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慧虹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 惠州 516001
針對住院患者出現其嚴重的低血糖事件,會明顯增加糖尿病患者出現微血管事件及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1]。面對住院患者,注重對其低血糖風險控制十分重要。目前在臨床上特別是在基層醫院中,開展針對患者的護理工作不僅方式單一內容簡單,基本上無法提供給患者更加高效、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這種情況下,十分容易影響到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正常關系,不利于護患關系的改善。面對這種情況,進行護理干預模式的調整與優化,其中多學科護理模式,不僅僅為患者提供專科護理,還實現了不同學科之間更加深入的交流,確保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這種護理模式極大程度的改善護患關系[2]。通過多學科護理合作能夠幫助護理人員學到更多非專科知識,拓寬護理視野,有利于提升整個護理團隊的專科知識水平[3]。通過將多學科護理合作實現對住院患者規范的血糖監測與管理,能夠為降低住院患者低血糖發生率有重要價值[4]。本研究旨在探究多學科護理合作在住院患者低血糖風險控制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對照組男12例,女9例,年齡54~79歲,平均年齡(65.52±2.02)歲,病程5個月~13年,平均病程(5.26±0.26)年,觀察組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6.01±1.89)歲,病程6個月~15年,平均病程(5.33±0.3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5]中糖尿病、糖耐量異常。納入標準:均接受床邊血糖監測超過3 d,生命體征穩定,可正常與他人溝通。排除標準:依從性極差,極度不配合護理工作開展,研究過程中轉院或者死亡。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模式,主要由護理人員遵醫囑定期給患者提供血糖監測護理。
觀察組患者接受多學科護理合作:(1)成立多學科糖尿病護理小組,以糖尿病管理為核心,引導多個專科參與到管理中來,組建起一個由糖尿病專家、糖尿病專科護士、心腦血管專科護士、糖尿病足病專家、藥劑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的小組。(2)多學科護理合作規范監測,由糖尿病專家采用動態監測患者血糖變化,并做好監測數據管理,通過規范監測識別低血糖發生的高危時間段,然后對糖尿病專科護士進行低血糖的早期識別和干預技術培訓,由于低血糖多發生在空腹、午餐前及夜間,在這些高危時間段,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出汗、手抖等現象,并詢問患者有無心慌、饑餓感,若有此類情況,則是低血糖發生的先兆,護理人員需及時給患者進食含糖的食物,如糖塊、白糖、含糖飲料以及巧克力之類的食物等。(3)實現對患者的全面評估,掌握患者存在的多學科問題,為每一個患者建立起針對性、完善的護理方案,重點對患者的糖尿病問題進行分析,重點包括低血糖、微循環病變、糖尿病足等以及結合患者平時飲食等,開展護理工作。其中結合患者肢體功能、心功能、吞咽功能等制定符合其自身具體情況的鍛煉計劃。營養科醫師結合患者營養狀況制定個性化的健康飲食方案。康復科專科護士通過測定患者肢體功能制定患者肢體鍛煉方案。
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患者低血糖發生率、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得分情況、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C-DMSES)評分、護理滿意度比較。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有關低血糖診斷進行評定。兩組患者均接受中文版C-DMSES[6]進行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情況,總分200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效能越高。對糖尿病患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以密歇根糖尿病知識問卷量表的中文版作為基礎,并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內容包括糖尿病飲食、運動情況、藥物治療情況、血糖測試情況、足部護理情況、低血糖、并發癥防治相關知識等。每題1分,答對得1分,答錯不得分,滿分20分,16分以上為好。所有患者在住院前1 d對護理工作進行打分,指標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的計算方式為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低血糖發生率為4.76%,低于對照組的42.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16,P<0.05)。
觀察組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得分為(17.03±0.95)分,高于對照組的(11.52±0.86)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059,P<0.05)。
兩組患者護理前C-DMSE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C-DMSE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對于已經被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而言,發生低血糖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與胰島素用量過多或病情好轉后未及時減胰島素,在胰島素作用達到高峰之前未按時進食或加餐,注射混合胰島素用量較大且比例不當(PZI比RI多1~2倍),出現酮癥后,增加胰島素量,而進食量減少,活動量明顯增加時未減少胰島素用量或未加餐等,發生低血糖后,輕則可引發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出汗、震顫、手抖、饑餓感、心悸、乏力、惡心嘔吐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重則會引發患者出現精神失常、大小便失禁、意識模糊、肢體癱瘓、昏睡、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從而會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就需要臨床積極探尋有效方案,以降低住院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風險,才能改善其預后。
將多學科護理與傳統護理模式對比,可以明顯發現多學科護理有著顯著的臨床應用優勢[7],這是因為傳統護理的護理內容過于局限于專科內的護理,而多學科護理模式能夠融合多學科的護理知識,在此基礎上患者能夠接受到更加全面的護理,不僅極大程度的保證了護理效率,還真正體現出了護理工作想要突出的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8]。實現將多學科協作模式應用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這種集查找問題、評價效果于一體的方式能幫助護理人員擺脫專科局限性,使護理人員獲得較快速度的成長,使專科護士的專業能力更精準。
隨著醫療業務的大幅增長,為盡快實現護理人員滿足護理工作需要[9]。雖然護理專業在不斷發展進步,為患者實施精準護理、精細化護理是減少低血糖發生的重要手段[10]。基于多學科護理合作的護理模式,通過實施全面的評估,為患者制定更加科學、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其中涉及人員包括主治醫生、康復科醫生、專科護士、營養治療師、心理治療師等各個學科團隊的醫護。護理方案中關注患者的運動處方、營養支持、心理支持,實現多方共同聯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活動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促進其回歸社會和家庭[11]。從研究獲取得到的數據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接受的優質護理能夠獲得更加滿意的護理效果,包括患者發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以及了解到更多關于糖尿病相關知識。
對于護理人員而言,多學科護理合作實現從護理評估、護理方案的擬定、實施、效果評價,要求護士查閱大量的文獻、指南,不僅關注本專業,還要了解交叉學科的知識,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知識,而且培養了科研意識和理念,還提高了開展臨床科研工作的實踐能力。在多學科護理合作模式下建立起來的專科護理小組,通過開展個案查房等方式,強調知識和臨床的緊密結合、護士的臨床實踐能力,以及強調在臨床中完整延續地開展護理和個案的研究[12]。多學科護理合作能夠有效提高護理業務水平,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為患者提供全面優質、全程個性化的護理服務。通過在多學科背景下,實現對患者病史的全面剖析,了解護理疑難問題以及潛在的護理問題。采用多學科護理合作模式,能夠有效解決危重癥疑難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發揮多學科綜合力量,提高護理水平及質量,保障患者安全。
通過開展對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多學科護理合作,能夠實現對住院患者的監測,特別是對于識別低血糖高危風險因素的患者,從而盡早的實現對低血糖的風險控制有重要意義。有研究[13]顯示,住院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午餐前,空腹狀態以及夜間。面對低血糖的發生特點,通過開展多學科護理合作的方式,有效開展對護理人員的專科引導,重點開展對各科室護理人員血糖規范化處理,而這對于實現低血糖的風險控制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在建立的多學科護理小組中,組內成員發揮不同的作用,特別是考慮到患者深受疾病折磨,十分容易出現心理狀態的異常,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建議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和行為。指導患者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過于激動。營養科醫生通過對營養狀況評估與篩查以及營養支持與管理進行講授,在對患者的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后給予專科建議。通過這種多學科護理合作的方式,能夠實現對患者的全面護理。
綜上所述,針對糖尿病住院患者在多學科護理合作下能夠有效降低低血糖發生,對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及加強自我管理有重要價值,也有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