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保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邊境貿易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在此期間,北宋既想以貿易來維持和平,又想通過貿易弱化遼國的實力,于是與遼國打起了一場以貿易為核心的“軟戰爭”。
自澶淵之盟后,宋遼兩國保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邊境貿易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在此期間,北宋既想以貿易來維持和平,又想通過貿易弱化遼國的實力,于是與遼國打起了一場以貿易為核心的“軟戰爭”。
北宋出口到遼國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葉。事實上,遼人并非天生愛喝茶,而是漢人有意培養的結果。因為游牧民族以吃肉為主,茶葉可解腥、去膩并幫助消化。久而久之,這種遼國根本無法種植的東西,成了遼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成了北宋最好的貿易戰武器。北宋加大傾銷茶葉的力度,使得對遼貿易出現了每年80 萬兩的驚人順差。
遼國也在拼命尋找可以賣到北宋的東西。北宋人的肉類消費以牛羊肉為主,遼國的羊肉肉質鮮美,深得北宋人民的喜愛。但北宋擔心沖擊本國的畜牧業,因此不斷限制羊肉進口,這也使得宋遼貿易始終沖突不斷。

澶淵之盟
遼國知道占不了北宋的便宜,就做起了轉口貿易。遼國利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從北宋進口大量商品,然后加價賣給高昌、龜茲、于闐等國,來應對貿易逆差。
除了羊肉外,鹽也是遼國向北宋輸出的商品。北宋的鹽靠政府專營,價格昂貴。相比之下,遼鹽價廉物美,成為北宋北方地區最主要的私鹽來源。
雖然北宋打擊私鹽的力度非常大,販運20 斤以上就要殺頭。但鹽是生活必需品,且很多老百姓只買得起私鹽。因此,遼國大力傾銷遼鹽。
最終,宋仁宗只得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特許河北不實行食鹽專賣,以提高宋鹽的競爭力。
宋遼既要維持兩國基本的和平,又要防止對方利用貿易坐大,戰略物資就成了自由貿易的例外品,這就是貿易戰的第二部分——資源戰。
北宋嚴禁出口的有硫磺、硝石、箭桿、水銀、丹漆等軍需物資,遼國則主要禁止馬匹、糧食等輸出。但在馬匹貿易上,又再次體現了貿易戰的復雜性。
宋太祖趙匡胤認為打不過遼國是因為北宋的馬不行,所以在河北圈了100 多萬畝耕地養馬。可到了后來,人多田少,宋仁宗趙禎覺得把農田變成牧場實在太浪費了,而且馬養得也不好,打不了仗。剛好宋遼和談,北宋每年從遼國買好馬,土地也可復耕,可謂一舉兩得。
可沒買幾年,遼國一聲令下,禁止馬匹出口。這個“貿易禁令”也讓北宋清醒了:這么重要的戰略物資怎么能依賴“敵對勢力”呢?這就促使北宋與西夏和談,并加大從西夏進口良馬的力度,同時還大力發展與吐蕃后裔唃廝啰的馬匹貿易。遼國發現,出口禁令不但沒起到作用,反而“自損八百”,漸漸也就管得不那么嚴了。這樣,北宋通過“多邊貿易談判”,解決了戰馬的問題,交易所得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遠遠超過原先自己養的馬。
由于遼國境內沒有銅礦,遼幣沒有什么信用,交易只能用北宋的銅錢。隨著宋遼兩國貿易失衡,遼國便想盡一切辦法獲取北宋的銅錢,包括大力發展轉口貿易,甚至私鑄北宋的銅錢。這就使得宋錢大量流入遼境,遼國因此成了“宋元區”。但這就導致了一個比貿易戰更嚴重的問題——北宋的銅錢不夠用了。
在這一現狀下,北宋發明了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短暫地解決了商品流通中貨幣不足的問題。嘗到甜頭的北宋統治者仿佛發現了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他們認為,想買東西,只要印上一批交子就萬事大吉了。
北宋前期的皇帝還很克制,可到了宋徽宗時,紙幣發行量猛增20 倍。濫發紙幣導致北宋通貨膨脹,貶值最高達90%。在金滅宋之前,宋朝的財政實際已經崩潰了。
由此看來,相比軍事戰爭,貿易戰則是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比拼。正是“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才能使兩宋在強敵環伺之下,苦苦支撐300 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