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琴 柳占鈺
(作者單位:新疆第二醫學院。)
高校畢業生就業承載千百萬個家庭的希望,更關系年輕人的未來。據人社部統計,2022 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076 萬人,同比增加167 萬人,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的就業形態涌現,結構性矛盾與就業總量壓力此起彼伏,“慢就業”現象屢見不鮮。2018 年7 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 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存在慢就業的大學生。現如今“慢就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新的趨勢,要想正確探析問題所在,并找出現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就必須考察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社會整體變遷等情況,而不只是零散個體的個人處境和性格。本文將從社會學視角全面剖析“慢就業”現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據此提出有針對性的策略方法。
“慢就業”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畢業后不急著找工作,而是以思考人生、等待時機、創業考察或者屢敗屢戰的反復應考等方式待業。國內部分專家學者將“慢就業”進一步細分為“積極慢就業”和“消極慢就業”。“積極慢就業”指:大學生畢業后,不直接就業而是進行游學、支教、備考和創業前考察等,來明確自身的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消極慢就業”是指:大學畢業后,學生尋找各種理由在家待業,在家“啃老”。
自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各行各業發生重大社會變遷。馬克思認為,社會一切變化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生產力的發展與變化及其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沖突,歷史過程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從新中國成立到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經歷了三種變化,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從馬克思的社會變遷理論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可以反映出:無論積極慢就業還是消極慢就業都是畢業生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社會學中的“人在情境中”理論認為:人不能被看做一個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要解決個體的問題,一定也要同時了解他所處的家庭、學校、朋輩群體、工作單位等各種環境系統,從個人與各種環境系統互動的角度考察個人面對的問題。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不只是受學生自身因素影響,有著復雜的內因及外因。唯物辯證法認為,每件事物從產生、發展至滅亡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外因則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因素。據此,本文將從社會層面、高校層面、個體層面分析“慢就業”影響因素(如圖1 所示)。

圖1 “慢就業”內、外影響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迅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家庭生活幸福指數攀升,家庭氛圍更加開放包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從低向高漸變發展的過程,在多種需求未滿足時首先滿足迫切低層次需要,該需要滿足后,高層次的需要才顯示出其激勵作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生理需要已基本滿足,就業目的從解決物質經濟需要轉變為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如此狀態下,就業激勵因素發生變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不夠迫切。
2015 年,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工作中的總基調是堅持穩中求進。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工業發展既要面對舊問題的纏繞,又面臨新情況新問題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傳統產業開始轉型與高新技術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化制造技術和智能化服務,加之自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響,企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由產品到服務,由實體轉虛擬,由線下到線上。產業轉型升級、“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所帶來的沖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影響下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使得各行各業的招聘需求度逐漸降低。而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數量連年遞增,因此就業總量的供需匹配矛盾問題逐步顯現,導致“慢就業”的學生日益增多。
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由于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服務發展時間不長,相關制度政策不夠完善,具體服務供給與學生對就業服務的實際需求存在不小差距,進一步加劇了“慢就業”現象的蔓延和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就業工作管理體制不完善。目前,在高校從事就業工作的人員專業化培訓相對欠缺,其實際經驗和專業理論知識難以適應時代變化要求,且大多高校就業人員配備不足。二是就業指導工作缺乏系統性。就業指導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全局謀劃、統籌考慮。目前,部分高校將就業指導作為學生臨近畢業才開設的階段性課程,課程內容較為基礎。三是就業指導課程實效性有待提高。部分高校教材內容陳舊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與當前社會的要求、學生的具體需求存在差距,就業指導過程中缺乏與專業前景的具體結合,忽視了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升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內因,大學生自身因素是“慢就業”現象產生的第一要位因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自我認知不足,擇業觀、就業觀有待調整。目前,不少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缺乏清晰具體的求職思路及職業規劃,對專業素質、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自我評估不清晰,卻對未來的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等存在較高的期望,希望能夠進入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單位就業,執著于事業編考試,在連續備考與應考中逐漸形成“慢就業”的局面。除此之外,部分畢業生執著于“考研二戰”“考證”,這些考試存在一定難度,容易在備考過程中逐漸形成“慢就業”。二是就業態度消極,求職能力急需提高。部分畢業生在校時未做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楚自己將來想要從事什么職業,對自身專業以及職業缺乏了解與研究,沒有相對清晰的職業計劃和目標。此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在物質生活上一般給予了穩定保障,使其無需承擔“生活費”的壓力。在經濟壓力減輕的狀況下有了更加緩慢的就業選擇,往往不急于畢業后直接就業,想在畢業之后旅游、在家陪伴父母等。部分畢業生在就業求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過于依賴父母不會主動去尋找工作,家庭的保護傘在求職過程中給予了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慢就業”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通過對當前高校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的成因進行多角度剖析,解決我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需要從產生問題的原因入手,在理清問題的緣由后,需要從社會、家庭、高校、大學生自身等各層面協調努力形成強大合力,團結一致、多措并舉解決畢業生“慢就業”難題。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科學協調三大產業發展規劃、結合市場需求拓展更多的就業崗位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政府部門應加大相關制度設計和政策扶持力度,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首先,不斷強化責任意識,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大學生就業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其次,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各項政策,健全大學生就業創業法規。規范企事業單位人才選聘制度,營造公平公正就業環境,保證就業過程中不出現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現象。最后,打造科學化的就業信息平臺,優化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協調各部門打造統一的就業信息平臺,實現就業信息一站式服務,避免就業信息滯后、不通暢問題,由專人負責就業信息平臺的管理,確保就業信息的準確及時性。
在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家庭與高校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與家庭都需要構建正確的家校聯合育人理念。父母在畢業生擇業過程中應該給予獨立自主施展拳腳的機會,不可包攬所有事情,通過家庭的教育與影響,幫助畢業生科學、理性擇業。
高校應建立健全就業指導隊伍建設。一方面,完善就業管理體制機制,加強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日常工作中增加對就業工作人員的培訓與學習,逐步提高和訓練其專業水平,形成完整系統的就業指導體系。另一方面,提高就業服務工作的系統性與實效性。就業指導工作應根據學生在校年級分階段實施并貫穿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就業指導人員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專業方向為基礎,提前摸排畢業生就業意向,形成就業意向數據庫,根據學生就業意向與市場變化,不斷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精準性與實效性,強化服務意識,樹立從管理為主轉變到以服務為主的工作理念。
高校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金樹人先生在《生涯咨詢與輔導》一書中這樣說道:“一個人若是看不到未來,就掌握不了現在;一個人若是掌握不了現在,就看不到未來。”這句話就說明了職業生涯規劃的本質與精髓。高校需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日常的教學任務中,引導學生完善職業準備,清晰職業目標,幫助大學生由“校園人”向“職業人”轉變。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極其重要的環節,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引領學生把個人專業特長、興趣愛好同社會的需求和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畢業生“慢就業”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和制約的,在眾多因素之中大學生主體才是解決“慢就業”問題的關鍵因素,畢業生化被動為主動地去解決就業問題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畢業生應樹立正確就業觀,保持合理就業期待。“就業難”并非由社會環境因素單一造成,大學生就業主觀期待高是致使“就業難”的重要因素。霍蘭德理論的核心觀念是我們所選的職業應該滿足我們的個人定位,一方面,高校畢業生要理性認識自我,保持合理的就業期望值。鑒于高校畢業生剛步入社會缺乏工作經驗,可從基層做起逐步積累工作經驗及能力。另一方面,畢業生要轉變就業心態,不可盲目等待就業機會主動到來,始終不敢邁入社會嘗試和鍛煉。
夯實專業基礎,增強實踐能力。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根據社會需求結合自身專業和興趣,有針對性地制訂未來職業規劃,用以樹立明確目標、全方面發展。同時,培養良好的求職技巧,注重在言談舉止、表達溝通方面的細節性問題,提升自身的就職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創新意識。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發展機遇,青年學子應該轉變舊有思想觀念,把握時代的脈搏,提高創新創業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新征程,當代青年生逢其時、責任在肩,需要用創新意識武裝頭腦,投入創新創業隊伍中。
“慢就業”是當前社會形勢下的新產物,顯現出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特點和求職訴求,進一步反映出了宏觀社會環境形勢、微觀家庭環境和高校就業指導情況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影響。對于高校畢業生的“慢就業”這一現象,不可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也應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它的合理內核,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個人選擇上,全面分析、多重考量,幫助高校畢業生盡早走出“慢就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