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正剛 攝影/陶冶
紅河從云南省大理市與巍山縣之間的山林發源后,向東南蜿蜒流淌,進入地勢平緩的巍山壩區,河床變得寬闊舒緩,有了一條國際性大河的雛形。巍山壩子南北長、東西窄,形如一片狹長的樹葉。紅河上游正源(當地稱西河)流經壩子南端時,平壩逐漸過渡為山地,河床也變得狹窄崎嶇,紅色的河水在群山和丘陵間流淌,湍急而激昂。壩區南端的封川塔下,有一個名為“洗澡塘”的村子,村中有一股溫泉,滾燙的熱水汩汩流淌,常年不斷,是當地的一處勝景。舊時的地方志《蒙化府志》《蒙化志稿》里,將洗澡塘溫泉列入“蒙化十六景”,得名“溫泉漱玉”。
洗澡塘溫泉既是紅河源塑造的自然、地理景觀,也深刻地影響著周圍群眾的生產習俗和耕作方式,這里獨特的土堿生產工藝是一座農耕文明的富礦,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被列入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堿田里“成熟”的堿花
冬日的清晨,沿著西河向南行走,經過洗澡塘村時,目光被河邊一塊塊別致的田地吸引。正是豆麥茁壯成長的季節,這片田地卻沒有長莊稼,一壟壟條狀的土墑上,覆蓋著一層白霜。朝陽攀上東邊的山頭,照耀著群山、河流、田野、村莊,莊稼地里的霜化水消融,這塊田地里的“白霜”卻越來越厚重、潔白,如同盛開的滿地霜花。農人三三兩兩來到田間,有的往田地里放水,有的刮起地上的“白霜”和沙土,倒入田邊的濾臺。我離開主路,步行到田間,向勞作的村民詢問,才知道這是一塊堿田,不種莊稼,只“種”土堿,土墑上白霜一樣的物質,是已經成形、達到過濾和熬制條件的堿花。
洗澡塘村的農田大多位西河畔,河床低淺,在裝備電力抽水機前,無法取河水灌溉。幸而村中的溫泉地勢比田地高,村民引溫泉水作為農田灌溉水源。因溫泉水富含礦物質,堿性重,莊稼的收成十分低。困則思變,民國年間,洗澡塘村一些見過鄰縣南澗堿壩土堿生產的村民,考慮到兩地地質和水文條件相似,試著將種莊稼的田地改造為堿田,精心耕作之下,果然“種”出了土堿。生產土堿雖然辛苦,但收益要比種莊稼好得多。生產土堿的人家漸漸多了起來,堿田的面積也不斷擴大。
土堿的生產流程復雜而精細,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耗費大量心力和勞力。首先是平整土地,將河沙與土沙以一定比例混合,堆為土墑,墑與墑之間有溝渠聯通。引含堿的溫泉水入田,村民稱之為“走水”,水流在田間緩緩流動,確保整塊堿田都被浸潤,但水不能淹沒土墑?!白咚蓖瓿?,斷開水源,在陽光的暴曬之下,堿水慢慢蒸發,堿份逐漸匯集到土墑頂部,結晶為白色的堿花。

刮堿
“走水”及暴曬、結晶的流程一般要重復三至五次,當堿花凝結得如霜雪一般厚重,把堿沙刮攏,搬運到濾臺中。這道程序辛苦而繁重,因此村民大多將土堿生產的過程簡稱為“刮堿”。濾臺以磚石砌成,底部鋪著一層竹片編成的濾網,竹編下面挖有一個土坑。堿沙放入濾臺中后,澆上溫泉水,水溶解了堿沙中的堿份,慢慢滲透到濾臺底部的土坑中,匯集成含堿量較高的釅水。釅水呈暗紅色,味道苦澀而辛辣,還帶有一股刺鼻的氣息。經過過濾的堿沙,可以運回堿田重復使用。莊稼地有“生田”“熟田”的區別,堿田也有生熟之分,在生產土堿的過程中,堿沙作為培育堿花的載體和介質,可以常年使用,且“耕作”的年份越久,其中的堿含量越高。一片堿田存續的時間越長,從浸水到過濾的周期就越短,產出的土堿成色也會更好,純度更高,色澤也更加白凈。
釅水運回家后,倒入大鐵鍋中用柴火熬煮,經過十多個小時不間斷的熬煮,釅水中的水份大量蒸發,會形成濃稠的漿糊狀,此時,要將大火轉為慢火。在起鍋之前,往鍋中倒入一盞草木灰,用瓢不停攪動,濃稠的堿糊會逐漸凝結為泥狀。堿泥冷卻后,放入一個直徑七八厘米的銻制圓環中拓為餅形,在室內通風處陰干。剛制成的土堿,顏色是深沉的紅褐色,晾干后變為灰白色,可以長期儲存不變質。色澤是判斷土堿品質的主要依據,顏色越白,賣相就越好。
種植莊稼需要依照季節和時序進行,天氣時刻牽扯著農人的心,生產土堿也如此。以雨水多寡作為衡量依據,云南的氣候,可以粗略劃分為晴雨兩季。土堿適合在雨水較少的冬春季節生產,充足的日曬和晴朗干燥的天氣,有利于浸水、暴曬、刮堿、過濾等田間作業——這恰是土堿生產中最耗時的程序。生產土堿是靠天吃飯,在田間作業時,如果遇到降雨,雨水會將堿沙中的堿沖走,辛苦的付出將前功盡棄。一旦進入雨水連綿的時節,土堿生產就會中斷。冬季和春季氣溫相對較低,用模具拓制土堿容易成型,一旦進入夏季,氣溫升高,堿泥將無法拓制成型,如同一團泥渣,無法進入流通市場。
土堿屬于自然堿,可以代替小蘇打制作面食,是巍山特產土堿面條必不可少的原材料。煮蔬菜時,在湯中放入少許土堿,蔬菜久煮之下也能保持本色。土堿是堿性物質,有去除油污的功效,可以代替洗滌劑使用。土堿還有一定藥效,在缺醫少藥的年代,人們消化不良、腸胃不適時,常取土堿服用。本地人外出務工或求學,大多會在行囊中裝幾塊土堿,這是治療水土不服的良方,也可以緩解思鄉之苦。家中飼養的牲畜家禽,不時也需要投喂土堿,以調理腸胃。近年來,當地的土堿也被用于工業生產。由于用途廣泛,堿農生產的土堿幾乎都能全部售出,且價格穩定。
長時間內,因農田為鹽堿地,洗澡塘村民種植的水稻、玉米、豆麥、油菜產量十分低,刨除成本后,幾乎毫無收益,讓田主十分苦惱。把種莊稼的農田改造為生產土堿的堿田后,村民收入穩中有升,近年來,每畝堿田一年的收益可達三四萬元。河流寬厚而仁慈,凡流經之處,每一塊貧瘠的土地都能成為沃土,每一位勞作者的耕耘都能得到兌現和回應。

過濾堿沙

土堿成品
據成書于清末民初的《蒙化志稿》記載:土堿,產南澗(時為蒙化府所轄)堿壩,年約出千余擔,東銷至省(省城昆明),西銷至騰永(保山、騰沖),南銷至順、云、緬、耿馬(臨滄鳳慶、云縣、耿馬)等處。其本小,其利微,且不能入馱,止利于肩挑擔負者。根據志書記述,至少在清末民初時,巍山洗澡塘村并不產土堿,或者即使出產,產量也十分低。洗澡塘村距離蒙化城(今巍山城)只有六七公里距離,如果志書編纂之時這里的土堿生產已經形成規模,修志者不會遺漏這個細節。
新中國成立以前,巍山地區的土堿由南澗供應,南澗的土堿產量大,每年可以出產“千余擔”,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可供應廣大的云南西南地區。南澗位于巍山以南,紅河上游正源西河貫穿兩縣,堿壩是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堿壩的堿田位于西河(南澗稱巍山河、禮社江)左岸的丘陵地帶,制堿的鹵水來自一眼溫泉,其工藝與巍山洗澡塘村的如出一轍。南澗壩區狹小,近年來,隨著城區擴張,地勢相對平緩的堿田被改為建設用地,坡地上的堿田仍在生產,但規模、產量已經不如全盛時期。
云南有三個地方生產土堿,除了巍山洗澡塘、南澗堿壩外,另一處堿田位于祥云縣王家莊村。為了整體感知云南的土堿生產制作工藝,我對三個地區的堿田都進行了探訪。三處堿田的生產方式和制作工藝基本相同,都是將含堿的溫泉水引入堿田,日曬后,土地中的堿份蒸發到地表,結成晶體,刮取堿沙濾出堿水,將堿水熬煮為堿泥,以模具拓為餅形。祥云縣的土堿生產制作與巍山、南澗兩縣也存在細微差別,一是因祥云縣境內有煤礦,當地堿農熬煮堿水時,兼用煤炭作為燃料;二是在生產土堿的同時,出產少量芒硝,芒硝是一種水晶狀的礦物質,因形似馬牙,又稱為“馬牙硝”,可用于硝制皮革,也是一味清熱、消食、解毒的藥材;三是祥云的土堿拓制成型后,不在室內陰干,而是直接在陽光下曬干。
值得注意的是,巍山洗澡塘、南澗堿壩的堿田位于紅河上游正源西河(禮社江)畔,祥云的堿田也位于紅河上游流域,發源于祥云的彌渡河,是紅河源的一條支流。三地的堿田,是紅河源對流經地的饋贈。這種饋贈,不止是堿農生計的改善,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
鹽是生命的必需品,被視為“生命的食糧”,自古以來的農書、科技典籍,幾乎都會涉及制鹽,但對“堿”卻很少提及??甲C文獻與分析堿的成分可以發現,在漫長的時光里,鹽與堿一直相附相生,土堿是天然堿,屬于可溶性鹽類礦物,它的主要成分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實質上不是“堿”,而是無機鹽。在《天工開物》中,“作咸”章節專門講述制鹽,章節名中的“作咸”在一定范圍和語境內,也包含了土堿的制取。
《天工開物》中記述了一種制取海鹽的“種鹽法”。生活在海邊的人們如果推測第二天是晴天,就在海濱鹽田里鋪一層一寸厚的稻麥灰和蘆茅灰,第二天清晨,露水正重時,鹽會像茅草一樣從灰中長出。中午,人們把灰和鹽掃攏,淋洗煎煉后可以獲得海鹽。淋洗煎煉的具體方法是:在地上挖一個坑,架上竹子和木條,上鋪草席,將草灰和鹽的混合物鋪在草席上,四周用土圍起來,取海水澆灌。經過過濾的鹽水含鹽量很高,倒入鐵鍋內,燒火熬煮,水份蒸發后可以獲取結晶鹽。如果需要加快鹽結晶的速度,可以預先準備搗碎的皂角,與粟米糠混合,鍋中鹽水沸騰時,放入皂角和粟米糠的混合物并攪勻,鹽分會迅速結晶凝結。
隨著科技發展,“種鹽法”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它的形式和精髓,卻在云南的土堿制作工藝中留存了下來,讓人們在回望歷史時,多了一條真實可感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