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西部駐站,近10年來,我年年參加“新春走基層”報道,多次深入西海固農村、“三州三區”扶貧一線、生態移民區等生產生活一線,走近春節堅守崗位的駐村第一書記、巡山的消防員、在鐵路隧道打冰的鐵路工人等特殊人群,寫出了一篇篇有著鮮明時代印記、反映新時代基層群眾新風貌的報道。
結合這些年的走基層體會,我認為,做好“新春走基層”報道,新聞記者要做到身到心到情到,這三方面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才能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收獲,也才能察到實情、聽到實話、傳遞真情,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互聯網時代技術賦能,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日漸多元,可要對基層情況有立體全面鮮活的認知,記者必須身到一線,面對面和基層群眾接觸交流,開展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俗話說,好新聞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記者只有走基層走深了,調查研究開展多了,認知社會、品味人生的本領就會大起來,認識就會產生飛躍,新聞報道就會猶如扎根大地的樹木,枝繁葉茂,充滿芬芳。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三州三區”重點貧困區,該州東鄉族自治縣貧困程度尤其深。“全國扶貧看甘肅,甘肅扶貧看東鄉”,這是甘肅民間廣為流傳的話,也反映了當地扶貧任務重的實際情況。2020年將迎來建成全面小康,在“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我來到東鄉族自治縣,實地了解當地城鄉在精準扶貧推進以來的變化,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面貌。
東鄉山大溝深、常年干旱,群眾生存環境艱苦,采訪期間,我深入東鄉最貧困的幾個鄉鎮,了解到自精準扶貧以來,大山里水泥路通了、自來水有了,互聯網也進了農家,農村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較之這些,我重點聚焦在東鄉縣城新建成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也是東鄉縣最大的居民小區。
我深入多戶移民家中,面對面和移民群眾交流,了解移民搬遷前后的生活變化。報道《苗福祥老人搬遷記》讓一個70歲東鄉族老人苗福祥講述他家搬遷的故事,回顧過去幾十年大山里的窮苦日子,再比較精準扶貧以來生活一天天的變化;同時,還通過講述一個90后青年移民學技術的創業故事,反映移民給年輕人發展帶來的新希望。《苗福祥老人搬遷記》通篇有很多細節描寫,且富有畫面感,給讀者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報道所講故事用樸實的筆調娓娓道來,生動鮮活又很接地氣,十分耐讀。這篇報道傳到報社后,在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
新聞是對客觀發生之事實的敘述,在當前互聯網傳播時代,新聞記者的工作節奏快、任務重,這就要求記者要有廣闊、深邃的視野,具備由小及大、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地看問題的能力,見微知著,在短時間內有獨到發現。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記者帶著一顆心,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019年元旦,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特別提到了奮斗在精準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群體,在之后啟動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我決定深入扶貧一線,了解春節前第一書記的工作生活狀況,挖掘他們身上的故事。
在蘭州市榆中縣馬坡鄉張家寺村,我見到了55歲的蘭州市發改委幫扶干部、張家寺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立達。離春節沒幾天了,王立達還在村里堅守。村子在山區,幾場雪后天氣異常寒冷,他住的村部辦公室沒有暖氣,盡管生了個小火爐取暖,屋里依然滴水成冰。
“馬上春節了,村里人都團聚了,你為何還要繼續待著?”“干工作時間有的是,為何偏要在春節前堅守崗位,是作秀還是確實有需要?”“春節期間待在村里具體要干什么?”帶著這些思考,我和王立達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和他一起走村入戶,實地了解工作情況。
整整一天的采訪,我了解到張家寺村平時成年村民大都在外打工,村里只剩留守婦女和兒童,精準扶貧下,張家寺村面臨發展農業設施和鄉村旅游的重大契機,這必須要讓村里成年村民知道,并凝聚大伙兒的發展共識,而全村人聚在一起最全的就是春節期間。
王立達說,自己若和家人團聚過年,就會錯過和全村群眾團聚商量發展大計的時機,兩相權衡,他還是留了下來,決定和村民一起過春節。
報道《第一書記駐村迎新春》通過深入的采訪,反映了第一書記王立達心系幫扶村的扶貧事業,舍小家顧大家,抓住春節“黃金期”,深入農戶“走親戚”,廣泛凝聚村民共識,帶領村民完成了村合作社向蘭州市牛肉面協會的供貨協議,為村民增收又增加了一個穩定渠道的故事。
《第一書記駐村迎新春》報道既接“天線”,又接“地氣”,鮮活生動有故事,通過記者深入一線的采訪,回答了記者之前的思考和疑問,讓讀者能真切感知到,扎根扶貧一線的第一書記深厚的為民情懷和扎實的工作作風,是值得謳歌的扶貧戰線的可靠生力軍。
在“新春走基層”報道中,記者要帶著一片真情而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報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同時,在新聞報道中多傳播基層各條戰線群眾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愛黨愛國的深厚情懷。

▲ 2019年初,本文作者(右一)在蘭州鄭縣貧困村采訪駐村幫扶第一書記。
脫了貧的寧夏西海固發展的情況如何,有哪些新鮮事物,尤其是年輕人又有怎樣的人生選擇。2022年“新春走基層”,我選擇前往寧夏西海固地區,了解脫貧后的西海固的新面貌、新氣象。
在海原縣郊區農村,記者見到了剛從銀川回到家鄉的25歲青年創業者洪子雄。大學畢業后,洪子雄一直在銀川發展,開展跨境電商創業,事業做得有聲有色。去年以來,他有一個宏大藍圖,要建立集供貨、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跨境電商平臺,把家鄉的特產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向全世界。
“我生在這里、長在這里,如今自己創業,不能忘了這片土地。”洪子雄飽含深情地告訴我,西海固雖然貧瘠,但經過精準扶貧后,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又迎來鄉村振興的好時機,大有可為,自己要努力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在回到家鄉海原的幾天里,洪子雄和當地物流公司達成一致,全面擴展跨境物流業務;同時,和當地枸杞種植大戶達成協議,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擴大海原優質枸杞的銷售范圍;此外,還就其他特產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進行了深入溝通,為下一步合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報道《新西海固青年:我要把家鄉特產銷往全世界》突出西海固新青年的家鄉情,通過聚焦一個25歲從西海固走出的創業青年反哺家鄉的故事,刻畫出新時代西海固人感恩偉大時代、感恩黨和政府和融入血脈的深厚的家國情懷,也真實再現了走向世界、走向富裕的西海固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