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有美國的大力撐腰,日本對北方的宿敵蘇聯依然是心存畏懼。在20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國內出現一系列假想蘇聯登陸日本本土的小說,這些小說體現出了冷戰高峰時期日本對蘇聯軍力的恐懼。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人類歷史進入冷戰時期(1947至1991年)。在二戰時期敵我涇渭分明的反法西斯盟國和法西斯國家的關系發生了戲劇性變化:曾經共同抗擊法西斯的美國和蘇聯成為敵人,兩國擁有全球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與核打擊力量,展開了長達40多年的軍備競賽。而曾經為美國敵人的日本卻在戰后成為美國的盟友,成為美國在遠東地區抵御蘇聯的前哨陣地。冷戰爆發后,為了抗衡蘇聯,美國對日本自衛隊的武裝不遺余力,為日本自衛隊提供了除了進攻性武器之外的所有現代化裝備。
然而,即便有美國的大力撐腰,日本對蘇聯依然是心存畏懼。在20世紀70至80年代,日本國內出現一系列假想蘇聯登陸日本本土的小說,比如《蘇軍在日本登陸》《日蘇戰爭:北海道11天》。這些小說有嚴密的推理和精彩的故事,卻也體現出冷戰高峰時期,日本對蘇聯軍力的恐懼。
那么,有美國撐腰的日本為何恐懼蘇聯40多年呢?
《和平憲法》的束縛
二戰時期的日本最喜歡干的一件事情就是偷襲。比如,1904年2月,日本海軍偷襲駐扎在中國旅順口的俄太平洋艦隊基地,挑起了日俄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日本成為戰敗國,解散了全部的軍隊。1946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日本國憲法》,也就是《和平憲法》,其條款明確規定,日本“永遠放棄發動戰爭”“不承認國家交戰權”。有了《和平憲法》的束縛,日本就再也不敢像日俄戰爭時期那樣偷襲蘇聯,主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而蘇聯軍力的快速發展,也讓日本感到了芒刺在背的巨大壓力。
致命威脅:蘇聯在遠東地區集結了大批作戰部隊
蘇聯為了維護其在遠東的利益,在遠東地區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和核打擊力量。蘇聯在遠東地區光陸軍的總人數就有70萬人,有1萬輛坦克和至少1萬多門大口徑火炮、火箭炮。
蘇聯空軍在遠東地區的實力也不可小覷。朝鮮戰爭時期,蘇聯遠東地區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就擁有6500架飛機。而在同一時期,日本航空自衛隊還沒有組建。
蘇聯還有圖22M逆火轟炸機,具備擊沉美國航母的實力。在冷戰高峰時期,圖22M對日本本土構成直接威脅。同時,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從二戰時期就開始加強了。到二戰結束時,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有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和其他中小型艦艇,以及1400多架飛機。
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蘇聯開始全面擴充海軍的實力。太平洋艦隊也成為蘇聯海軍擴張實力的重要標志。太平洋艦隊的1144型導彈巡洋艦,其滿載排水量達到了2.5萬噸,全艦艇有400枚左右的導彈,堪稱為“武庫艦”,是蘇聯海軍專門研制用于登陸日本本土和與美國海軍決戰的大型水面艦艇。1144型導彈巡洋艦不僅有先進的立體化防空系統,還有P700花崗巖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能直接摧毀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軍艦。
總而言之,蘇聯具備了對日本本土實施單方面戰略轟炸、奪取制海權以及封鎖日本本土的能力。蘇聯遠東地區的飛機能全面參與和日本航空自衛隊爭奪制空權的戰斗,缺少戰略轟炸機的日本根本不是蘇聯的對手。
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日本陸上自衛隊所能做的就是保衛本土的戰斗了。但日本陸上自衛隊是戰后新組建的陸軍隊伍,既缺少有實戰經驗的兵員,又缺乏二戰時期日軍的武士道精神。一旦蘇軍軍隊的機械化部隊在蘇聯海軍和空軍的配合下登陸日本本土,蘇聯空降兵在日本實施空降,日本陸上自衛隊即便抵抗也無濟于事。
《蘇軍在日本登陸》就寫了20世紀80年代冷戰高峰時期,蘇軍登陸日本的作戰情景。書中說,蘇聯軍隊依靠現代化的飛機和大型軍用艦艇,以較小的傷亡代價輕松取得登陸日本的勝利。而當時的美國主要精力在歐洲和蘇軍對抗,對亞洲的日本只能靠駐日美軍來防御蘇軍,但單靠駐日美軍相對單薄的兵力也是難以防御蘇軍大部隊的進攻。日本自衛隊和駐日美軍加起來都不是蘇聯遠東地區軍隊的對手。
日本對蘇聯有一種天生的畏懼心理
拋開軍事實力對比再拿史實說話,蘇軍在二戰期間的諾門坎戰役中打敗日軍,穩定了遠東局勢,又在遠東戰役中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將俘虜的數以十萬計的日軍戰俘押送到西伯利亞當苦力。日軍敗給了蘇軍,又在遠東西伯利亞戰俘營忍受天寒地凍,日本欺軟怕硬的民族性格就體現出來了。因此在冷戰時期,日本屈服于用海戰打敗它,又給它扔下原子彈的美國,也屈服于二戰時期曾擊敗它的蘇聯。
(澎湃新聞網 孫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