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梅
(云南省交通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保山管理處,云南 保山 678000)
路面坑槽是在行車作用下,路面骨料局部脫落而產生的坑洼,是瀝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種病害。路面坑槽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發生突然,并且逐漸波及周圍正常的路面,主要原因是由于荷載和水的影響。路面坑槽不僅影響行車的安全性、舒適性和路容路貌,如果養護維修不及時,還會對行車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某高速公路為例,根據雨季瀝青路面坑槽病害的調查情況,對坑槽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合某坑槽發育過程闡明了坑槽的形成機制,提出了瀝青路面坑槽的防治措施。這有利于瀝青路面坑槽病害的防治,以期為相關施工技術人員和維護管理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云南省內某高速公路,根據設計和施工資料可知路面結構層自上而下分別為:上面層是4cmSMA-13 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中面層是6cmAC-20 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下面層是8cmAC-25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基層是40cm 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是20cm 級配碎石。高速公路所在地區每年6 月份降雨量較大,路面經常出現較多坑槽。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可知:調查線路總長為61.74km,雙向行車道同時調查,共發現坑槽90個;從形狀上來看,坑槽主要呈現為似圓形或似橢圓形(如圖1、圖2)。

圖1 似橢圓形坑槽現場照片

圖2 似圓形坑槽現場照片
根據現場調查結果可知,橋面坑槽有80個,路面坑槽有6個,隧道口坑槽有4個,并且坑槽多集中在行車道上。根據“有無對比”分析原則,分析得出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坑槽病害的形成主要與路面結構層、降雨、行車荷載及瀝青本身性能有關[1-2]。
橋梁面層中出現坑槽的頻次最高,這與橋梁面層較薄有直接的關系。雖然橋梁面層和道路主線面層的類型相同,都為4cmSMA-13 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上面層以及6cmAC-20中粒式瀝青混凝土中面層,并在瀝青混凝土與橋面現澆混凝土之間設有防水層;但與道路主線面層相比,橋梁面層較薄,只有上面層和中面層,對瀝青的結合性和瀝青骨料的吸附能力等要求較高,在荷載以及雨水作用下容易產生破壞,從而形成坑槽。
通過對不同季節坑槽的數量進行調查和統計,坑槽病害主要集中出現在6~8月份。這3個月是一年中該地區降雨量最大的時節,并且早晚溫差較大。雖然抵抗雨水損害是瀝青混合料的一項重要性能,但是雨水對瀝青性能的不利影響仍然很大,水對瀝青混合料耐久性影響主要體現在瀝青混合料粘附性方面。在降雨集中的6~8月份,如果存在路面排水不暢等原因,在長期降雨作用下,會導致瀝青路面長時間受雨水浸泡,呈現出不同的破壞方式,如車轍變形、坑槽、裂縫、松散等。
通過現場調查統計和分析發現,相較于超車道而言,行車道坑槽病害表現的更為突出。該高速公路車流量較大,行車道大車通行頻次高,行車荷載大。瀝青骨料承受的荷載越大,對瀝青延展性與結合性要求就越高。在行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瀝青材料受到不斷擠壓,上面層瀝青受到較大的拉應力,當超出極限拉應力時,就會出現骨料被擠出的情況,最初會出現小型坑洞。坑洞周邊的骨料應力較為集中,隨著行車豎向荷載及橫向摩擦力的進一步作用,坑洞逐步擴大,最終形成坑槽。
根據對坑槽病害出現路段的分析結果,結合相關設計資料,可知不同路段出現坑槽病害的程度不一樣,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分布特性。結合“有無對比”分析原則,坑槽病害的出現與瀝青材料的選擇及施工過程的管理密不可分。瀝青瑪蹄脂碎石上面層采用改性瀝青,通過改性瀝青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水穩定性,從而提高瀝青路面預防瀝水損害的能力。此外,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也是影響瀝青路面高溫抗車轍、低溫抗開裂、抗水損害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的設計采用馬歇爾設計方法進行。
(1)在雨水、行車荷載等的綜合作用下,瀝青粗骨料被擠出,形成最初的麻面或小型坑洞,隨著雨水及荷載的進一步作用,出現瀝青骨料的鏈式反應。
(2)出現鏈式反應后,隨著坑槽的逐漸擴大。坑槽內的積水量越來越大,在雨水的浸泡下,坑槽擴展速度加快,由初期的小型坑洞發展為較大的坑槽。在荷載和雨水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發展為圓形或者較大的不規則橢圓形坑槽。圖3所示為某個坑槽的形成過程。

圖3 某坑槽形成過程照片
圖3a為7月5日坑槽發育情況的照片,此時坑槽的直徑為27cm;圖3b為7月7日坑槽發育的第二次現場采集照片,此時坑槽直徑已經發育至36cm,且坑槽周邊骨料更為松散;圖3c為7月9日對此坑槽發育跟蹤調查時第三次采集得到的照片,此時相較于圖3b,坑槽右上角已經進一步發育擴展;圖3d為7月13日對坑槽跟蹤調查時采集的第四張照片,此時坑槽直徑已經發育到40cm。從第一次調查開始,僅一周時間,坑槽直徑由27cm發育至40cm,面積擴大了683.74cm2,發展速度非常快。
瀝青粗集料表面必須粗糙,才能吸附較多的瀝青結合料,細集料應該潔凈、干燥、無風化、無雜質。嚴格控制改性瀝青的性能,采用滿足要求的改性瀝青。同時,嚴格控制纖維穩定劑的摻加比例及混合料配合比[3]。施工過程中要注意瀝青材料的選擇:
(1)粗集料的選擇。粗集料必須采用堅韌、有棱角、致密性好、吸水率小的碎石。粗集料表面比較光滑,則不能吸附較多的瀝青結合料,會影響混合料的耐久性。
(2)細集料的選擇。細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機制砂和石屑,應保持潔凈、干燥、無雜質、無風化,有泥土、雜物的細集料影響瀝青的沾附性,尤其是瀝青瑪蹄脂碎石上面層對集料的選擇要求更為嚴格。
(3)瀝青混合料的選擇。瀝青混合料的礦粉要求采用石灰石或者堿性巖石磨細得到的礦粉,通過采用干燥的磨細一級消石灰粉作為填料的一部分,可改善集料和瀝青的粘附性。
(4)纖維穩定劑的選擇。用于瀝青瑪蹄脂碎石上面層的纖維穩定劑包括木質素纖維、礦物纖維、聚合物化學纖維等,可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性能,吸附瀝青,減少析漏。
施工中加強對拌合過程、運輸過程、攤鋪溫度、攤鋪速度以及壓實度的控制,以達到最好的攤鋪、壓實效果,保證施工質量。
及時清理橋面泄水孔,避免出現因泄水管堵塞出現橋面積水的情況,減少因積水及排水不暢的原因影響瀝青的粘結性[4]。
目前坑槽病害的處置主要采取開挖坑槽、重新攤鋪瀝青結構層的方式進行病害處置。一旦出現路面坑槽病害,應及時組織養護施工隊伍處置,避免坑槽的進一步擴大,保證路面的行車安全。
綜上所述,結合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日常養護情況,分析得出雨季路面坑槽病害較為突出,采用有無對比原則統計分析坑槽出現頻次,發現坑槽病害的形成主要與面層厚度、雨水浸泡、行車荷載以及瀝青材料等影響因素有關。通過對坑槽發育過程的跟蹤分析,得出瀝青路面在雨水及荷載的反復作用下,出現瀝青骨料的鏈式反應,逐步形成了坑槽病害。結合影響坑槽病害形成的因素以及坑槽病害的形成機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