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7月23日社論,原題:美中詭謫臺灣命運要自己掌握拜登21日才稱預計未來10天內美中元首通話,顯示中美緊張關系有舒緩的機會,關鍵時刻卻傳出佩洛西有意訪問臺灣,大陸表態強烈反對,給了美中臺三方鷹派比賽講硬話的機會。不可思議的主張或推論紛紛出現,一時間臺海又顯得緊張萬分。
佩洛西訪臺會取消嗎?中美領導人通話會受影響嗎?在中美雙方各自經緯萬端的內部復雜情勢下,實難臆測。但有一點可以確認,中美關系自2018年急劇惡化后,歷經沖撞與磨合,現在雙方都有意建立“護欄”以管控分歧、避免沖突。尤其最近一個月,美國財長耶倫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與中共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李作成、國務卿布林肯與外交部長王毅,密集進行視頻與線下會談。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大陸正密集展開外交攻勢,希望理順對外關系。G20外長會期間中澳外長會晤后,透露中方愿為雙邊關系再把脈、再校準、再揚帆。中印關系也出現改善跡象,兩國第十六輪軍長級會談結束后,傳出兩國外長將利用月底參加上合組織外長會議機會會面。北京還積極改善中歐關系。
北京與歐盟、澳大利亞、印度改善關系,一時間雖木可能改變雙方的戰略互疑,但起碼可管控風險,甚至可能逐漸累積巫信、增加共識,擴大合作空間。從過去一年多來拜登政府與北京的互動過程,也可清楚看出這個軌跡。拜登政府在與大陸互動過程中,對臺政策也慢慢調整,逐漸重新回到“戰略模糊”立場。同時大陸對臺方針也明確回到和^平統一立場,似有意降低美方對臺海的危機感。
美國對降低雙方對抗危機的態度比中國大陸更明確,布林肯在與王毅見面時,將“四不一無意”擴展成“六不”:不尋求對華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挑戰共產黨執政地位、不尋求圍堵中國、不支持“臺獨”、不尋求改變臺海現狀。展現與北京修好的誠意。非常清楚,拜登希望與中國領導人保持對話,中方也展現明確意圖希望改善對外關系。美中在艱困琢境下趨向合作的格局已形成,無論佩洛西訪臺最后是否成局,美中關系、大陸對外關系往緩和方向發展,不會因而改變。
美中趨向緩和,美臺關系空間會受到擠壓,美國對華鷹派鼓勵臺灣強硬,要臺灣編列超額國防預算、延長征兵制役期、強化后備兵力,顯然不是臺灣人民所樂見,尤其不應有苗可把臺灣變成戰場的打算。無論美國鴿派或鷹派當家,臺灣都需要有自主判斷,把前途抓在自己手中。但民進黨唯美國之命是從,非常危險。/
環球時報202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