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楚 王小蕊 葛政卿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上海 200080)
肌少癥常見于老年人,是指肌肉數量減少及功能下降的衰減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四肢纖細、步態緩慢、行走困難等〔1〕。肌少癥也可看作是營養不良,隨著機體功能下降,還會造成機體衰老過程加速,致使感染率增加,破壞免疫系統,嚴重危害患者健康〔2〕。抗阻運動在增加肌力、降低骨骼肌減少速度等方面作用明顯,且與有氧運動聯合訓練可最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生活質量〔3〕。階段性功能鍛煉又可以按照患者恢復情況進行分階段鍛煉,從而改善患者運動耐力、生活活動能力及生命質量〔4〕,但多用于術后康復,有關階段性功能鍛煉對肌少癥患者的文獻卻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階段性功能鍛煉與抗阻運動對老年肌少癥患者軀體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影響的對比。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40例老年肌少癥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兩組。階段性功能組70例給予階段性功能鍛煉干預,抗阻訓練組70例給予抗阻訓練方案。階段性功能組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齡(67.71±5.67)歲,平均體重指數(BMI)為(24.57±0.38)kg/m2;抗阻訓練組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67.25±5.59)歲,平均BMI為(24.48±0.39)kg/m2;入選標準:(1)符合《肌少癥的亞洲診斷共識:未來的發展與挑戰》中肌少癥的診斷標準〔5〕;(2)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肌少癥診斷測試及簡易營養評價精法,依從性好;(4)男性患者握力不超過26 kg,女性患者握力不超過18 kg,步行速度均不超過0.8 m/s;(5)能夠按照醫囑進行治療。排除標準:(1)心功能分級為Ⅲ級、Ⅳ級;(2)患者移動困難,無法靠自身從椅子上站起來;(3)合并低鉀血癥、凝血功能障礙者;(4)伴有甲狀腺功能異常;(5)握力檢測時,受到類風濕關節炎等因素影響,造成誤差;(6)認知功能障礙;(7)近期存在激素使用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階段性功能鍛煉 第一階段:記錄患者基礎數據、臨床資料、恢復情況及功能康復特點,檢測患者步速、肌力,制定合適的鍛煉處方,包括開始時間、截止時間、醫護人員簽名等。檢查完畢,醫護人員可在第1~3周指導患者做簡單訓練,以腕部運動、手指伸展運動、肌肉按摩、腹部按摩等為主,3~5組/d。為避免意外事故發生,醫護人員還需做健康教育,加深患者的認知,緩解患者緊張的負面情緒,并以成功案例為輔,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第二階段:第3~6周包括肩部運動、肘關節運動、聳肩運動、旋肩運動、踝關節運動、拍肩搭背等,但鍛煉期間需要進行10 min自由放松,且前臂后伸幅度不宜過大,保持每天2組,以規律性康復訓練為主。結束鍛煉后,醫護人員應記錄患者身體情況,并詢問自身感受。第三階段:第6~9周,患者可根據醫護人員指示,進行肢體外展的康復訓練,開展體轉運動、劃臂運動、伸展運動、擴胸運動、環繞運動、轉體運動、全身運動、雙肩背伸運動等,而作為功能鍛煉的關鍵時期,患者更需按照指導嚴格施行,做到姿勢標準、次數足夠,保證每天1組。第四階段:第9~12周,若是患者身體狀況穩定,可進行有氧運動、步行運動、上肢負重訓練等,并做到有規律有計劃的鞏固訓練,切忌進食油膩、辛辣、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應以纖維化、易吸收食物為主,如蔬菜、水果等。此外,患者應定期入院復查。
1.3抗阻訓練方案 醫護人員訓練前需講解肌少癥相關知識講解,對于心理情緒不穩定的患者應予以及時鼓勵,并檢查患者的肌力情況及運動能力。此外,醫護人員也必須學習《有氧運動記錄單》中記錄的方法,以有氧鍛煉操、漸進性抗阻運動、血流限制訓練、離心抗阻力量訓練及爆發力量抗阻訓練為主,建立適合患者的最佳方案,控制患者飲食健康,做到正確合理的監督。訓練項目包括坐姿抗阻伸膝、上肢彈力帶低強度抗阻訓練、推肩、推胸、下肢抗阻訓練、屈腕舉啞鈴、單腿支撐法、腰背肌訓練、直腿抬高訓練、下肢離心抗阻運動、股四頭肌靜力收縮訓練等抗阻運動干預。單腿支撐法:患者應維持站立姿勢,手扶椅背,在保證背部挺直的情況下,讓一條腿向側面抬起,另一條腿可以適當彎曲,該支撐動作保持1 s,可緩慢放下,行重復操作15次左右;下肢抗阻訓練:患者維持坐位,一條腿向前伸展的同時,還應彎曲足部,保證腳趾向上,切記動作需快,持續1 s,再緩緩落下,依次重復操作15次左右;下肢離心抗阻運動:患者維持站立姿勢,手扶椅背,在醫護人員指導下抬腿伸直,無需彎曲,注意腳踝部增加1 kg左右重物,另一條腿則可微微彎曲,持續1 s,緩緩放下,依次重復操作15次。每周運動2~3次,每次持續時間30~60 min,可在第3~9周加強訓練,干預時間12 w。除訓練項目之外,患者仍需定期復查,醫護人員也可進行電話隨訪、上門隨訪,詢問患者身體狀態及運動情況,以免患者在家訓練時動作不規范,或因其他事情無法堅持訓練。
1.4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 干預前及干預后12 w,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量表〔6〕評估患者ADL,總計100分,75~95分為輕度生活依賴,50~74分為中度生活依賴,<50分為重度生活依賴,滿分則為ADL正常,分數與患者ADL呈正比,分數越高,患者ADL越強。簡短肌肉功能測試評分(SPPB)〔7〕評估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涉及站立測試、行走測試、坐立測試3個項目,每項測試重復3次,按照平均分評估結果,總計12分,<6分代表患者自理能力低,分數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5步態及平衡能力評估 干預前及干預后12 w,利用單腿站立測試(OLS)、功能性步態測試(FGA)及Berg平衡量表(BBS),檢測兩組步態及平衡能力情況,并對患者進行6 min內最大限度往返,記錄兩組6 min步行實驗距離(6MWT)。
1.6肌力評估 干預前及干預后12 w,使用握力計測試兩組握力,選擇雙能X線骨密度儀檢測兩組四肢骨骼肌質量指數(RASM)。
1.7血清因子 干預前及干預后12 w,于清晨抽取兩組肘靜脈血液,進行離心靜置,取上清液,利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1β、IL-2。
1.8并發癥 干預前及干預后12 w,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
1.9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ADL、SPPB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后前DL、SPPB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明顯升高(P<0.05),且抗阻訓練組顯著高于階段性功能組(P<0.01,P<0.001),見表1。

表1 兩組ADL、SPPB評分、肌力評估比較分)
2.2兩組步態及平衡能力評估比較 兩組干預前OLS、FGA、BBS、6MWT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明顯升高(P<0.05),且抗阻訓練組顯著高于階段性功能組(P<0.05),見表2。
2.3兩組肌力評估比較 兩組干預前握力、RASM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明顯升高(P<0.05),且抗阻訓練組顯著高于階段性功能組(P<0.05),見表1。
2.4兩組血清因子比較 兩組干預前CRP、IL-1β、IL-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明顯下降(P<0.05),且抗阻訓練組顯著低于階段性功能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步態及平衡能力評估比較

表3 兩組血清因子比較
2.5兩組并發癥比較 干預后,階段性功能組頭暈2例,惡心4例,低鉀血癥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7/70);抗阻訓練組頭暈1例,惡心2例,低鉀血癥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14%(5/70);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65,P=0.546)。
近年來,由于老年群體身體功能衰退,造成生理功能下降,肌少癥患者逐年增加〔8〕。而由于患者肌肉數量減少,肌肉會發生質和量的變化,容易引發跌倒、骨折等事件,導致功能障礙發病率增高〔9〕。抗阻運動鍛煉可以增強患者肌肉力量,改變骨骼肌形態及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10〕。階段性功能鍛煉又可以通過分階段恢復鍛煉,調整患者心理狀態、生理功能〔11〕,但應用于老年肌少癥患者的相關文獻卻鮮少。
有研究表明,抗阻運動聯合營養可以通過對患者的健康指導,讓患者重視肌少癥帶來的危害,并加深患者自身認知,規律性的抗阻訓練又能加速骨骼肌的血液循環與代謝,達到改善患者軀體功能的目的,從而提高患者ADL及生活質量〔12〕。國外研究亦表明,抗阻運動干預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減輕患者焦慮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水平〔13〕。由此可見,抗阻干預經健康宣教及阻抗訓練,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及自我生活能力,治療效果較好。有研究顯示,采用有氧運動和抗阻訓練,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老年肌少癥患者肌肉質量、肌肉力量的減少,抗阻運動更被認為是對骨骼肌減少癥最好的非藥物干預方式之一〔14〕。由此推斷出,抗阻訓練可以有效增強肌少癥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患者的肌肉能力。此外,本研究結果與邵偉華等〔15〕研究結果相似。另研究表明:抗阻運動與有氧運動均能改善肌少癥患者的握力、步速、骨骼肌指數等指標,并能降低患者跌倒損傷次數,預后肯定〔16〕。由此可見,抗阻訓練對于老年肌少癥患者治療方面具備積極意義,可以提升患者肌肉力量,改善患者骨骼肌功能,抑制患者體內炎癥因子,安全性較好。
綜上,抗阻運動可以提高患者軀體功能及日常自理能力,緩解患者肌肉數量降低的速度,改善患者肌肉力量,抑制機體炎癥反應,預后及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