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娥 曹德品 張仲 孫濤
(1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2杭州師范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世界范圍而言,人類已然進入了“銀色浪潮”時代。中國作為“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國家,已成為老齡化人口絕對數最多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1〕。截止2020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以上人口為1.91億人,占13.5%,比2010年提高7.8%。老年人口規模龐大,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2〕??梢?,老齡化時代將作為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老齡規律和理論話語體系的重要時空背景。一直以來,老年階段作為個體生命歷程中的特殊時期,學術社群在老年人群的研究傾向中普遍帶有關注負向問題化的思維〔3,4〕,如老年人群自殺、抑郁、孤獨感等消極心理學視域占據老年人心理研究的主導地位〔5〕。然而,現實生活中,問題化老年人比例遠低于普遍追求高品質健康生活的非問題化老年人。既往對消極或者陰暗面的過度關注也并不能真正意義實現對老年人美好生活的塑造。對比歐洲國家發現,中國老年人并不是真正的離群索居,他們仍熱衷于社會互動,維護著豐富的社會網絡關系〔6〕。盡管生理功能不斷退化,但老年人仍然保有追求精神的豐盈和生活的幸福等積極意向,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應被認為是生命圓滿的標志,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最后時期值得更廣泛地學術探討。
既往研究證實,老年人比年輕人擁有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更容易捕獲生活中的積極情感與維持樂觀情緒體驗〔7〕。歷經中國特色的時代和社會更迭,中國老年人的社會心理也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嬗變,這種變化不僅僅是適應全新的日常社會活動、交往活動和精神活動,還體現在老年人保持自由和年輕的心理狀態,追求持續進步與成長的積極心理〔8〕。不同于既往研究關注于人的心理成長問題,當前,積極心理學研究者則采用旺盛感對研究視角進行矯正〔9~11〕。旺盛感的研究廣泛聚焦于青年與中年人群的學習〔9〕或工作情景〔12〕,尤其是工作情景中的旺盛感,并對工作旺盛感的前因后果及存在的機制進行深入討論〔8〕。本研究試圖進一步拓展旺盛感的研究范疇,用生命旺盛感來回應在老年人生活情境中的心理成長系列問題,通過生命旺盛感研究促進全生命周期的蓬勃發展,打破傳統消極老齡化觀點的桎梏,助推老齡社會的積極社會氛圍形成。但由于該領域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其理論和實證研究亟待豐富和完善。
1.1旺盛感意涵的演進 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饑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主要任務是回應、抵御和療愈心理創傷,但在社會進入繁榮發展的和平時期,致力于滿足人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新時期則成為學界新的歷史使命。旺盛感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中葉,在醫學領域,Maslow〔13〕、Rodgers〔14〕和Alderfer等〔15〕著作中均提及“旺盛”一詞〔15〕,無法旺盛在醫學上被用來形容非常糟糕的健康狀態〔16〕。隨后,旺盛感在心理學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被界定為一種積極的心理成長,在積極心理學研究中被界定為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個人特質〔17〕。個體之間旺盛感的差異既可以為特質型差異的遠距表征,也可以是近距的狀態型差異。隨后發展過程中,旺盛感不斷在特定情境中被測量和探究。工作旺盛感被定義為個體在工作中同時體驗到活力和學習的一種心理狀態,在該情境中,強調組織員工的活力與學習兩個層面,也被學者將其歸于情感和認知兩個維度〔18〕?;陉P系視角下,也有學者認為旺盛感是人與人、他人、環境互動的積極心理狀態〔19〕。由此可見,旺盛感是指個體的一種即時心理狀態,任何群體在不同情境中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旺盛感。
1.2生命旺盛感研究的理論基礎 中國老年人已經逐漸擺脫沉重苦難與邊緣生存的困境,老年人的研究越來越引起心理學界的普遍重視。在經歷歲月的洗禮后,老年人更善于自我的心理修復和再成長,心態也變得越來越理智成熟、開放多元及主動積極?,F實生活中,歲月贈予并印刻在一些老年人心理的那些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與勇氣,已經成為他們與社會、與時代共同進化和成長的內驅動力,正悄然促進老年人蓬勃生活的實現,也回應了現代社會老年人“老當益壯”生活的本貌。
反觀個體整個生命周期時間走向,人生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活目標,老年人群因擁有更多閑暇時間,他們的生活目標則呈現出更復雜、更多元等特征〔20〕。結合既往研究及非結構化訪談實地調研等發現健康生活和老年福祉已成為老年人普遍的訴求焦點〔21〕?;畹嚼?、學到老,老年階段仍然有自我學習成長和價值實現需求。
王葉梅等〔22〕認為雖然生理、心理和社會等資源不斷減少,但老年人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兼具反思性能力,會積極通過日常行為的選擇來重塑老年階段生活目標,以補償資源減少導致的損失,促進風險最小化及積極結果最大化。盡管老年人在認知能力、身體健康等方面的衰退與將注意力聚焦和捕獲積極材料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老化悖論”〔23〕,但老年人的積極情感并未因其資源的減少而減弱,反而表現出了更多積極情感選擇偏向〔24〕。生命旺盛感既可以被視為老年人積極行動的一種動因,也可以被視為一切行動的一種結果,二者因果之間的相互糾纏都是積極老齡化視域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活動場域的視角出發〔25〕,老年人和青壯年群體的社會活動分別歸屬于兩種不同的場域背景,青年人以生存下的經濟利益為主要刺激源與老年人非經濟利益驅動的社會互動和心理活動是缺乏可比性的。老年人從工作場域、經濟場域逐漸過渡到退休階段,時間成為老年人優勢資源,進入到了“難以消磨的自由時間”新階段。老年階段主要獲得知識與情緒兩類相關的社會目標〔23,26〕,一方面老年人學習社會和物理世界的獲得性行為,持續社會交往,掌握知識與社會技能〔26〕;另一方面通過人際交往獲得滿意的情緒狀態,例如生命意義的追尋、親密情感的獲取和社會積極感情建立〔23〕。旺盛感衍生于不同情境的心理狀態,那么老年人旺盛感的研究范疇應該從青年人工作旺盛感的“學習”與“活力”二元維度,拓寬到以老年人時間資源分配為基礎的多維度進行探討。
1.3生命旺盛感的概念及維度 基于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理論基礎〔12〕,結合中國老年人本土化特征和原生性特點與對老年人的實地訪談和細致觀察結果。本研究將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定義為:老年人在生活中積極維持生命存續與生命意義的意向性活動,是追求健康與福祉生活過程中情感和認知兩方面同時存在的心理成長狀態,即個體體驗到的學習適應、生活意志力、生命活力、樂觀態度及和諧關系的心理狀態。生命旺盛感的核心維度來源于心理學理論基礎、既往研究、中國老齡社會實際,在非結構訪談和實地調查中被提及的指標。學習適應指老年人通過對知識和技能的獲取與應用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自身的感受。生活意志力指老年人對自我人生目標的認識和追求,并努力建立或增加對生命的內涵和目標的理解,維持生命活動與生存發展能力的心理狀態,包括感知生命意義與生命價值等。樂觀態度指老年人對順逆境事實都能從內心保持著積極向上的精神。生命活力指老年人生活中感覺自我充滿能量和生活熱情。和諧關系指老年人生活交往或者活動過程中與他人保持親密、融洽和協調性程度,反映老年人尋求滿足其社會需求的心理狀態。
生命旺盛感是近年來積極心理學新興變量,在不同情境和人群屬性中其概念也存在差異。生命旺盛感與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很多概念相似或意涵重疊,老年人生命旺盛感更強調的是盡管老年人年齡增長帶來了生理功能退化,然而他們知覺生命與時間后〔27〕,仍然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生命活力,生活意志力和維護關系的積極心理狀態。相關概念辨析。見圖1。

圖1 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概念辨析
2.1生命旺盛感與心流的概念辨析 心流是一種完全沉浸某項活動時全神貫注的積極情緒體驗,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狀態積極的情感體驗,具有自激勵性〔28〕。生命旺盛感和心流狀態中,個體都可以感到精力充沛,二者主要區別在于個體是否能得到學習和成長的體驗。心流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帶給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動力,是一種積極的內在激勵機制,包括挖掘潛能,挑戰自我,可以視為成長的臨界點。然而旺盛感包含了積極體驗的同時,還強調生命不同階段保持持續的心理成長。
2.2生命旺盛感與心理韌性的概念辨析 心理韌性與生命旺盛感相似是因為心理韌性涉及個體的適應和積極調整能力,既往研究也證實了生命旺盛感和心理韌性的顯著正相關關系〔29〕。然而,心理韌性強調的是面對極端情況威脅時的一種反彈能力,在逆境的生活境遇,一種迎難而上的行為能力〔29〕。生命旺盛感不強調逆境與順境,不特別強調馬斯洛的低層次需求作為必要條件。生命旺盛感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階段不區分逆境和順境,強調當下持續成長、積極追求、樂觀態度,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心理體驗的存在。
2.3生命旺盛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概念辨析 主觀幸福感是主觀描述人們對其生活所做積極評價,衡量個人及社會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心理指標〔30〕,具有整體性、主觀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主觀幸福感具體由認知評價、正性情感及負性情感三個維度組成。其中,認知評價是主體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正性情感如快樂、感知生命意義的積極情緒體驗;負性情感包括悲傷、孤獨、焦慮等消極心理。生命旺盛感更關注情感和認知層面上持續的心理成長,不包括負性情感。
2.4生命旺盛感與生活意義感的概念辨析 老年人的生命意義感〔31〕是指其知覺生命的使命、目標及存在價值的程度,是一種高層次的心靈需求,屬于靈性的層次。也作為理解自己所產生的社會行為的含義,并理解生命到底意味著什么,人們對自己生活經歷的詮釋就是生命意義的來源。生命旺盛感在強調生命意義感的基礎上,著重強調老年人在晚年生活的生命活力和心智成長,集中在情感和認知兩個層面,表現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對幸福生活的積極追求。
2.5生命旺盛感與殷盛感的概念辨析 殷盛感〔32〕強調老年人心理積極健康或心理和生活運作良好的狀態,涉及人體功能的積極狀態,更強調情感,可能不涉及認知。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強調生命活力的積極情感狀態,認知也作為一個重要方面。
3.1生命旺盛感理論模型的理論基礎 基于主體視角,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具有勝任需要、自主需要及關系需要三種心理需要,且具有實現個人心理發展的先天傾向〔33〕。對于老年人群體,勝任需要是老年人能夠成功地適應當下社會并且能夠良好地融入社會;自主需要是老年人感覺具有生活自主能力;關系需要則指與他人或群體、組織之間建立穩定、可依賴的聯系。如果外部條件能夠滿足這三種需要,老年人內在生活動機則會得到增強,更加自發、主動地體驗生活,從而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表現〔12〕。
基于關系視角,自我適應論認為〔34〕,個體自我適應的心理過程比較復雜,自我適應涉及自我意識的自我認識和自我體驗。首先,老年人獲取自我、他人及環境的信息,對自我生活的觀察、生命結果進行評價。通過對他人的評價,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基于既有心理背景,形成如何看待自我的觀點。老年人適應環境的過程是一個主觀與客觀,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老年人在充分認識社會環境基礎上,才會對環境的要求做出反應,老年人對于環境的適應是主觀能動的,是通過對環境賦予的多元信息進行分析加工、選擇與個體需要、動機及能力等內部信息聯結考量的綜合結果,從而調控自身的心理和行為反應。
3.2生命旺盛感的理論模型構建 旺盛感的社會嵌入模型是建立在自我決定論和自我適應論兩大理論基礎之上。該模型是基于某種心理狀態、行為、資源、情境特征對旺盛感產生影響的前提假設,來自旺盛感的兩大要素是老年人認知與情感都鑲嵌在社會系統中〔35〕。該模型清晰揭示出旺盛感的重要前因和結果,老年人生活情境(較穩定的社會情境特征和較活躍的生活資源)是如何通過塑造主動性行為(主動性行為指個體在生活中表現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行為)來激發老年人生命旺盛感,進而促進個體發展和身心健康的一種情境機制。老年人社會情境:政策環境、時代環境、職場或生活經歷、區域發展水平與社會文化等;生活中體驗的資源:輿論流、信息流、知識流、積極意義、積極情感、積極關系;老年人主動對福祉的追求行為:社會參與、社會融入,親密關系等;老年人生命旺盛感:學習適應、生命活力、生活態度、生活意志力與和諧關系。見圖2。
旺盛感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并在工業時代的工作情景中得到廣泛關注。全球老齡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社會熱點,不同國家所呈現的老齡化本貌存在差異。當今社會已經步入數字化時代,必須拓展、綿續和再生產西方經典理論。中國老年人的旺盛感起源于中國的實踐觀察,命名為“生命旺盛感”。本研究試圖從政策立場、時代變遷、中國傳統文化及輿論環境的多維度闡述中國老年人“因何而旺”及“為何不旺”,進一步分析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社會嵌入模型,剖析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發展需要的潛在動力及克服的障礙。
4.1政策情境 我國將“五個老有”作為老齡工作的基本立場〔36〕,“五個老有”是指“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五個老有”集中反映了老年人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老年人各項權益的體現。國家秉承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的宗旨,加上國家的制度和文化優勢,使得中國老年人持續釋放生命活力,感受老年友好型社會帶來的積極心理體驗。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提高,納入文化關懷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促進老年人更多的社會參與,搭建起老年人與家庭、社區、社會相聯系的橋梁。隨著新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及家庭結構的變遷,“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被賦予新的內涵與意義,需要增加政府對于老年人的社會履職〔37〕。
“老有所學”“五個老有”的內容之一,我國老年教育遠遠滯后于歐洲國家,老年教育的滯后使得通過傳授新知識與新技能來喚醒老年人的內在活力和潛能受阻。數字時代年輕人成為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者、接收與傳播者,文化反哺在新時期顯得尤為重要〔38〕,老年人則應該與同齡人、年輕人互動學習,永葆生命活力,提升新時代適應能力,呈現“老有所旺”的生命狀態。

圖2 老年人生命旺盛感的社會嵌入模型
4.2時代變遷 中國老年人先后經歷了農業中國和工業中國兩個大時代,逐漸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中國老年人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有著更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39〕。在信息化高速發展新時期,老年人需要學習和適應信息化趨向和活動規范,調整自己的原有習慣,以此來提高老年期間生存、發展的幸福度和自由度〔40〕。在知識與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經驗與知識翻新速度不斷加快,長者的經驗傳喻價值受貶,新知識與技能學習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也是新時代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全民的自覺行為。在中國繁榮老年文化、老年教育、老年娛樂等消費市場導向時,老年人在追求全生命周期的繁榮上變得更加積極和富有活力〔41〕。我國老年人消費觀念與行為上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并存的過渡性特點〔42〕,即傳統觀念占主流,兼具現代觀念,表現出一種成熟的理智消費者的特質。信息化、數字化時代,老年人追求健康與幸福積極消費觀、現代化消費觀協助了老年人生活質量改善以及幸福感的提升,也降低了老年消費者的消費意識薄弱、風險意識薄弱、信息溝通不暢等對消費決策誤判機會〔42〕。簡言之,老年人為了適應心理、生理及社會的改變,已經試圖自己建構行動及塑造生活,產生適應于老年人群心理和行為方式的特征。
4.3中國傳統文化 在中國崇老文化的“刻板”認知下,生活情境中老年人的積極存在被忽視。 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變化更容易被關注,公眾對于老年人認知多與“頑固”“與時代脫節”相關,“風燭殘年、既廢又病”成為老年人刻板印象,將老年人歸為弱勢群體或排斥為社會邊緣群體。以至于老齡化的研究突出關注了低社會價值群體、高社會負擔、生理的衰老、精神的萎頓、老年人歧視及污名現象〔43〕。實際上,老齡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生理變化現象,而是被社會和歷史環境所建構的概念。腦神經科學既往研究發現近50%老年人的大腦活躍程度與20~30歲的年輕人沒有差別,“年輕型”老人在短期記憶、抽象推理及信息處理速度等方面的能力與年輕人相當〔24〕。老年人的虛弱、無助與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中國文化和公眾刻板認知構建老齡化階段,雖然東方文化下表現出對老年人的積極善意,但也催生了無意識水平下對老年人產生消極印象。事實上,老年人生活自如、反應敏捷、精力充沛,利用豐富的經驗與淵博的學識繼續對社會做貢獻。老年人在正視自我也自我接納,他們多元的生活方式促進社會氛圍朝著更積極方向發展。
4.4輿論環境 輿論場負向敘事的刻意引導,情緒場域抑制老年人積極情感表達。我國媒體為追隨社會熱點和社會責任表達,對弱勢群體、脆弱人群的報道現象日益突出且呈多樣化態勢,老年人也因此成為媒體關注弱勢群體的“寵兒”,媒體呈現對老齡化“擔憂”及老年人群的“負向表達”〔44〕。老年人“碰瓷”事件在網絡媒體上的熱議并持續發酵,在公眾心中形成對老人摔倒就一定會訛人有污名色彩的刻板成見〔45〕。媒體將少部分老年人道德失范和道德標準的模糊拓展為主流價值取向〔46〕,片面追求自身利益,將老年人“自殺”“犯罪”與“抑郁”等負向情緒過度表達,導致老年人群的積極情感不能被客觀認識〔4〕。老年人在網絡場域中淪為“數字難民”,并有著“集體失聲”的特征?,F實生活中,部分老年人隨著公共輿論進行“自我污名”,認為自己年齡大不中用了,反應遲鈍或暗示自己不如年輕人,但這絕不是新時期中國老年人群的主流聲音,他們積極學習現代社會技能并適應數字時代節奏,去追求晚年生活的心理與精神世界的豐盈。輿論場正向敘事老年人積極情感事件,將有利于更多老年人吐露心聲、表達自我,將老年人現實生活與數字時代進一步耦合,運用自身的積極品質將旺盛的情感狀態有效傳遞,促進公眾從老年人非理性道德輿論向理性思考上靠攏。
綜上,老年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導向并非是“研究異象”,而是時代推動下老年心理學的新發展的變遷、豐富和補充,是時代下的剛性需求以及研究視角的轉向。老年人積極心理現象也不是對過往消極心理學體系的顛覆,更多的也是時代發展背景下催生的客觀產物。旺盛感作為積極心理學新星代表,并非對既往老年心理學問題化研究的全盤否定,而是反思是否應該進行消極心理現象持續的、濃墨重彩的表達,還是應該肯定那些對美好生活向往及對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年人,在當今老齡化時空背景下積極效應存在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老年人生命旺盛感是積極心理學中的跨時代、跨學科、跨人群的研究延續,未來具有較大的學術空間。這不僅僅是中國學術需要關注的時代話題,也是人類全面進入老齡社會,重新審視老年心理學術研究需求的一次新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