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 岳林 邢少姬 穆永平 戈娜 張智燕 池敏
(1包頭醫學院醫學技術與麻醉學院醫學檢驗實驗中心,內蒙古 包頭 014060;2包頭市腫瘤醫院病理科;包頭醫學院 3臨床生物化學檢驗與分子診斷教研室;4營養與食品健康研究所;5內蒙古腫瘤醫院檢驗科;6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檢驗科;7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核醫學科)
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發生有關的驅動基因很多,其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和由棘皮動物微管相關蛋白樣(EML)4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兩種基因的特定部分發生融合而成的EML4-ALK融合基因也是NSCLC細胞靶向治療中最重要的靶點和療效預測指標之一。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在國內惡性腫瘤的發生與靶向治療等和相關驅動基因突變發生的相關研究中,會受到不同地域、飲食習慣、檢測技術和樣本量等因素的影響,進而使研究結果出現差異〔1~5〕。
目前尚未見關于內蒙古地區NSCLC患者上述兩種驅動基因的異常情況的研究報道數據。本研究旨在了解內蒙古地區NSCLC患者EGFR與EML4-ALK基因異常突變情況。
1.1研究對象 選取收集來自內蒙古地區多家醫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診且經分子病理基因診斷室組織病理學確診為NSCLC,且針對其兩種驅動基因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基因突變進行檢測的263例患者(包括腺癌214例和非腺癌49例)腫瘤組織活檢樣本作為研究對象。入選對象均未在檢測前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放化療或抗腫瘤的靶向治療。年齡33~88歲,平均(60.8±14.6)歲。男161例,女102例,民族均為漢族,且在內蒙古地區居住有10年以上,彼此無血緣關系。
1.2檢測方法
1.2.1腫瘤細胞DNA和RNA的提取 嚴格遵循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提取說明步驟規范操作提取出腫瘤活檢組織標本中可用于下一步基因突變檢測的基因組DNA和總RNA。
1.2.2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基因融合檢測 嚴格按照試劑盒(鑫諾美迪基因檢測技術科技公司生產)說明要求在ABI 7300 PIUS熒光定量檢測儀上完成EGFR基因突變(PCR熒光探針法)和EML4-ALK融合基因(RT-PCR熒光探針法)的檢測與結果判定。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
2.1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基因融合陽性結果一般情況 發現有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者15例(5.70%),EGFR基因的18、19、20和21號共4個外顯子上7種常見突變位點類型均存在,共計突變陽性者92例(34.98%),EGFR基因突變形式有單一位點和雙位點,前者占總突變的93.48%(86/92),后者占總突變的6.52%(6/92);單一位點包括19del 34例、L858R 43例、G719X 1例、T790M 1例、20ins 1例、S768I 2例、L861Q 4例;雙位點突變包括G719X/L861Q和19del/L858R各1例,L858R/T790M和G719X/S786I各2例。
2.2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基因融合與患者臨床相關參數 不同性別、病理類型患者EGFR突變率差異顯著(均P<0.01);不同性別、年齡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表達率差異顯著(P<0.05,P<0.01);無同時發生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的患者。見表1。

表1 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基因融合與患者臨床相關參數〔n(%)〕
人類體細胞中EGFR基因發生突變后可導致其信號傳導通路持續性激活,并與包括NSCLC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轉移相關〔6〕。同時,EGFR基因酪氨酸激酶功能區的18~21號外顯子上的多種突變與針對以其為靶點設計的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靶向藥物對NSCLC患者治療的敏感性與有效性相關。
研究表明,EML4-ALK基因融合后激發NSCLC發生的機制與EGFR突變引發惡性腫瘤的機制相似,均具有酪氨酸激酶的持續激活及對癌基因的特殊依賴性〔7〕。同時,EML4-ALK融合基因和EGFR基因一樣,目前已成為NSCLC靶向治療的新型分子靶標,克唑替尼等EML4-ALK靶向藥物對其融合基因陽性者有效。
本研究EGFR基因突變率與陜西南部(35.19%)〔8〕的較為接近,高于云南(25.55%)〔9〕和青海(31.33%)〔10〕,低于四川(47.78%)〔11〕、遼寧沈陽(53.7%)〔12〕、上海(47.34%)〔13〕等地區。本研究中EGFR基因4個外顯子上7種常見突變位點類型中檢出最多的突變位點類型,也與上述地區基本一致。同時,本研究人群中發現除以單一位點為主要突變外,還有雙位點突變個體,這與上述四川地區的結果較為一致。本研究結果也與上述報道的云南、四川、遼寧沈陽、上海的結果一致。
在EGFR基因突變熱點中已經公認:19-del、21-L858R和18-G719X 3種突變屬于敏感性突變,即均對EGFR-TKI靶向藥物治療敏感有效,而另兩種突變20-T790M和20-Ins為耐藥性突變,均對EGFR-TKI靶向藥物耐藥無效。本研究結果提示絕大多數EGFR基因突變NSCLC患者個體能夠從EGFR-TKI靶向藥物中受益。
本研究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陽性率低于報道的中山市(9.09)〔14〕和華南地區(17.1%)〔4〕,高于浙江省(4.70%)地區〔5〕。同時,本研究與上述中山市、浙江省的結果一致,而華南地區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該研究沒有發現該融合基因的發生與性別和年齡有關。
EML4-ALK融合基因的表達與NSCLC的發生發展過程有關,V1、V3為常見的融合〔15〕。EML4-ALK融合基因的耐藥機制主要是:激酶域的突變從而影響ALK活性位點對藥物的敏感性,基因拷貝數目的增加,抑制信號轉導通路從而激活信號旁路。臨床研究表明,當EML4-ALK陽性患者出現耐藥的情況后,檢測發現其EGFR基因易發生敏感性突變〔16〕。因此,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患者在使用ALK-TKI靶向藥物治療過程中即使出現耐藥現象,其也可從EGFR-TKI靶向藥物中受益。
此外,有文獻報道發現,有少數患者同時發生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17〕。本研究未發現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兩者共存者。這可能與本研究所涉樣本數不足夠多有關。隨著靶向治療由單靶點向多靶點的發展,對于上述EGFR基因突變和EML4-ALK融合基因陽性同時并存患者能否從中受益,還需要大量的臨床試驗研究來進一步發現。同時,還需要在后續的研究中增加樣本數,并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其他的NSCLC驅動基因如ROS融合基因等與患者臨床相關參數及其飲食生活習慣等的相關性,以便更好地為NSCLC的早期預防和晚期靶向治療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