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華
2009年9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中國“端午節”被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岸宋绻潯背蔀橹袊讉€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同年10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通過,“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世界第一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明顯分屬不同領域。但在我國的福建省,兩者卻能夠珠聯璧合,成為一個歷史悠久、別開生面的文化奇觀。

福建省周寧縣七步鎮八蒲村,有一座名聞遐邇的木拱廊橋——“登龍橋”。該橋建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歷代重修。橋長38米,寬4.9米,單孔凈跨23.5米,離水高9米,橋臺石砌,全橋用杉木建造,主拱骨架采用雙層縱向斜平梁與橫向連系梁組合的多邊形結構。

“登龍橋”橋面木板上鋪砌青磚以防火。橋上建單檐硬山頂廊屋,15開間,高4.5米,寬與橋同。橋中通道寬3.2米,兩邊設坐板,橋邊廊壁開設通光孔,魚鱗板雨披。橋中設神龕,梁柱題寫詩詞、楹聯,以及修建者及募款數額。橋頭則分別以石階連接舊路。
八蒲村有古橋,有流水,還有“八蒲龍”傳說和祈雨文化。八蒲龍的傳說很多,此神龍有無尾龍或花鼓龍王之稱,傳說便居住于八蒲村深山中的八蒲龍井之中。
相傳八蒲龍的父親業龍,因誤吞龍珠而成龍,生下八個孩子,個個都能化成龍形。后被同門師兄弟江西人歹虎所害,父子八人被天鍘所斬,第八子八蒲龍以尾代首,被鍘后化作龍卷風回到八蒲龍井。而登龍橋之名的得來便與八蒲龍傳說有關。

據傳八蒲龍成龍的時候,登龍橋此處還是一座小山峰。而八蒲龍一路滾溪蛻皮,到了登龍橋處,遇上小山峰,便使盡洪荒之力,終于把凡皮蛻去,換上了鱗甲,成了真龍。于是人們就在這龍門之地蓋了一座廊橋,紀念八蒲龍成龍之事,取名“登龍橋”,寓意“登龍門、高中、高升”。

登龍橋特殊而巧妙的結構造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對于研究我國橋梁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而除了寶貴的文物價值,在這座橋上有一個少見的傳統節俗——“端午走橋拋粽祭屈原”,同樣值得關注。
這是一種極富有地域特色、歷經千年在傳承中變遷的楚民俗遺存,如今已經很少見了。特別是在木拱廊橋上進行“走橋拋粽祭屈原”傳統活動更是十分罕見。
“登龍橋”上的“端午走橋拋粽祭屈原”活動是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

這一天的清晨,來自周邊縣鄉的婦女們會身著當地傳統服飾,三五成群,組成很多隊伍,帶著粽子、水果、茶點、香燭等祭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八蒲村的登龍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走橋拋粽祭屈原”活動。
這個活動在當地也被稱為“環彌陀”,主要有橋內祭祀、走橋、拋粽祭屈、宴客4道程序,通常從清晨開始。其間,參與者走橋、祈禱、念經,穿插重復進行,先來的先走,后來的后走,一直要持續到下午四五點才結束。



拋粽祭屈的地點是在廊橋朝上游的開窗處,人們通常會用紅頭繩捆好兩個粽子,然后在繩上穿上6枚硬幣,口念《投粽經》后拋入水中以紀念偉大的歷史先人屈原。
眾所周知,木拱廊橋被稱為“中國古橋活化石”,唯我國所有,主要位于閩東地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唯一橋梁——“汴水虹橋”就是木拱廊橋的典型代表。
后來木拱架的捆綁結構發展為技術更成熟的榫卯結構,上面再加廊屋,形成美麗的古橋建筑——木拱廊橋,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走橋拋粽祭屈原”是木拱廊橋走橋節俗中最具有儀式感及畫面感的環節,通常由崇佛的中老年婦女組織舉行(也有少數老年男子)。她們事先都會都虔誠地凈身,并精心準備好粽子以及紙錢等祭品,身穿傳統服裝一大早就出發,參加這個隆重的儀式。

端午“走橋拋粽祭屈原”活動集民間服飾藝術、祈禱儀式為一體,融情于貫木拱廊橋,場面壯觀,體現了當地百姓對廊橋的歸屬之感,寄托了山區民眾祈求福祉的深切愿望,承載了一方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事實上,端午節廊橋走橋民俗是一個內容非常豐富的地方民俗,它包含上香燒紙、供祭橋神與橋頭廟神靈、走橋、祈禱、念經、投粽祭屈、親屬招待等眾多內容,是一種特色鮮明、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瑰寶。

不過,作為一項珍貴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不但未能廣為人知,而且正逐漸面臨著走向消亡的境地,令人遺憾。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也包含著文化的偉大復興,作為一種珍貴的民族和歷史記憶,希望端午節廊橋走橋民俗能夠歷久彌新、歷久彌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