劉淑嫻
“白墻黑瓦旁,綠樹紅花;談笑等待中,鮮粽飄香?!边@是留在我記憶深處最美好的畫面……
我的外婆是遠近聞名的“巧婦”,她最擅長運用祖輩傳承下來的技藝制作各種傳統美食。她親手制作的粽子黏糯、鮮香,深深地烙印在我味蕾的深處。
每年臨近端午節,外婆屋后的箬葉樹在晨曦的照耀下越發地油亮,這是我們湘南農家制作粽子的絕佳原材料——粽葉。每年的這個時節,外婆準會挎著她的小竹籃在箬葉樹旁精心挑選一番,把完整度與柔韌度最佳的粽葉帶回家。農村純天然的粽葉只需簡單清洗,過沸水漂煮“殺青”便能靜候使用了。
在我們當地,人們包粽子最喜愛選用白糯米。提前將白糯米在水中浸泡三到四小時,讓每一粒米胚充分吮吸水分直至發脹。別小看這一簡單的步驟,外婆告訴我,這可直接關系到包粽子的緊實程度以及粽子最終的軟糯口感。在這一點上,經驗老到的外婆最有“發言權”。
白糯米靜靜地躺在竹篩中瀝水,灶臺上爐火正旺。外婆有條不紊地在油鍋中翻炒臘肉丁、花生米、紅豆等的混合物,油煙升騰的同時,陣陣香味撲鼻而來。當一大竹篩白糯米倒入鍋中與翻炒好的配料混合后,外婆隨即給整鍋食材碼好味,粽子的“半成品”便制作好了。不覺間,外婆的額頭也滲出了汗滴……
陽光穿過窗戶,溫柔地斜照在外婆的頭發上、身上、手上。只見兩片交錯疊加的粽葉平鋪在外婆的左手上,繼而被窩曲成漏斗狀。外婆嫻熟地舀取碼好味的糯米裝進“漏斗”里,封口、綁帶……整個過程,外婆操作得游刃有余。
蒸籠里,四角粽在水蒸氣的蒸騰下逐漸膨大,糯米、配料、調料、粽葉的混合鮮香飄散,讓我們圍坐在屋外談笑等待的人也不免吞了吞口水。粽子出鍋后,我會迫不及待地迅速扯開綁帶,掰開粽衣,用一根筷子插在粽子的中心位置,細細地把玩、品嘗??曜由系聂兆游ⅫS,壓實、緊致的糯米顆粒紋路及一些配料的“身影”也顯而易見,趁著微微的熱氣,一口咬下去,軟糯可口,唇齒留香……
時光流逝,外婆也日漸蒼老,她每年包粽子的任務自然地轉交給了家里的后輩。雖然是同樣的食材,同樣的配料,甚至是同樣的制作手法,我卻再也吃不出從前的那般滋味。我想可能這滋味里最缺少的一種“調味”就是外婆埋藏在一日三餐和瑣碎日常中對我們后輩最樸素的愛吧!
【簡評】
這是一篇文筆優美、情感雋永的習作,作者通過細致觀察,以平實的語言敘述外婆制作家鄉傳統美食——粽子的整個流程。文中沒有過多的筆墨直接介紹外婆,卻通過人物的動作細節描寫,對粽子色、香、味的形象介紹,展現出一個勤勞、能干、樸實、任勞任怨的農村主婦形象,這是中國千千萬萬辛勤勞動的主婦形象的“縮影”,字里行間蘊含著作者對外婆無盡的思念、崇敬與喜愛之情。
(指導老師: 李美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