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郝欣
(承德市中心醫院消化科,河北 承德 067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NAFLD)是指非酒精和其他已知的傷肝因素(藥物損傷、病毒感染等)所致,與代謝相關的脂肪性肝病〔1~3〕。相關實驗證明,NAFLD與炎癥反應和肝臟脂肪變性有密切聯系。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老年人機體脂代謝功能逐步降低,往往伴有脂代謝紊亂、高血糖、肥胖等問題,脂肪易在肝臟內蓄積,是發生NAFLD的高危人群〔4〕。NAFLD臨床表現主要為彌漫大泡性脂肪變,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必須采取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在臨床上并無特效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常用藥物為肝細胞保護劑、調血脂藥物、抗氧化劑等,但是治療效果皆不夠理想〔5〕。近年來,中醫在治療NAFLD上取得了顯著療效,已有研究證明,針灸治療脂肪肝,不僅能夠對肝臟起到保護作用,還具有降血脂的功效〔6~8〕。有文獻證實,腸道與肝臟聯系密切,腸道屏障破壞、腸道菌群失調及菌群移位等導致的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NAFLD的病情。為益生菌制劑治療NAFLD提供了理論依據〔9〕。本研究擬分析針灸結合益生菌對老年NAFLD患者的治療療效。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承德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診斷為NAFLD的老年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41例,女9例,年齡60~81歲,平均(76.1±11.2)歲,體重指數(BMI,27.91±7.56)kg/m2;脂肪肝程度分級:輕度12例,中度24例,重度14例;體感腹脹38例,納差31例。對照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60~82歲,平均(75.8±10.8)歲;BMI(28.09±8.23)kg/m2;脂肪肝程度分級:輕度10例,中度25例,重度15例;體感腹脹39例,納差28例。納入標準:(1)參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10〕;(2)年齡≥60歲;(3)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1)因病毒性肝炎導致的脂肪肝;(2)有藥物禁忌證者;(3)合并其他疾病不能停藥者;(4)依從性較差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NAFLD健康宣教,指導患者行低脂飲食囑托其禁酒,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治療期間不行另外治療方案。在上述基礎措施上,對照組行針灸治療,取穴:三陰交、足三里、豐隆、中脘。每周針灸3次,每次留針30 min。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針灸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國藥準字S10950032,生產商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治療,口服膠囊每次4粒,2次/d。兩組均治療2個月后評價療效。
1.3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價:根據患者報告結果(PRO)療效評價方式,記錄患者身高、體重等基礎項目指標用以計算BMI,BMI=體重/身高2。觀察記錄治療前后患者納差、腹脹等臨床癥狀〔11〕。(2)肝臟超聲:參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肝/脾CT比值≤1.0判定為脂肪肝。評價標準:0.7 1.4療效評判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BMI恢復正常數值,各項生化指標顯示正常,CT值>1.0。顯效:臨床癥狀緩解,BMI、生化指數得到改善,肝/脾CT比值顯示脂肪肝減輕。有效:臨床癥狀、BMI、生化指數、肝/脾CT比值顯示部分改善。無效:臨床癥狀、BMI、生化指數,肝/脾CT比值無改變。 1.5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6.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 2.1兩組BMI和臨床癥狀比較 治療后,兩組BMI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腹脹、納差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BMI、臨床癥狀比較 2.2兩組肝/脾CT比值比較 觀察組輕度有效例數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重度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 表2 兩組肝/脾CT比值比較〔n(%),n=50〕 2.3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AST、ALT、TC、TG水平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IL-6、TNF-α水平顯著下降,IL-22水平顯著上升(P<0.05);且觀察組IL-6、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IL-2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5兩組腸道菌群比較 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乳桿菌數量高于治療前,腸桿菌、葡萄球菌數量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雙歧桿菌、乳桿菌數量高于對照組,腸桿菌、葡萄球菌數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5 兩組腸道菌群比較 2.6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47例(94.00%);痊愈1例(2.00%)、顯效27例(54.00%)、有效19例(38.00%)、無效3例(6.00%)〕高于對照組〔38例(76.00%);痊愈0例、顯效16例(32.00%)、有效22例(44.00%)、12例(2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20,P<0.05)。 2.7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前后,兩組血常規、心電圖和腎功能均在正常數值范圍內,兩組在治療期間均無不良反應發生。 目前,NAFLD已成為全球肝病的首位病因,如得不到有效治療,會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肝衰竭〔13〕。現今,NAFLD尚無明確的發病機制、有效的治療手段。常用藥物有抗氧化劑、胰島素增敏劑和肝細胞保護劑等,但并沒有一種為NAFLD的特效藥。已有動物實驗證明,針刺可以通過下調大鼠肝組織中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SPEBP)-1c和肝X受體(LXR)-a蛋白表達水平,從而降低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RBP4)水平,減少肝臟中的脂質蓄積〔14〕。且有臨床研究證明,針刺治療在肝臟血清酶學、血脂及肝臟影像學改變方面的療效顯著〔15〕。IL-6、TNF-α是致肝細胞損傷的關鍵炎性因子,針刺能夠下調NAFLD病程中肝細胞炎性因子的表達,有效改善肝細胞的炎性反應〔15〕。本研究結果表明針灸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肝臟功能,減輕NAFLD患者肝細胞的炎性反應,結果與以往文獻相一致。 有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和代謝有密切聯系,代謝紊亂、腸道菌群失調可以加速NAFLD的發生發展〔16~18〕。有關文獻指出〔19~21〕,NAFLD患者腸道菌群表現為葡萄球菌、腸桿菌等需氧菌增多,乳桿菌、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減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是一種常用的益生菌制劑,可以改善腸道中失衡的菌群,從而減少血清中炎性因子表達,減少肝脂肪變性〔22~24〕。本研究結果表明益生菌的應用,能夠減輕肝臟炎性反應,減少肝細胞脂肪積累,改善肝臟功能,與以往文獻結論相符。同時證明針灸結合益生菌對老年NAFLD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單純的針灸治療,其通過平衡腸道中的菌群,可以更有效改善患者肝臟功能及肝細胞的炎性反應,減少肝臟中脂肪的堆積,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可以為臨床聯合治療NAFLD患者提供方便有效的方案及數據支撐。 綜上,針灸聯合益生菌治療NAFLD比起單純針灸治療療效更為顯著,可應用于臨床治療NAFLD。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