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欣妤
(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巴彥淖爾分公司,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橋梁結構在設計、施工、運營、養護管理等各階段都有不同的技術性和經濟性要求,首先要保證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使用期間要保證安全性和耐久性,維護管理期間要重視經濟性問題。在環境侵蝕、材料老化和荷載的長期效應和突變效應共同作用下,不可避免會導致使用性能下降,使用橋梁結構存在安全隱患,甚至發生嚴重的安全事故。因此,采用有效的技術手段對結構安全狀況進行監測和評定,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大橋立柱的變形監測為研究對象,對監測的方法及結果進行了分析。
某高速公路大橋全長215.12m;橋面凈寬:2×12.13m;汽車荷載:公路-I 級;全橋一聯,兩橋臺處設D120型伸縮裝置。橋面橫坡由柱(墩)高調整。上部結構采用7×30m 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下部結構采用柱式墩、薄壁墩、空心墩,鉆孔灌注樁基礎;橋臺為柱式臺,鉆孔灌注樁基礎。
該段地形起伏較大,為黃土沖溝地形,沖溝兩岸上部為第四系上更新統黃土,具大孔隙,直立性較好,垂直節理發育,巖性為粉質黏土夾粉土,堅硬至硬塑,表層5m以上黃土具輕微至中等濕陷性,為非自重濕陷性黃土。黃土下部局部夾卵石層,密實。河谷中斜坡及溝底表層為第四系坡積黃土狀粉質黏土,具濕陷性,下部為沖洪積卵石層,中密至密實。下伏基巖為上第三系黏土巖,成巖較差,承載力較低。
管養部門巡查發現該橋1#墩立柱基礎沖刷嚴重,土體松散,如圖1所示,其中下行外側立柱尤為嚴重,樁基裸露6m左右。內側立柱與蓋梁結合處表面出現多處裂縫現象。管養單位立即組織專家進行現場勘察、討論:建議對1#墩立柱進行防護工程加固,同時對1#墩立柱變形進行監測。
圖1 1#墩立柱處松散土體
在搶修過程中,通過對本橋1#墩立柱變形進行監測,為橋梁搶修施工提供及時準確的技術數據,以確保橋梁施工安全和結構安全。
該項目監測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橋墩處松散土體處理前及處理過程中的監測,第二階段為處置后的監測,監測時間為1年。
根據專家論證要求,監測的主要內容擬包括:(1)1#橋墩立柱的沉降觀測;(2)1#橋墩立柱的水平位移觀測。
長期監測主要為掌握橋墩的沉降和水平位移發展規律,為橋梁安全的預測、預報提供科學依據,及時捕捉災害的特征信息,確保公路運營的安全。為此,結合項目需求,測試頻率為第一階段每天自8:00~20:00,每1~2h 監測1 次,監測數據穩定后,可適當增大測量時間間隔;第二階段除第3季度(雨季)外每季度1次,第3季度(雨季)每月4 次,遇強降雨及突發性暴雨在雨后增加1次觀測。
立柱變形監測采用高精度全站儀進行監測,監測基準網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并進行一次布網。測量儀器采用高精度的徠卡TS30全站儀。徠卡TS30全站儀的測角精度為0.5",測距精度為0.6mm+1ppm,高精度儀器為精密測量提供了技術保障。該項目使用的徠卡TS50全站儀如圖2所示。變形監測基準網采用導線測量,其主要技術要求應滿足《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的技術要求。根據測點的分布情況,采用后方交會法進行變形監測。
圖2 徠卡TS30全站儀
該項目橋梁為大型橋梁,橋梁搶修施工過程中結構周邊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環境復雜,結構變形比較敏感。根據《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2007),對于該項目變形測量按二等執行,其精度應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變形監測的等級及精度
位移監測基準網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并進行一次布網。位移監測采用多點后方交會進行測量,保證測量數據的精度。測量系統布設3個基準點(BM1、BM2、BM3)構成水平和垂直位移監測基準網,基準點均設置在遠離橋梁的穩定地基上。BM1~BM2基準點為常用觀測基準點,BM3為校核基準點,當測量發現監測基準網有異常時,采用基準點BM3進行校核。獨立坐標系以BM1點為坐標原點,X軸以由小里程至大里程(順橋向)為正,Y軸以沿路線由右至左方向(橫橋向)為正。監測系統控制網平面布置圖如圖3所示。
圖3 1#墩立柱監測控制網示意圖
立柱偏位檢查采用萊卡TM50精密全站儀對1#墩立柱進行偏位監測,每個立柱由上至下分別為1#~7#測點,測點間距為1.0m,其中1#測點距蓋梁底部0.5m。1#墩4個立柱共設置28個測點,如圖4所示。沿路線方向(由小里程至大里程)由右側至左側,立柱編號分別為1-1#立柱~1-4#立柱。
圖4 1#墩立柱監測點布置圖
該項目監測報警主要由變形變化速率控制,首要任務是監測現場施工過程中結構的變形情況,及時發現存在的危險情況,以保證現場相關人員的安全。該項目監測報警按黃色、橙色和紅色三級警戒狀態進行管理和應對,如表2所示。
表2 監測預警與應對措施
為減少隨機誤差,做到測量、采集數據專人專項負責,觀測值和記事項目應在現場直接記錄于觀測記錄表中。對于手工記錄資料要保存好原始記錄表,對于智能式記錄器要及時將測量數據導入電腦,以防丟失。觀測數據出現異常時,應分析原因,必要時應進行重測或補充觀測。
自8月16日~8月24日監測期間,該橋1#墩1-1#、1-2#、1-3#、1-4#立柱各測點的順橋向(由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變形觀測曲線分別如圖5~圖8所示。測點水平變形以小里程至大里程為正,反之為負。
圖5 1-1#立柱測點順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6 1-2#立柱測點順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7 1-3#立柱測點順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8 1-4#立柱測點順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由圖5~圖8可知,監測期間1-1#立柱順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2.9mm,方向為由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變化;1-2#立柱順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8mm,方向為由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變化;1-3#立柱順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2.7mm,方向為由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變化。1-4#立柱累計位移最大值為1.4mm,方向為由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變化。
自8 月16 日~8 月24 日防護工程施工期間,1#墩立柱各測點的橫橋向(由右側至左方向正)變形觀測曲線分別如圖9~圖12所示。
圖9 1-1#立柱測點橫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10 1-2#立柱測點橫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11 1-3#立柱測點橫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圖12 1-4#立柱測點橫橋向累計位移曲線
由圖9~圖12可知,監測期間1-1#立柱橫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2.0mm,方向為由右至左方向變化;1-2#立柱橫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8mm,方向為由右至左方向變化;1-3#立柱橫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2.2mm,方向為由右至左方向變化。1-4#立柱橫橋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8mm,方向為由右至左方向變化。
自8 月16 日~8 月24 日防護工程施工期間,1#墩立柱各測點豎向變形觀測曲線如圖13~圖16 所示。豎向變形以豎向向上為正,反之為負。
圖13 1-1#立柱測點豎向累計沉降曲線
圖14 1-2#立柱測點豎向變形觀測曲線
圖15 1-3#立柱測點豎向變形觀測曲線
圖16 1-4#立柱測點豎向變形觀測曲線
由圖13~圖16可知,監測期間1-1#立柱豎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6mm,方向為由上至下方向變化;1-2#立柱豎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8mm,方向為由上至下方向變化;1-3#立柱豎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5mm,方向為由上至下方向變化;1-4#立柱豎向變形最大觀測值為-1.3mm,方向為由上至下變化。
通過對該橋1#墩立柱變形監測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各測點水平位移和沉降無明顯變化趨勢;
(2)各測點水平位移和沉降隨溫度變化上下波動;
(3)截至8月24日各測點水平位移和沉降累計值均較小,水平位移最大為2.2mm,沉降最大為1.8mm。結合監測精度要求(水平位移3.0mm,沉降0.5mm)、儀器誤差(測角精度為0.5″,測距精度為2mm+2ppm)、測量誤差和溫度影響,推斷1#墩各墩柱在監測期間基本無水平位移和沉降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