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泉不斷噴出晶瑩水花,錦鯉在清澈見底的水池中嬉戲……眼前景象并非出現在公園,而是在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
2017年荊州引進金茂源環保集團,建設國內日處理電鍍廢水能力最大的園區,吸引省內外表面處理企業落戶荊州,金茂源成為荊州節能環保產業鏈“鏈主”企業。
大到航空航天設備、汽車,小到指甲刀、電子芯片,電鍍都是制造過程中關鍵一環。通過在金屬制件表面附著一層金屬膜,可起到抗氧化、抗腐蝕、增進美觀等效果。然而,在環保新政下,電鍍產生大量含重金屬廢水一直制約著電鍍企業發展。荊州所建的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成為一個綠色發展平臺,不僅能滿足當地電鍍企業所需,還能輻射整個華中地區,產業前景光明。
金茂源環保集團是國內表面處理行業循環經濟產業園中唯一上市公司,繼廣東、天津之后,荊州所建項目是其第三個產業園,總投資22億元,達產后每天處理電鍍廢水2.7萬噸,可容納軍工、航天、航空、高鐵、汽車、電子等領域表面處理企業200家。

地下綜合管廊內,管道可分類收集18類電鍍生產和生活污水。(劉敏 攝)
2020年11月產業園一期項目竣工。在園區可以看到,6棟廠房整齊排列,每棟廠房的生產廢水通過管道進入園區“心臟”——電鍍廢水深度處理中心。
“地下管廊是園區特色。”湖北金茂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林濤介紹,園區建造了集約化隧道空間,將自來水管道、各類生產廢水管道、回用水管道、純水管道、消防水管道、蒸汽尾水管道等集中敷設在隧道內,溫差可控,避免管道熱脹冷縮,保障管道密閉性,更安全。煙感、溫濕度、有毒氣體、水浸等各類傳感器通過園區智慧管理平臺對管廊實施動態監管。
魏林濤介紹,園區能同時處理含銅、鋅、鎳、鉻、鎘、氰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共18類,是目前全國處理廢水種類最多的園區。廢水經重力自流系統分類收集后,通過物化、生化、離子交換、雙膜法處理等先進工藝進行集中處理,實現循環利用和達標排放。在廢水終端排放口,幾根裝有監測系統的管道插入水池中。水質在線監測站房里,各種水質參數顯示在電腦屏幕上。這些數據實時傳輸到當地環保部門大數據終端上。
2021年11月24日,生態環境部發布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征求意見稿,電鍍行業被列為重點防控行業。新建、擴建電鍍企業應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并經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目前已有15家省內外表面處理企業入駐華中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產業園。
荊州歐航金屬表面處理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駐園區企業,投資3500萬元建設全自動鍍鋅鎳合金生產線,專為汽車卡鉗進行電鍍處理,去年1月試生產。公司總經理王文秀介紹,他們為武漢汽車制動系統企業做配套,產品從武漢下線后,到荊州來電鍍。公司每年可電鍍加工1000萬件汽車卡鉗,用于250萬輛小汽車。
王文秀介紹,全國每銷售10輛小汽車,有2輛汽車的卡鉗電鍍工藝源于歐航。公司客戶涵蓋寶馬、奔馳、奧迪等國內外汽車廠家。公司目前每月產值以80萬元速度遞增,前不久又預訂了兩層廠房。“綠色表面處理是大趨勢。”王文秀說,園區完備的環保處理生產線讓企業不用擔心環保風險,安心生產。
園區還吸引了產業鏈上游在武漢的楚鑫光纖、上游在鄭州的金豐新材料、上游在深圳的希卓新材料等電鍍工藝配套企業紛紛入駐,汽車零部件、船舶制造、裝備制造、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電鍍集聚效應逐漸顯現。
據統計,我國大概有電鍍企業4萬家,主要分布在機器制造、輕工業、電子工業、航空航天以及儀器儀表工業。過去電鍍企業小、散、亂,工藝水平低,成為制約電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湖北制造業90%的零部件表面處理業務,委托至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帶企業加工,大大增加企業成本。
金茂源環保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朱和平介紹,公司在廣東惠州的園區入駐企業130多家,員工1萬余人,總產值超過80億元。天津園區入園企業100余家。荊州園區設計承載量200家企業,遠未飽和。
“當初選址荊州,就是看中湖北和荊州的區位優勢。”朱和平說,最近每個月都有河南、江西、湖南及省內企業和單位來考察。前不久,筆者探訪園區時,恰好遇到當陽招商局考察團為當地電鍍企業找“歸宿”。
荊州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萬沙說,荊州園區已被省經信廳納入汽車、集成電路、光通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的補鏈項目。荊州開發區還將舉辦表面處理園區專場招商推介會,目前已有10余家企業有簽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