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一度達到1400多萬平方公里。然而,其國祚卻只有97年。其間,出現了11位皇帝和數十次兵變。與其說元朝亡于農民起義,不如說亡于血雨腥風的內斗。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也達到了空前的廣闊,北至北冰洋沿岸,南到南海,西南至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面積一度達到1400多萬平方公里。明朝宋濂在主持編寫《元史》時也不禁感慨:“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
元朝雖然疆域面積大,但國祚卻非常短。自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元大都被明朝攻陷,元惠宗北逃,元朝宣告覆滅,僅97年。忽必烈當年從《易經》中的“大哉乾元”這句話得到靈感,為自己的政權取名“元”,盼望可以永遠強勁、生生不息,他的愿望最終落空。
國祚不長,元朝皇帝人數卻不少,先后歷經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宗、文宗、明宗、寧宗、惠宗等11位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23年(1271-1294年),末代皇帝元惠宗在位35年(1333-1368年),其余9位皇帝在位時間,加起來39年,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實屬罕見。
盛世一瞬
忽必烈改元稱制后,按照中原漢人的習俗追封了幾代先汗的帝位,鐵木真被尊奉為元太祖、窩闊臺被尊為元太宗、蒙哥被尊為元憲宗。為了爭奪中原“正統”,忽必烈加緊了對南宋的進攻。
在元軍強大的攻勢下,南宋軍隊屢戰屢敗。在1267年的崖山海戰中,南宋丞相陸秀夫背著末帝趙昺投海而死,元朝真正統一中國。
國家平定后,為了彌補連年戰爭帶來的財政虧空,忽必烈將南宋的行政機構全部保留,重用漢人、漢法,控制糧食,發展出口貿易,尤其是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政院”,標志著西藏正式歸于中央政府管轄。他還設立“司農司”等農業機構來推行農桑,并將農業收成與官員政績掛鉤,極大地提高了官員的工作積極性。元朝在忽必烈的統治下,一度出現邊疆穩定、經濟繁榮、盛世初現的景象。
到了執政晚期,由于太子真金的死和一些政策難以推行,忽必烈患上了酗酒的習慣,身體每況愈下,最終在1294年撒手人寰。皇位由皇太孫鐵穆耳(真金的第三子)繼承,是為元成宗。
“兄終弟及”還是“無嫡立長”
元成宗即位后,繼續推行改革,減免江南地區賦稅,限制宗族王室權力,同時修編律法,社會矛盾得到極大改善。可悲的是,元成宗早年的酗酒無度讓他落下了病根,朝中大權逐漸落入皇后卜魯罕手中。1307年,在位13年的元成宗薨逝,卜魯罕宣布攝政。此前,元成宗的獨子德壽太子還未成年就夭折了。因此,在元成宗去世之后,元朝皇位繼承開始了新一輪的角逐。
按照蒙古“兄終弟及”的習俗,繼位的應該是元成宗的堂弟阿難答,因為他輩分最大。而按照漢制中嫡長子繼承制“無嫡立長”的規矩,理應由成宗的長侄海山繼位。卜魯罕本意欲立阿難答為帝,這引起了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的不滿。他突然發動政變,殺死了阿難答,賜死了卜魯罕,控制了大都城。
政變成功后,愛育黎拔力八達擁立兄長海山登基,是為元武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則被封為“皇太弟”。為了鞏固統治,元武宗設立尚書省,并開始大范圍的封官進爵,發行銅錢,增加賦稅。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統治危機,但社會矛盾卻日益加強。
“至治新政”與“南坡之變”
元武宗在位僅3年就駕崩了,愛育黎拔力八達繼承了皇位,是為元仁宗。元仁宗晚年,并沒有依照當年和元武宗的約定,將皇位傳給元武宗的后代,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是為元英宗。
元英宗即位后,推行漢化改革,繼續以儒家典籍為本,推行治國政策,編修法典、減免賦稅、減輕徭役。這一系列的改革被稱之為“至治新政”,使得元朝國勢大有起色,但卻觸及了蒙古貴族們的利益。公元1323年8月,趁著元英宗避暑之際,鐵失、也先帖木爾等人發動兵變,刺殺了在位4年、年僅21歲的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
與其說亡于農民起義,不如說亡于內斗
南坡之變后,元朝的政局陷入了極大的混亂之中,在接下來短短十年之間,就換了五個皇帝。直到1333年,元武宗的孫子妥懽帖睦爾在權臣伯彥的支持下繼位,最終結束了亂局。妥懽帖睦爾就是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元惠宗。
在元惠宗繼位之初,伯彥憑借著自己的擁立之功,在朝中氣焰升天。他是一個極端保守的蒙古貴族,掌權之后,立即下令廢除科舉考試,禁止漢人參政。伯彥的這些做法與希望推行漢法的元惠宗產生了矛盾。后來,在伯彥的侄子脫脫的幫助下,元惠宗罷免并且流放了伯彥。
脫脫在當丞相期間,科舉、放寬稅政、發行新鈔、治理水患等一系列的良政得以施行,史稱“脫脫更化”。中國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遼史》《金史》都是在脫脫的主持下編訂的。盡管脫脫的改革略有成效,他也被譽為元朝的最后救命稻草,但是終究不能挽救元朝瀕臨崩潰的財政狀況和百姓們每況愈下的生活。
在元惠宗時期,中原地區旱災水患輪番出現,特別是黃河自從奪淮入海之后,水災頻繁,接連不絕,再加上這時候歐洲的黑死病借由海陸商路傳入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白蓮教開始在各地流行起來,成為一股重要的民間力量。
1351年,朝廷強征15萬民工修筑黃河堤壩,引得怨聲載道。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趁機編造了“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在四處傳播,同時又在河道中埋設一個石人,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幾個字。等到石人被挖出,自然引起了人心浮動。于是,韓山童和劉福通趁機發動起義,史稱“紅巾軍起義”。
此后,中原各地民變迭起,群雄割據。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明朝名將徐達攻陷大都,元惠宗棄城北逃,元朝滅亡。
元朝短短97年的國祚,卻出現11位皇帝和數十次兵變。要說武德充沛的漢、唐皆不能與它匹敵;要說統治世系,沒有一個大一統王朝比它還亂。與其說元朝亡于農民起義,不如說亡于血雨腥風的內斗。
(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