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連輝
(廣東康美風通風設備有限公司,廣東清遠 511500)
高強度噪音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且容易造成較為嚴重的后果,因此在實際的空調通風工程設計工作中,必須要著重落實對空調通風系統設備噪聲的有效控制。
第一,噪聲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性。高噪聲環境會促使環境中個體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增高。
第二,噪聲對神經系統的危害性。在高噪聲環境中長期工作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神經衰弱綜合征[1]。
第三,噪聲對消化系統的危害性。在高噪聲環境中長期工作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腸胃功能紊亂、長期消化不良等問題[2]。
針對所有在運行中會出現振動的設備加設減振設施,并應用隔振軟接方式完成對應管道的連接處理,并切實參考室內空間的實際噪聲要求、系統設備轉速等,完成更為合適的減振器的設置與安裝,促使室內空間的噪聲達到規定要求。
在地下室空間內設置噪聲相對較大的空調設備,同時針對相應機房空間實施隔聲隔振處理,避免系統設備運行對的機房地面產生較大影響;如果不得不在地上空間內投放系統設備,則要盡可能選用低轉速設備,并配套搭建設備機房。
由于空調設備在實際運行中本身就會產生較大噪音,所以必須要加設消聲設施;利用均勻布置的方式完成送風口布設,并以集中布置的方式設置回風口;如果室內空間對于噪聲控制的要求相對較高,則需要引入消聲風管,包括玻璃棉消聲風管等等。
某建筑工程的基地總用地面積為58000 平方米左右,包含地下1 層結構以及地上7 層結構,總體建筑面積約為104827 平方米。其中,該建筑物的地下1 層結構設置為設備用房以及停車場。本建筑工程對于內部空間的噪聲控制有著較高要求,因此在項目空調通風工程實際設計與建設過程,針對空調系統噪聲、各類設備用房噪聲與振動等落實了嚴格控制。
在本項目的空調通風工程降振設計中,主要圍繞樓板撞擊隔聲標準、空氣聲隔聲標準、各用房允許背景噪聲要求標準內容完成,特別是根據不同室內空間功能安排的不同,完成噪聲控制,此時遵守的具體參數與標準要求如表1 所示。

表1 各用房允許背景噪聲要求
結合現階段空調通風工程設計中系統設備噪聲的常見控制方法能夠了解到,在針對空調通風系統實施降噪處理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落實對氣流噪聲的控制以及沿管道傳播的風機噪聲的降低。為實現這一目標,要著重實施對風速的控制與減小。此時,要求參考空調風管氣流速度控制允許值相關標準完成設計,具體內容如表2 所示。

表2 空調風管氣流速度控制允許值
3.3.1 空調機房隔振處理
在本工程的空調機房隔振降噪設計中,主要使用了“隔振彈簧+橡膠浮筑”的雙隔振模式,所設定的隔振參數主要如下所示:投放并安裝鋼架慣性臺座,并將25-32毫米座地式阻尼彈簧減振器加設在該臺座上方位置;利用彈簧減振器完成對荷載的有效承擔,著重規避其所承擔的實際荷載超出工作荷載范圍;設定彈簧減振器的工作頻率維持在3-5 赫茲的范圍內,并要求在不存在預壓條件下的隔振變形保持在25-32 毫米之間,以此確保傳遞至支撐結構上的干擾力可以始終維持在最小水平;設定彈簧隔振器的阻尼比保持在0.06,有效規避水泵轉入啟動或是關閉狀態時發生共振現象;嚴格落實對彈簧隔振器的彈簧水平剛度的參數控制,確保其始終維持在不低于60%垂直度的水平;設定投放的彈簧隔振器實際隔振效率能夠保持在97% 以上水平;投放浮筑橡膠隔振隔音墊(厚度設置為50 毫米),設定其變形量始終維持在3-10 毫米的范圍內,頻率穩定在7.5-13 赫茲的水平,實際隔聲量能夠保持在28-35 分貝之間。另外,針對系統中的空氣處理機組也引入了隔振降噪處理措施,如圖1所示。

圖1 空氣處理機組隔振降噪處理措施示意圖
3.3.2 地面浮筑結構
為獲取到更為理想的空調通風系統隔振降噪成效,在本次設計中于建筑物室內空間引入了浮筑樓板結構(圖2),加設浮筑隔振隔音板,保證其能夠滿足如下性能要求:浮筑隔振隔音板的撞擊聲隔聲量始終保持在不低于28 分貝的水平;要求配置的浮筑隔振隔音板中的墊層材質為純天然橡膠,且阻尼比維持在不小于0.1 的水平;保證浮筑隔振隔音板可以在-20℃至80℃的環境條件下正常工作;確保其橡膠拉伸強度始終控制在不低于10 兆帕的水平,且橡膠拉斷伸長率保持在不低于500%的水平。

圖2 浮筑樓板結構圖
對于不同型號的浮筑隔振隔音板而言,其主要技術參數存在這一定的差異性,要求切實參考建筑物空調通風系統實際隔振降噪需求選取更為合適的浮筑隔振隔音板?,F階段,常用的浮筑隔振隔音板技術參數主要如下:型號TD3-20 浮筑隔振隔音板的許可載荷為每平方米250-5000 千克,壓縮變形保持在0.5-2 毫米,自振頻率維持在15-22 赫茲,撞擊聲壓級改善值為28 分貝,隔振效率約為86%;型號TD3-30 浮筑隔振隔音板的許可載荷為每平方米250-12000 千克,壓縮變形保持在1-9毫米,自振頻率維持在12-22 赫茲,撞擊聲壓級改善值為29 分貝,隔振效率約為89%;型號TD3-50 浮筑隔振隔音板的許可載荷為每平方米250-15000 千克,壓縮變形保持在1-10 毫米,自振頻率維持在10-20 赫茲,撞擊聲壓級改善值為32 分貝,隔振效率約為92%;型號TD3-50(T)浮筑隔振隔音板的許可載荷為每平方米500-25000 千克,壓縮變形保持在1-7 毫米,自振頻率維持在10-20 赫茲,撞擊聲壓級改善值為29 分貝,隔振效率約為89%。
在進行浮筑隔振隔音板施工過程中,要求確保結構樓板表面具備較為理想的平整程度,可以依托專用橡膠彈性墊層實施滿鋪處理,確保各個墊層之間均相互咬口,并結合膠水的合理使用完成對所有拼縫的密封處理。完成橡膠彈性墊層的鋪設后,直接在其上方進行鋼筋編織即可,同時落實混凝土澆筑施工,以此完成浮筑隔振隔音板的制作與安裝。
3.3.3 風管穿墻或樓板密封
在進行風管穿墻或樓板密封安裝過程中,要求控制環形間隙的最大值為50 毫米,且在實際安裝前期,全面落實對孔口周邊區域、貫穿物的清潔處理,確保在相應位置與風管干燥、無灰塵的條件下進行安裝;針對孔壁與風管之間存在的縫隙,要求利用每立方米80 千克礦棉實施緊密填補處理,并在兩側區域完成膨脹型防火密封膠的填充空間預留,預留空間長度設定為25 毫米(圖3);完成膨脹型防火密封膠的填充后,需要及時組織表面修整處理;要求在完成風管穿墻與密封后,于48 小時之內不得進行擾動[3]。

圖3 風管防火封堵施工圖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彈簧隔振器懸吊安裝時,常會出現傾斜問題,致使外殼與彈簧呈現出相互碰撞的狀態,最終使得實際產生的隔振效果難以達到最理想水平。基于這樣的情況,安裝懸吊彈簧隔振器期間,應當盡可能利用著地支撐架隔振、管道平置吊架或是彈性托架完成管道隔振處理,并合理控制吊式隔振器的安裝間距,相應參數標準如表3 所示。

表3 吊式隔振器的安裝間距標準要求
3.3.4 各類機房的吸聲以及隔振措施
針對各類設備機房空間,包括空調機房、水泵房、排風機房等,均實施吸聲以及隔振處理,以此獲取到更為理想的空調通風系統隔振降噪成效,促使所有機房內的噪聲均保持在5-8 分貝的范圍內。
在對各類機房進行吸聲以及隔振處理的過程中,落實的要點內容如下所示:
第一,在各個機房的墻面區域加設穿孔KT 板(厚度為8 毫米),也可以引入金屬穿孔吸聲板;在外側位置加設C50 輕鋼龍骨內填48k 離心玻璃面板(厚度為50 毫米,且在外部實施玻璃纖維布的包裹);將穿孔率維持在高于20%的水平。
第二,在各個機房的頂面區域進行ATT 吸聲噴涂處理(厚度為30 毫米),也可以引入金屬穿孔吸聲板;在外側位置加設C50 輕鋼龍骨內填48k 離心玻璃面板(厚度為50 毫米,且在外部實施玻璃纖維布的包裹);將穿孔率維持在高于20%的水平,且滿足A 級防火要求。
同時,在選用消聲器的過程中,要求切實參考表4要求選取更為合適的消聲器規格型號,保證消聲量達到理想水平并滿足允許噪聲標準。此時,可以提前完成對消聲器實際消聲量的測定,并結合測定結果的對比分析確定更為合適的消聲器。

表4 建筑物室內空間允許噪聲數據表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建筑空調通風工程設計過程中,針對系統設備實施降噪隔振處理極為必要,以此促使環境噪聲始終保持在合理范圍內,避免對個體健康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實踐中,依托加設減振器或是管道隔振、優化系統設備機房設置與選型、改善風管系統設計思路等措施的高質量落實,推動了空調通風工程設計中系統設備噪聲控制工作的升級,獲取到了更為理想的空調通風系統隔振降噪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