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曉冉
(作者系《中國信息報》新媒體部記者)
“新春走基層”是新聞戰線的響亮品牌,是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發掘精彩故事、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生動實踐,也是當代青年記者相互交流學習的舞臺。我多年參與“新春走基層”活動,先后三次在中宣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受表彰。本文結合三篇獲獎代表作品,以及我在基層一線的采訪經歷感悟,淺談作為一名行業報記者,如何摸準“真情況”、下足“真功夫”、錘煉“真本領”,在“新春走基層”中把行業故事講好、講活。
踐行“四力”,首先要增強腳力、調動眼力。新聞的“富礦”在基層,在田間地頭。只有將筆端鏡頭對準基層一線,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挖掘豐富素材,發現新穎選題,才能摸準“真情況”,創作出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2019年春節前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全國百萬普查員在各地深入大街小巷開展這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目之所及都有經濟普查海報和普查公告。如何抓住“四經普”宣傳的特色,寫出角度新穎的報道呢?
我跟隨國家統計局“四經普”新聞媒體基層行走進重慶,通過實地調研、跟隨普查員入戶登記調查、與經普辦工作人員座談等方式,敏銳抓住重慶經普宣傳亮點。重慶軌道交通的車身、車門、地板、車頂、座椅遍布經濟普查元素,精簡易記的宣傳語句和凸顯重慶城市特色的圖案遍布車廂——原來,這是重慶市統計局在宣傳上的一次創新之舉,開辟“經普專列”,利用重慶“網紅”標志之一的軌道交通為經濟普查宣傳助力。除了坐上專列零距離感受特色外,我還采訪了此次“經普專列”宣傳方案設計總監,從設計方案到展現形式,全方位解讀“經普專列”背后的故事。

□ 圖為新媒體作品登上“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作品《扮靚“四經普”“流動名片”——記者走進重慶“經普專列”》一文在《中國信息報》頭版頭條刊發,展現了“網紅”重慶輕軌不僅成了這座“8D”魔幻城市的旅游名片,還在為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代言,喜聞樂見,取得良好宣傳效果。
專業性是行業報記者的立身之本。這里的“專業”,不僅指需要具備專業的新聞業務和素養,同時也要具備所在行業的專業報道和分析能力。行業報根植于國民經濟社會和民生的各行各業,行業報記者只有保持學習的熱情和勁頭,不斷學習鉆研所在行業的專業知識,下足“真功夫”,精耕細作,才能獲得立身之本和發展優勢,做出專業又通俗易懂的策劃、解讀和報道。
比如,提到“統計”二字,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高深冗長的報表和讓人發暈的數學模型……其實不然,統計和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可以說生活中處處皆統計。尤其是近年來國家統計局加大統計公開透明力度,發布類型更多的統計數據,讓很多經濟領域術語逐漸被普通市民熟悉。而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其中被提到最多的指標之一。
那么CPI到底是怎么來的?如何將抽象的數據更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公眾面前?我在2021年春節期間,策劃并制作了融媒體作品《春節采價不打烊!跟拍CPI采價員超市行》,將視角對準了CPI數據統計重要的第一步:采價,于大年初四跟蹤采訪了從業13年的采價員邊麗英。
“只問不買”的采價工作并不是簡單的“你問我答”,采集價格、輸入數字等重復性的工作看似簡單,里面學問卻很深。從規格代碼、規格名稱,到計量單位、備注信息,采價員絲毫都不能馬虎。為了讓報道更專業,解讀經得起推敲,我還專門采訪了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相關工作人員。真實還原采價員的采價現場,對公眾了解CPI、正確使用相關的價格指數判斷經濟形勢,有著重要意義。

掃碼閱讀《扮靚四經普“流動名片”——記者走進重慶“經普專列”》

掃碼閱讀《春節采價不打烊!跟拍CPI采價員超市行》

掃碼閱讀《“大年初一,冬奧志愿服務我上崗!”》
此外,行業報記者還應在垂直領域下功夫,具備持續性策劃和報道的長遠眼光。比如邊麗英,早在2015年,就曾出現在我制作的新聞短片《平凡采價員邊麗英》中,沒想到時隔多年,她還堅守在采價崗位——畢竟她早已退休,應聘采價員這個面向社會招聘的崗位,拿不算多的補助,全憑熱心和責任心。從2008年成為海淀首批采價員,邊麗英已經采了十幾年價,每個月都得采集上千筆數據。每個月逢5逢0是雷打不動的采價日,在固定時間、到固定采價點進行采價,以保證數據的同質可比。“定時、定點、定人”的原則,也意味著采價員即便遇到逢年過節,也必須風雨無阻,保證采價按時進行。記者多年跟蹤采訪,對某一個主題或典型人物持續關注,積累沉淀,深挖背后故事和所思所感也將更深一層,更能寫出打動人心的報道精品。
行業報記者應完善知識結構、拓展知識領域、提升專業素養,順應全媒體趨勢、增強全媒體意識、把握全媒體規律,錘煉“真本領”,做一名集“采、寫、攝、錄、編、策劃”等多種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戰士”,走出具有行業報特色的融合發展之路。
在寫作《春節采價不打烊!跟拍CPI采價員超市行》時,我不但詳細描寫了采價員的采價現場,還特別展示了采集的數據是如何直報國家統計局的——每位采價員手機里都安裝了“CPI手持數據采集系統”,而每臺采價器均安裝了GPS定位功能,能監督采價員是否在規定時間、規定的采價點采價。用耐心、責任心采集的一筆筆數據匯入國家的大數據庫,才有了后續的錄入、審核、匯總、計算等一系列工作,最終形成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即CPI。
此外,我在采訪時全程跟拍,用近1G的拍攝素材剪輯成一個一分半鐘的微視頻,真實還原CPI采價員的采價現場。采用“無解說、大字幕、快節奏”的方式,符合短視頻傳播規律。春節假期剛過,《中國信息報》在頭版刊發了文字稿,中國信息報微信公眾號同步推送了相關的采價視頻,文章和視頻還被推薦到了“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綜合頻道首頁,收獲近30萬閱讀量。更多讀者了解“CPI數據是怎么來的”,也引發了許多統計人的共鳴,一定程度上搭建了統計工作與社會各界緊密聯系的橋梁,讓統計工作者更被理解,讓統計數據更有溫度。
今年春節的熱詞無疑是“北京冬奧會”。我緊跟冬奧熱點,跟蹤采訪報道統計青年冬奧志愿培訓、上崗服務等情況,于除夕及大年初一赴冬奧城市志愿服務站點現場采訪,拍攝、制作融媒體作品《“大年初一,冬奧志愿服務我上崗!”》,與文字報道《助力冬奧 志愿有我——統計青年冬奧城市志愿服務實地采訪之培訓小記》以及微信公眾號圖文報道《冬奧有我!今天,除夕,這群統計青年上崗了!》互為補充,展現了統計青年志愿者奉獻北京冬奧的熱情周到和愛崗敬業,收獲良好反響。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參加“新春走基層”活動,是一路走、一路感動的風景,也是一路學、一路收獲的歷程;不僅打磨了自身的新聞業務水平,也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了社會進步、時代變遷。對新聞工作者來說,踐行“四力”是不變的追求,只要摸準“真情況”、下足“真功夫”、錘煉“真本領”,行業媒體記者在“新春走基層”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