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 范安琪 王逸 柳玉鵬
(上接第一版)“建成后的中國空間站約是國際空間站質量的175,將成為中國人的驕傲。”印度報業托拉斯稱,中國未來可能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現有的國際空間站是多個國家的合作項目。觀察家們說,一旦國際空間站在未來幾年退役,中國天宮可能成為唯一在軌的空間站。”
美媒對比中美航天事業:“龜兔賽跑”?
“快節奏的太空計劃”,法新社24日稱,中國在追趕美國和俄羅斯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這些國家在太空探索方面擁有數十年的經驗。報道引述專門研究中國航天計劃的分析師陳嵐(音譯)的話說:“中國空間站將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建設,這是歷史上模塊化空間站建設的最快速度。相比之下,俄羅斯,和平,號和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分別花了10年和12年。”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晚于美國和蘇聯,這是客觀事實。但《紐約時報》24舊的報道對中國既貶低又忌憚。報道引述太空書籍作家納姆拉塔?戈斯瓦尼博士的話說,中國太空計劃在復雜程度方面已經超過俄羅斯,在月球和火星探測計劃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報道引述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里斯的話說,中國在太空做過的事都是美國已經做過的,“但它正在達到技術對等,這是美國非常關注的問題”。與美國這只“野兔”相比,該專家將中國的太空計劃比作一只“烏龜”,"盡管近年來烏龜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黃志澄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中美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比作“龜兔賽跑”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在載人航天上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美國,從2003年神舟五號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到今年年底建成中國空間站,不超過20年。而美國從第一個宇航員上天到建成國際空間站大概花了將近50年的時間。世界上載人航天技術遵循著共同的發展規律,中國避免了國外的許多彎路,吸取了他們的經驗教訓。此外,中國空間站有后發優勢,在許多關鍵技術上有所創新。▲
環球時報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