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金德
關鍵詞:廣西;技工學校;歌圩文化;教育價值
前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鑄魂和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的迫切需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基本,也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廣西做為少數民族自治區,在樹立和提高文化自信的過程中,首要目標是激發本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技工學校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載著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
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提出“一校一品”背景下,廣西技工學校應根植于本地區民族文化底蘊,創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文化的“一校一品”文化品牌,構建特色民族文化融入校園文化體系,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文化自信,鑄牢技校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廣西本土民族民間歌圩文化是地區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當代歌圩文化已經與國家主流文化與鄉村振興文化融合在一起。在網絡資源庫中搜索,弘揚廣西傳統文化文獻資料很豐富,但關于技工類學校開展歌圩文化進校園的資料很少。在廣西富饒的民族文化資源下,廣西各類技工學校應充分發揮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以歌圩文化為切入點,深入研究歌圩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將廣西歌圩特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有利于激活廣西本土校園的藝術文化氛圍,助力本土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
一、廣西歌圩文化的精神文化價值
廣西歌圩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積淀著廣西壯、漢、瑤、苗、侗、么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二個世居民族燦爛文化和精神追求。2007 年,廣西歌圩文化正式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原生態文化的基石,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深刻的思想教化功能。在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生活中,唱山歌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活動,在田間勞作中或者各種民族節慶日,都能聽到富有民族特色的山歌,在美妙的歌聲中能感受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期盼,歌詞飽含人生哲理和教育意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一) 文化價值
歌圩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把廣西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史融入一個個音符,這些音符記載和傳承著廣西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千百年來,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以口頭相傳的歌聲方式,把本民族文化一代代傳遞下來,也把先輩積累的關于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代代相傳。這些山歌所傳唱的內容,經過歷代相傳和不斷演變,旋律更優美更富傳唱性,歌詞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富有哲理,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們展現出本民族的獨特歷史發展蹤跡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教育價值,這也是廣西歌圩文化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1]。
(二) 精神價值
廣西歌圩文化產生、發展于人類的歷史長河,是廣西各民族文化的積淀和智慧的結晶,也對當地人民的思想有著深深的影響。在廣為傳唱的地方歌曲中除了描繪人民的幸福生活外,還包含了許許多多歌頌祖國、歌頌黨、歌頌先烈、歌頌楷模的內容,不僅具有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時還具有使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激勵功能。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背景下,廣西各民族歌圩活動被當成最佳的思想文化傳播載體,各地政府積極開展歌圩民間活動,舉辦各種類型歌圩表演活動,如壯族的“歌圩”“圩蓬”,侗族的“花炮會期”,苗族的“跳坡節”,瑤族的“達努節”,仫佬族的“走坡節”等等,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歌圩活動方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綱領、方針,通過歌圩活動筑牢各族人民思想文化革命陣地,引導各族人民認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擁護和支持黨的方針政策路線[2]。
二、在技工學校弘揚傳承廣西歌圩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加強分類指導,鼓勵特色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技工學校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行動起來,擔負起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廣西壯族歌圩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深刻的思想教育價值,歌圩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把廣西各少數民族的發展史融入一個個音符,這些音符記載和傳承著廣西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 弘揚歌圩文化是學校肩負的使命
歌圩文化是廣西各民族優秀文化的一部份,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豐厚的歷史遺產,學校作為人類文化的主要傳承基地,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既能讓他們掌握傳統文化知識,也能為國家培養出非遺文化的傳承人,讓廣西歌圩文化得到傳承,經久不衰,同時在技工學校傳承和弘揚歌圩文化,能夠展現出技工學校在推進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和擔當[3]。
(二) 弘揚歌圩文化是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利保證。歌圩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學生熱愛民族、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是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有力支撐,是我國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在思想文化建設領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通過藝術非遺化、民俗儀式和節慶活動,將主流價值文化滲透與延伸至民間,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再造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三) 弘揚歌圩文化有助于推進“一校一品”學校品牌建設
創建“一校一品”特色學校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工作原則。“一校一品”創建,要求根植于本地區傳統文化底蘊,構建自我品牌特色。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如劉三姐文化、歌圩文化、梯田文化等,其中歌圩文化在廣西民族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圩是各族群眾娛樂的場所,是青年談情說愛、解決婚姻問題的方式,也是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陣地和調動人民群眾勞動、生產積極性的最好辦法,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尤為突出。而且,廣西歌圩文化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技工學校打造“一校一品”民族特色品牌學校更具推動作用。
(四) 弘揚歌圩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歌圩文化經過千年的發展,積淀著廣西各民族的燦爛文化和精神追求。深入挖掘廣西民歌的精神內涵和教育價值,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深入了解廣西歌圩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文化自信。
(五) 弘揚歌圩文化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
學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和不同民族,一所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根植于本地區民族文化底蘊,將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和學校教育教學各項工作有機結合,通過開展歌圩民歌傳唱活動以及三月三民族表演晚會,讓學生聆聽和參與體驗,了解廣西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和學校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既體現了學校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和擔當,同時也促進了學校這個“小社會”里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讓廣西各少數民族學生親切的感受到國家、政府、社會、學校對本民族文化的重視、尊重和保護,感受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促進國家民族融合和大團結,共圓中華民族復興夢[4]。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的過程必定要面向現代化發展,但不等同于千篇一律的產業現代化。廣西歌圩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深刻的思想教育功能。因此,在廣西這塊蘊含著豐富民族文化底蘊的土地上,深入挖掘廣西歌圩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研究和傳承廣西本土十二個世居少數民族歌圩文化,利于激活廣西本土技工學校校園的藝術文化氛圍,助力本土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強少數民族地區技工學校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樹立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