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玥琦,夏沁寧,馮永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1106)
2021 年5 月11 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現行的以“老年人以居家養老為主,集居社會化養老為輔,與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相結合”的老年群體居住體系中,如何保障老年人日常居住的舒適性,使其在社區中感受到愛與溫暖,研究城市社區適老性規劃,成為當前熱門話題。
中國進入快速城鎮化時期后,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漸進入廣大研究人員的視野,之后涌現了眾多例如元宇宙等相關領域的研究熱潮。“智慧城市”的前身是2008 年底IBM 首先提出的開始建設“智慧地球”。進入2009 年,IBM 再次提出如果要建設“智慧地球”,必須首先建設“智慧城市”[2]。“智慧城市”一詞的提出,讓大眾看到了可以用來解決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關于城市可持續性發展問題的方法。隨之而來的,智慧城市也逐漸開始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大方向。對于IBM 的觀點,其主要是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術對城市整體系統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通過科學的計算,結合數字建模,構造清晰詳細的城市發展體系,有針對性的對城市現有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城市壓力,是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心。
本文以老年人的角度出發,對其居住生活的社區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社區現狀并提出當前普遍存在的城市社區的適老性規劃問題,之后通過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理念和技術理論,探討合理的城市社區適老性規劃應對策略。
城市社區的適老性規劃通常是指在社區整體規劃的基礎之上,根據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等,針對社區的結構布局、建筑物、景觀環境、基礎設施、公共空間及服務系統等方面進行的更利于老年人日常居住生活的優化設計,保障社區的安全性、可達性、可交流性、易識別性等方面。
隨機抽取北京市西城區、朝陽區、海淀區等八個城市主城區中各個年代建成的社區中的8 個社區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記錄社區內老年人普遍活動時間及區域,觀察其中的各類設施建設及使用情況,實地感受相關助老設施的使用頻率及便捷程度,從而發現其中存在的對于老年人不友好的問題,通過對居住其中的老年人的訪談,交流日常生活中的居住體驗及養老訴求,總結其普遍存在的相關問題。
通過走訪發現,超過一半的社區在綠化和活動場所在規劃與布置方面,存在極度缺乏的問題,致使老年人沒有良好的活動、交流和享受生活的空間。筆者在走訪社區時發現,午飯前以及傍晚的兩個時間段,是社區老年人們的集中活動時間,通常持續時間為半小時至一小時,但其活動區域非常受限,大多數會選擇在建筑物底商門前的小型空地或者居民樓下的狹窄道路活動,很多社區中沒有規劃口袋公園,為居民營造良好的景觀環境,沒有足夠的適合其與他人交流的空間;少數建設有公共活動區域的社區中缺乏適合老年人鍛煉健身的輔助型設施,并多數已經由于沒有及時地進行維修而廢棄,老年人們多數會選擇自行攜帶座椅于其中曬太陽,鮮少進行需設施輔助的活動。
目前,北京市的機動車總量仍然高居不下,在筆者走訪的社區中超過3/4 的社區沒有設置地下停車場,使用的均為地面停車場且可供停放的車輛總數遠小于實際需要停放的數量,于是就造成很多的車輛需要停放在社區內僅供行人通行的區域,使得老年人群體失去安全保障,同時,在走訪的社區中,沒有社區真正做到了人車分流,基本都有人車混行的情況,對本就行走不便的老年人們的出行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在訪談時,筆者了解到,由于老年人整體反應略顯遲緩以及處于車輛視野盲區中時,其在散步的時候,很容易由于車輛的經過而處于被動的情況;故大部分的老年人已經從戶外運動改為在樓道中的簡單行走。最后,社區的夜晚照明也存在著巨大的隱患,很多在白天走訪時看到的路燈,在夜間存在著損壞不亮或者燈光微弱的情況,根據居民反映,針對社區中的夜間照明問題已經和物業提出過多次的建議,但大多數情況都是治標不治本,新更換的燈泡維持的時間非常短暫,曾經發生過新修好一周后再次不亮的情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機能也在時刻發生著變化,腿腳不利落、聽力下降、視力模糊等情況都會逐漸顯現,其中行動遲緩是眾多老年人面臨的問題,故,在社區中增加無障礙設施成為應對城市人口老齡化的首要需求之一。但在走訪的8 個社區中,幾乎沒有社區具備完善的無障礙設施;有些是在單元樓門口沒有設計有坡道方便輪椅的通行,有些是在樓梯處沒有加裝方便抓握的扶手,更多的是在社區的道路上沒有鋪裝防滑路面或者路面相對不夠平緩,會有容易被絆倒的有棱角的碎石路面。對老年人的安全存在著一定的隱患。
在走訪過程中,超過半數的受采訪老年人表示,現在的社區中沒有適合于他們的老年服務設施,比如便民食堂、便民醫療站等,有時候僅僅是很小的病痛仍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去到離家2km 左右的大醫院或是需要子女請假接送。而在已經設立的諸如老年活動中心等場所,多數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投入使用,呈現出荒廢的情況,并且環境較差,內部空間不足,不利于老年人在其中進行日常的活動及交流。社區中的養老服務問題仍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解決。
對于智慧城市的定義,目前各國學者也未形成統一的標準。20 世紀90 年代初,關于“smart cities,fast systems,global net-works”的學術會議在美國舊金山舉辦,首次提出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解決城鎮化率持續增高所帶來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這是關于智慧城市建設較早的代表性理論性研究。
隨后,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Smart Communities 提出了“智能社區”的概念,其突出了社區的參與和集體努力,從根本上提高了城市生活和工作習慣的重要性。之后,2008 年,美國IBM 公司正式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Chen 提出,智慧城市會利用遍布與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傳感器,以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的電氣、運輸和其他物流,達到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目的[3]。英國標準研究所將其定義為“建造環境中的物理、數字和人類系統的有效整合,為其公民提供可持續,繁榮和包容性的未來”[4]。在Andrea 等人的研究中表示,可以將“智慧城市”的定義主要集中于技術、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文上。廣義上來講,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就是為未來城市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和思路。以一個新的角度認識發展城市的全新視角,智慧城市的本質就是以物聯網為基礎,以全新的信息智能技術實現多網融合。狹義上講,智慧城市就是利用各種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改善城市的各種問題,例如:交通擁堵、土地緊缺、生態失衡、安全威脅、規劃滯后等。使人們更加舒心愉快的生活,是一個減少人們壓力,適合人類全面發展的城市。智慧城市使城市更加安全高效、便捷舒適、綠色生態,真正實現了城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5]。
目前比較具有說服力的體系中,智慧城市的建設內容可以大致總結為智慧產業、智慧人民、智慧治理、智慧基礎設施、智慧環境和智慧民生6 個方面[6]。
具體來說,智慧治理與智慧民生兩方面,是智慧城市能夠正常運營的關鍵所在,智慧治理包括公共和社會服務等,智慧民生包括教育水平、旅游吸引力和公共文化設施等。映射到適老性規劃方面,即關注于老年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通過科學的統籌和大數據系統的支持,助力老年人教育、醫療等方面。而智慧產業包括創新精神、經濟景象以及市場靈活性等。它是支撐整個城市持續健康發展,高效運營的力量。這方面在適老性規劃中,沒有特別的凸顯,但是其作為后端的支持力量,為整體規劃的落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智慧環境包括自然環境的吸引力、污染程度和環保程度等。它就好比人所在的生活環境,是智慧城市能夠持續發展的支撐和載體。對標于社區的適老性規劃,即為通過一系列的智能設施監控,全天候保證區域內環境的整體穩定,同時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獲知可能受到污染的區域,即使采取相關措施。關于智慧基礎設施,其包括可持續基礎設施和安全的運輸系統。它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針對于老年人,其可以在老年人群無法自理生活,需要借助設施生活時,提供有效地幫助。最后是智慧人民,它包括居民的學歷水平、學習能力和開放思想等。它既是城市運營的主體,也是城市能夠健康發展下去的中樞神經體系。其代表的便是老年人主體,在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深的大背景下,其養老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適性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表1 為智慧城市建設與社區適老性規劃的關系。

表1 智慧城市建設與社區適老性規劃的關系
使用遙感、GIS 等相關地理信息技術手段,實時準確地獲取城市社區空間變化信息。并且對其建設軌跡進行模擬、測試和監控,明確社區中缺少的公共空間,準確發現建筑布局的不合理性,構建專業的車輛數據統計圖及停放位置的可行性判斷,保證社區整體空間的布局結構合理性和景觀環境多樣性。
合理規劃老年人慢行系統,以綠化帶隔離車行道,真正做到人車分離的生活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收集、處理大量的數據,對氣象、空氣環境污染和暴雨災害等建立預警監測系統。設立安全監控中心,安裝全天候監控攝像、瓦斯超標警報器等,最大程度地保證在危險來臨時可以迅速幫助老年人脫險。同時安裝智能照明路燈(達到設定暗度隨即啟動照明程序)、無障礙提醒設施(檢測到人員觸碰伴隨前方情況提醒)等,實時監測社區環境,保障社區內老年人的安全。利用新型信息技術建立基礎設施監管系統,實時獲取相關數據,有效提高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效率。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的綜合利用,建立集合老年教育、衛生醫療、飲食起居、安全等一系列老年人服務管理系統。高效處理老年人一切日常所需,構建社區老年人交流社群,為其提供優質完善的晚年生活,同時也對提高社區的便利智能化程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目前我國亟需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從中國現在已經開始進行存量優化的階段來看,在關注老年人日常起居方面,要注重其養老需求,加大社區活動空間,創造空間可交流性,構建社區安全系統,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安裝與定期檢修工作,建立完善的養老服務平臺,合理利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優秀理念,給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的有利保證,為眾多老年群體提供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