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芬,趙銳祎,張芬娟,陳紅霞,林秋娟,童心玲
1.麗水市中心醫院,浙江麗水 323000;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杭州 310009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CP)是指疼痛持續時間在3個月及以上或超過組織正常愈合時間的疼痛[1]。文獻報道,慢性疼痛在成人中的平均患病率為20%[2]。慢性疼痛影響著全球20%~30%的人口,50%的老年人(≥70 歲)和20%的成年人(≥18 歲)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1,3]。慢性疼痛患者若不及時診治,會導致殘疾,增加焦慮、抑郁的發生,影響睡眠,降低生活質量以及增加醫療費用支出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同時也增加社會的醫療負擔。因此,如何預防和護理慢性疼痛,延緩其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文獻計量的角度分析我國慢性疼痛護理的研究狀況及熱點,為今后慢性疼痛的護理研究提供進一步的參考與指導?,F報告如下。
納入標準:研究內容與慢性疼痛護理相關的文獻,語種為中文。排除標準:會議論文、理論探討類文獻、專利、報紙,僅有摘要而無全文的文獻,重復發表及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從建庫至2021年2月28日,所有與慢性疼痛護理相關的文獻。以“慢性疼痛/慢性癌痛/慢性非癌痛”“護理/管理”為檢索詞進行主題詞、關鍵詞檢索。
采用文獻管理軟件Note Express對最終納入的文獻提取篇名和關鍵詞等并導出題錄,統計文獻總數;利用Excel辦公軟件建立數據庫,閱讀并分析全文,提取文獻的信息包括題名、文獻類型、作者、年份、關鍵詞、摘要、期刊、被引頻次、基金、機構、地區、研究類型及研究內容等,統計描述采用頻數、百分率、構成比。
共檢索到2 384篇文獻,查重后得到1 794篇,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閱讀全文后,最終納入201篇,其中期刊論文195篇、學位論文6篇。
2.2.1文獻的年度分布
我國研究慢性疼痛護理第1篇文獻發表于1994年,1994-2007年發文量較平穩。2007年起呈明顯上升趨勢,2007-2020年近14年發文量共計186篇(92.54%),其中2017年及2019年有所回落,至2020年發文數量達到頂峰,為28篇(13.93%),2021年由于未檢索完整,故文獻數量較少。1994-2021年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年度分布趨勢圖見圖1。

圖1 1994-2021年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年度分布趨勢圖
2.2.2文獻的作者地區與機構分布
我國慢性疼痛護理相關研究的發文涉及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文量>10篇的為江蘇省、四川省、北京市、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6省(市),共104篇(51.74%)。發文量前12位的地區共計發文153篇(76.12%)。我國慢性疼痛護理相關研究發文前12位的地區分布情況見表1。第一作者所在機構共計182所,包括綜合醫院、院校、??漆t院等,其中綜合醫院最多,共計150所,發文量165篇(82.09%),其次是高校的護理學院,共計14所,發文量17篇(8.46%),兩者共發文182篇(90.55%)。發文量2篇以上的機構有15所,共計35篇(17.41%)。其中,山東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發文量最多,為4篇(1.99%),其次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各3篇,4個單位共計發文13篇(6.47%)。

表1 我國慢性疼痛護理相關研究發文前12位的地區分布情況
2.2.3文獻的合作情況
201篇文獻共計作者數504人,文獻作者數最少1人,最多9人,平均每位作者發表論文0.4篇,作者數最多的文獻分別由魏建梅等[4]和許麗媛等[5]發表。其中合著125篇(62.19%),獨著76篇(37.81%)。合作率(%)=合著論文數/論文總數×100%,合作度=作者總數/論文總數。本研究的合作率為62.19%,合作度為2.51,即每一篇文獻平均由2.51名作者完成。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第一作者)為3篇,發文量≥2篇的作者7人,共計15篇(7.46%)。
2.2.4文獻的基金支持情況
201篇文獻中,22篇(10.95%)獲得基金資助,其中國家級基金資助項目5篇(2.49%),省級基金資助項目7篇(3.48%),市級基金資助項目6篇(2.99%),院校級基金資助項目5篇(2.49%);1篇文獻同時獲得省級及校級基金資助。
2.2.5文獻的期刊分布與被引情況
195篇期刊文獻刊載在116種期刊上,護理類期刊僅19種。期刊平均收錄文獻1.68篇。載文量3篇及以上的期刊共計20種,收錄文獻75篇(38.46%)。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發文前10位的期刊共計載文量47篇(24.10%),期刊分布情況見表2。201篇文獻中被引用的文獻有132篇(65.67%),共計被引227次,平均每篇被引1.13次。被引10~19次的共20篇,20~29次的共7篇,30次及以上的共8篇。其中,何海燕等[6]發表的文獻被引頻次最高,為57次。被引頻次排名前10位的文獻情況見表3。

表2 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發文前10位的期刊分布情況(n=195)

表3 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被引排名前10位的文獻情況
2.2.6文獻研究類型分布情況
201篇文獻共涉及16種研究類型,包括隨機對照試驗(77篇)、綜述(33篇)、經驗總結(30篇)、類實驗研究(30篇)、調查性研究(9篇)、回顧性分析(5篇)、個案(4篇)、相關性研究(3篇)、描述性研究及量表編制(各2篇),而系統評價、量表的應用、前瞻性隊列研究、應用研究、多元回歸分析及風險預測模型(各1篇)相對較少。
2.2.7高頻關鍵詞


表4 我國慢性疼痛護理文獻中高頻關鍵詞情況(n=858)
2.3.1主題及干預措施
通過對納入的201篇文獻進行分析,研究主題主要涉及疼痛的護理(89篇),研究的熱點內容主要包括焦慮(41篇)、抑郁(41篇)、生活質量(23篇)、滿意度(19篇)、依從性(14篇)、自我效能感(13篇)、并發癥及知識掌握(各7篇)、影響因素(6篇)、睡眠質量(5篇),此外還涉及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及自我管理(各4篇)。干預措施類型較多,以認知療法使用最多,其次分別是綜合護理干預和延續性護理。
2.3.2研究對象及疼痛類型
201篇文獻研究對象涉及老年人、成人、少年、兒童,其中以老年人和成人最多,共計83篇(41.29%);慢性疼痛類型包括癌痛、非癌痛,其中癌痛為97篇(48.26%)。

作者是決定文獻研究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地區分布可以反映出該地區的研究水平及科研能力。我國各地對慢性疼痛護理的研究較為關注,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主要在經濟發達及醫療資源豐富的東部及中部地區,以江蘇省、四川省、北京市、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6省(市)發文居多,共104篇(51.74%);而西部地區發文量相對較少,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本研究201篇文獻共涉及發文機構182所,其中以綜合性醫院最多。這可能與綜合性醫院收治的慢性疼痛患者多,醫療資源豐富且擁有更多高層次護理人才有關。這提示研究者應加強地域及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
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受,而慢性疼痛使患者長期處于病痛的折磨之中,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和社會活動能力。疼痛的藥物干預主要以阿片類藥物為主,但是存在較大的不良反應,因此非藥物干預的研究越來越熱門。本研究結果顯示,非藥物干預措施中以認知療法最多見,這可能與疼痛是患者的主觀感受有關,認知療法是從心理學角度對慢性疼痛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的疼痛。因此,如何采取更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措施來預防及延緩慢性疼痛的發生發展,值得臨床護理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隨著癌癥患者生存期的延長,慢性疼痛患者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當今信息技術不斷進步,其在醫療護理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虛擬現實技術[12]應用于慢性疼痛取得一定的療效,在國外已成為研究熱點,但是國內相關研究較少。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基于循證證據的應用研究相對較少。這提示護理人員應重視慢性疼痛患者的評估與管理,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增加高質量循證證據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