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實 侯莉莉 房艷春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 1耳鼻喉頭頸外科,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2檢驗科;3病理科)
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是老年患者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外科手術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手段的綜合治療是目前HNSCC的主要治療模式〔1〕。然而,我國多數HNSCC患者就診時腫瘤已處于進展期,手術等綜合治療后易局部復發甚至遠處轉移。因而準確評估患者的預后有助于確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和個性化診療。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營養狀況是決定惡性腫瘤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2,3〕。血清白蛋白是臨床常用的反映機體營養狀態的指標。此外,機體炎性反應已被證實與惡性腫瘤的進展、侵襲及進展有關〔4〕。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近年來提出的反映機體炎癥狀態的綜合性指標,具有易得、經濟和重復性高等優點,已被證實與多種惡性腫瘤的預后有關〔5,6〕。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白蛋白和NLR對老年HNSCC患者術后復發的預測意義。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首次手術治療的112例老年HNSCC患者,男63例,女49例,平均年齡(67.98±4.34)歲。納入標準:診斷明確且行根治性手術的HNSCC患者。排除標準:(1)年齡<60歲;(2)手術前接受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3)HNSCC非原發者;(4)HNSCC非首次手術;(5)患者臨床、病理或實驗室檢查資料不全或丟失,無法用于分析;(6)患者術前合并存在可能影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的情形,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1.2研究方法 通過電子病歷系統收集患者術前及術后各項實驗室或病理檢查指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合并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情況、發病部位、術后是否使用放療和(或)化療、腫瘤T分期和N分期及血常規、肝功能中的白蛋白等。
所有患者行HNSCC根治術。術后根據TNM分期決定是否予以放療、化療或靶向等治療。對所有患者進行隨訪,隨訪終點為HNSCC術后復發或發現遠處轉移。當患者出現終點事件時即退出隨訪隊列;隨訪至2021年6月或失隨訪患者末次就診仍未出現終點事件即為刪失數據。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構建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以HNSCC患者是否發生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為終變量,明確血清白蛋白和NLR的最佳切割值(Cut-off)、曲線下面積(AUC)及敏感性和特異性。以患者結局為終變量,通過二元Logistic回歸,得到模型的概率,并據此聯合血清白蛋白和NLR進行ROC曲線分析。通過Kaplan-Meier曲線顯示患者無終點事件率隨隨訪時間的變化情況,并通過Log-rank檢驗進行不同組間率的比較。以單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明確影響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傳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
2.1血清白蛋白和NLR鑒別HNSCC患者預后血清白蛋白和NLR鑒別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AUC分別為0.77和0.74,而將二者聯合使用AUC提高至0.82,敏感性無明顯改變,特異性升高至90.2%。見表1,圖1。

表1 血清白蛋白和NLR鑒別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 Cut-off、AUC及敏感性和特異性

圖1 血清白蛋白、NLR及二者聯合鑒別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的ROC曲線
2.2血清白蛋白、NLR與老年HNSC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間的關系 同白蛋白>37.9 g/L組相比,白蛋白≤37.9 g/L組NLR更高、體重指數更小、T和N分期更高、腫瘤細胞分化更差(P<0.05);同NLR≤3.04組患者相比,NLR>3.04組患者白蛋白更低且腫瘤分化程度更差(P<0.05),見表2。
2.3Kaplan-Meier生存曲線 血清白蛋白>37.9 g/L組中位無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期明顯長于血清白蛋白≤37.9 g/L組(P<0.001);NLR>3.04組中位無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期明顯短于NLR≤3.04組(P<0.001),見圖2。

表2 老年HNSCC患者不同血清白蛋白和NLR水平組間比較

圖2 不同血清白蛋白和MR水平與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傳轉移的Kaplan-Meier曲線
2.4影響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的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結果 單因素分析提示患者T分期、N分期、腫瘤分化程度、血清白蛋白<37.9 g/L及NLR>3.04與患者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有關(P<0.05);多因素Cox回歸亦證實T分期、N分期、腫瘤分化程度、血清白蛋白<37.9 g/L及NLR>3.04是影響患者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的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結果
TNM分期和腫瘤分化程度是臨床常用的判斷HNSCC患者預后的經典指標。本研究發現,血清白蛋白和NLR這兩個臨床常規檢測的指標亦對判斷老年HNSCC患者局部復發和遠處轉移具有預測意義。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營養狀態常與多種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有關,包括胃癌〔7〕、肝癌〔8〕、腎癌〔9〕等。白蛋白由肝臟合成和分泌,常作為機體營養狀態評估的一項重要指標。如預后營養指數和營養控制狀態評分等營養評估公式均包含白蛋白水平。與本研究結果類似,Kao等〔10〕發現血清白蛋白與口腔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有關。León等〔11〕發現,以37.5 g/L作為術前白蛋白切割值,有助于評估Ⅲ~Ⅳ期HNSCC患者的預后情況。既往研究〔12〕提示,術前白蛋白低的患者術后并發癥明顯增多,本研究結果提示,術前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目前研究已明確,免疫-炎癥反應失調與多種惡性腫瘤的進展有關。NLR是近年來發現的反映機體炎癥和免疫狀體的綜合性指標。有研究指出,NLR與包括結直腸癌〔13〕、宮頸癌〔14〕和頭頸部惡性腫瘤〔15〕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術后復發、轉移及長期預后有關。如吳峰等〔16〕發現NLR與HNSCC患者3~5年總生存率有關。王心怡等〔17〕證實,高NLR的舌鱗狀細胞癌患者預后明顯差于低NLR患者。鐘啟寶等〔18〕表明,NLR≥3.2的喉鱗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顯短于NLR<3.2患者。以上研究均表明NLR在HNSCC患者的預后評估中具有一定意義。
NLR明顯升高常提示機體中性粒細胞增高和(或)淋巴細胞降低,表明機體炎癥反應加強,而免疫能力減弱。雖然目前臨床已觀察到NLR的預后評估作用,但其涉及的具體生物學機制尚不明確。既往有報道〔19〕,中性粒細胞能夠通過重塑腫瘤細胞外基質促進腫瘤的進展和轉移,而淋巴細胞對腫瘤細胞具有監視、殺傷的作用,這可部分解釋高NLR與患者預后不良之間的關系。
綜上,術前血清白蛋白和NLR均是影響HNSCC終點的獨立危險因素。術前進行營養干預可能有助于提高老年HNSCC患者的預后。外周血NLR可為患者預后評估和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提供較好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