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既是心中的信仰,又是腳下的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次次到各地考察調研,足跡遍及31個省區市。從系列報道《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中,也能看出習近平是如何為各個省把脈定向的。
自5月24日起,央視新聞聯播推出了系列報道《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既是心中的信仰,又是腳下的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到各地考察調研,足跡遍及31個省區市。《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全面回顧了總書記10年來考察調研足跡。
截至目前,習近平曾經考察過的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甘肅、寧夏、北京等省市區陸續成為新聞聯播關注的焦點。從上述報道中,外界也能看出習近平是如何為各個省把脈定向的。
第一個被報道的天津
其中,第一個被報道的是天津。天津位于渤海之濱、海河之畔,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先后4次到天津考察工作、出席活動。
2013年5月,習近平在天津調研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次年2月26日,他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國家戰略。在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幕開啟。
天津的變化也顯而易見。現在的天津港已打破京津冀區域限制,環渤海內港口支線天天開行,天津港與國內外8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比2019年多了300多個。
九次考察河北
“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2013年7月11日,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同縣鄉村干部、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座談時,習近平諄諄告誡。
“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賦予“趕考”新的時代內涵。
十八大后,習近平考察次數最多的省份是河北。據新聞聯播報道,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九次來到河北考察。
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位于太行山深處。2012年12月,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便來到這里,進村入戶看真貧,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動員令。到2020年,河北7746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
另外,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規劃建設過程中,習近平多次實地考察和召開重要會議,傾注了大量心血。據介紹,經過五年如火如荼的建設,這座未來之城正從宏偉藍圖加快變為現實樣板。
提到脫貧攻堅,不得不提的是“精準扶貧”。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走進湖南十八洞村。在這里,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新聞聯播報道說,從那一刻開始,我國脫貧攻堅進入了以精準扶貧為特征的新階段。
關鍵詞
習近平在考察相關省份時,提到了不少關鍵詞,比如在山西,他提到了“轉型升級”;在內蒙古提到了“民族融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都提到了“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在河南則關注了“糧食生產”等。
還有幾個關鍵詞值得關注。
其一,革命老區。在安徽、福建、江西等省份考察時,習近平都關注到了革命老區的發展。據新聞聯播報道,福建山區多、老區多,習近平始終牽掛老區發展。下黨鄉位于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在福建工作期間,他三進下黨,幫助群眾挪窮窩、拔窮根。如今的下黨鄉,正在全力發展旅游、高山生態茶等產業。2021年,下黨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多元。
其二,自主創新和核心技術。習近平在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等省份考察時,都關注到了自主創新、核心技術等。比如,今年6月28日,習近平在湖北武漢考察時強調,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三,改革開放。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十八大后,習近平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據新聞聯播報道,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多次指出,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我們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
其四,生態文明。習近平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在福建工作期間就推動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木蘭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并推動福建在全國率先探索生態省建設。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