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德超,鄧 艷
(1.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3;2.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392)
2017 年3 月6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了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以下簡稱“城市雙修”)的工作,并提出了“城市雙修”的基本原則:政府主導,協同推進;統籌規劃,系統推進;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保護優先,科學推進。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城市更新,“城市雙修”成為城市規劃工作者們的工作重點。
2021 年,中國城市百人論壇年會上,國家統計局提出,從區域看,中國東部區域城鎮化率已達到70.76%。城市的發展重心也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飛速發展建設,轉變為存量規劃、城市更新為主的新常態[1]。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城市建設中也要重視提高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傳統魅力,要把跨越時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城市文化傳承與發展[2]。
目前,在國內的古城更新實踐中,存在著大拆大建,破壞城市格局和肌理;拆舊建新,拆掉老建筑、新建假古董等亂象,以致城市文脈割裂,同時,在各地新建的古城街區中,建設品質參差不齊,風貌品質不高,業態雷同,缺乏特色,進而形成城市形象不佳、活力不足等諸多城市問題。
我國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一方面,文化軟實力將成為城市角力的主賽場;另一方面,城市發展從“大規劃”轉向“小織補”,存量的再激活將成為城市復興的核心議題。
在高速城市化的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的對城市生態空間造成破壞,從城市規劃方面考慮,主要是對居民生活環境,城市風貌,城市自潔能力等產生消極影響,間接的影響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活力。這就要求在城市更新進程中,要進一步優化城市綠地、水系等開放空間體系,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為市民活動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空間載體[3]。
城市開放空間必須吸引人的參與才能真正的體現城市活力。一個優秀的公共交往空間往往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人們的日常交流,例如廣場,公園,商業中心,藝術中心,老街區中還會有鐘鼓樓,寺廟,城門舊址等。這些場所之所以會成為人們的交流的載體,不僅僅因為它們的地標性,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習俗和儀式,更是因為它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易通達性。
一個好的場所空間不僅可以提升人居環境,還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精神代表,尤其與生態系統相輔相成時,該地區將成為活力再生的空間載體,同時增加場所的吸引力和經濟價值。
地域文化是當地一定區域內經過歷史發展而積淀下來的各種文化總和,包括城市空間肌理、建筑風貌、民俗風情、手工技藝等等,在城市更新中高度重視城市的文脈傳承,秉承敬畏歷史和敬畏文化的原則,延續原有的城市肌理和街區風貌,走持續的有機更新之路,留住城市文化基因,展示城市文化自信[4]。
宿州是隋唐大運河安徽段唯一的千年州城,將抓住中部地區崛起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雙重機遇,實現“運河古城、云都宿州”的華麗蛻變。古城片區位于宿州中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其核心價值所在,也為古城復興,打造安徽“運河新名片、文旅新地標”奠定了堅實基礎。設計方案如圖1 所示。宿州古城的復興面臨以下3 大挑戰。

圖1 設計方案
(1)古城位居城市中心,如何通過精準定位,重新融入城市發展格局,再現古城活力。
(2)不似古城更似老城,破舊景象難覓昔日輝煌,漫步城中如何體驗千年歷史文脈。
(3)古城中的大量老舊社區,如何選擇更新路徑與模式,讓居民回歸有尊嚴、有溫度的社區生活。
方案以“一條運河文化帶、兩條古城體驗線路”串聯多個“價值點”,承載千年時空記憶,形成“兩環一帶一心”整體結構。在方案推演中,以全域融城的高度、歷史營城的厚度、人文潤城的溫度多維思考,提出三大核心策略。
2.2.1 跳出古城看古城,從今日大宿州定義古城擔當
隨著城市框架的拉開,產業功能向外圍新區聚集,宿州老城區逐漸向綜合服務和居住生活職能轉變。古城位于老城區中心,大約一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間,卻聚集了運河遺址、歷史人文、老城生活等資源,決定了古城必須堅持文化引領的核心戰略,提品質、塑特色,才能取得持續發展動力。
基于此,研究認為宿州古城必將成為傳承歷史文化經典意象,追求歷史與現代形態和諧,堅持生活與文旅融合發展,關注市民情感記憶的“運河畔城市客廳、古城里樂活家園”。
古城實現有機更新,必須進行功能的升級置換。首先需要減負,疏解非核心功能。目前,古城內設有眾多市區級公共服務設施,包含醫院、學校、行政機關、交通場站等,吸引大量人口,降低環境品質,加重古城負擔。方案通過在老城區域內的統籌平衡,將上述功能疏解搬遷至古城外圍,為古城釋放寶貴的空間資源[5]。
此外,古城要不斷進化融入時代,利用騰挪出的空間,打造“文化新經濟樣本”,推動“文旅商”深度融合,助力宿州產業轉型升級。文化新經濟是以文化元素為核心,通過產業跨界融合形成的新業態。有別于傳統文化的靜態形式,文化新經濟衍生出體驗式特色商貿、科技創意、藝術設計、文化旅游等新業態。通過打造古城專屬IP,使古城從“靜態”走向“流量”,從“活起來”到“火起來”,為古城更新注入內生力量。
2.2.2 尋蹤千年文脈,以昔日宿州府勾勒古城框架
一帶憶城:大運河遺址穿城而過,方案延承“汴水穿城”的空間意象,按照《大運河保護規劃》的要求,逐步疏解運河遺址范圍內的功能,原真性的保護利用宋代碼頭遺址和埇橋遺址,打造運河文化景觀帶。
兩環示城:古城現有歷史遺存較少,僅存古城墻、地藏禪寺、文廟、福音堂,方案主張以點睛之筆來重塑經典,避免過度復古。結合專業視角的價值評估和市民群體的記憶感知,最終確定復建城隍廟、木牌坊、城門等核心記憶點;同時以運河遺址、文廟等歷史資源為觸媒,利用其周邊用地,規劃宋代碼頭運河古街、“再現埇橋”文化休閑聚落、扶疏文創坊,新舊場景交織共生,提升古城韻味;而后梳理古城特色街巷,提出“三街七巷”計劃,重點恢復大河南街、文化街、木牌坊街傳統意向,串聯主要歷史街區和文化場所,形成一條古今輝映的文化體驗環;古城外圍依托護城河公園,連接城墻、城門、游園等魅力點,打造藍綠交織的護城慢游環[6]。
一心亮城:在臨近埇橋遺址的小隅口中心,承接昔日古橋人群熙攘、集市繁榮的功能內核,以拱橋形象為靈感,建設造型飄逸舒展的“埇橋新岸中心”,為市民提供空間體驗豐富的休閑交流、文化消費場所,統領周邊文化街區,共筑古城核心。最后,綜合考慮用地情況,嵌入旅游集散中心、運河院落酒店、小隅口酒吧街、市民文體休閑中心等服務功能,完善古城文旅體系。古城框架如圖2 所示。

圖2 古城框架
2.2.3 以人民為中心,多路徑社區更新引領明日美好生活
古城更新,除了物質空間的塑造,“以人為本”同樣值得關注。我們希望在展示古城風范的同時,更要保障在地居民權益;改善環境品質的同時,更要延續市井活力[7]。基于此,我們對古城社區整體摸查,結合居民意愿和現狀建設情況,提出兩條社區更新路徑。
(1)與居民共謀共建,實施漸進式、微更新。
針對品質較好的社區,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傾聽居民核心訴求,進行“小規模、針灸式”的微更新。拆除違建,增加綠化,補充服務設施。方案將緊鄰古城核心區的防疫站棚戶區整體保留,打造“宿州味道”的傳統慢生活體驗區,并有機嵌入特色民俗、精品民宿等功能,實現原真生活與文旅商貿的互動,強化地域特色。典型社區微更新如圖3 所示。

圖3 典型社區微更新
(2)更新物質空間,延續人文記憶。
針對建筑環境品質低劣、防火防澇問題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棚戶區,物質空間的重建勢在必行。方案鼓勵原地還遷,讓在城市其他區域逐漸消失的熟人社會特征,在多層高密度的新社區得以延續。同時,保留街頭巷尾——這一老社區最重要的交往空間,并通過景觀元素限定,還原其空間尺度,留存社區記憶,避免因城市更新而出現記憶斷層。
漕運碼頭文化造就了宿州這座千年州城,市井鮮活、兼容并包的城市性格。方案希望通過古城復興計劃,使新舊共生的時空記憶得以呈現,在這里包容著,洋溢唐宋風情的運河古街,見證歲月斑駁的明城墻,承載市民記憶的城隍廟,引領古城新生的埇橋新岸。
宿州市古城區域城市設計屬于城市更新設計項目,在落實城市雙修工作的基礎上,注重本土文化的價值挖掘,關注本土居民的生活模式,使古城設計更具創新及品質的同時,又具備自己的特色,避免各種“城市病”的產生。
在城市更新發展的背景下,“城市雙修、文化自信”必然成為城市設計項目編制的主要趨勢。宿州市古城區域城市設計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旨在為其他城市老城區更新提供一些思路,期望為同類型的城市設計拋磚引玉,更好的展現城市地方特色,激發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