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潮
(浙江警察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安全系,浙江 杭州 310053)
起源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是點對點網絡、非對稱加密和分布式存儲等技術的集成創新應用,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溯源等特點,逐漸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之一,其特點天然契合社會治理的“多方主體共同參與”、“多中心治理”和“協同治理”等理念,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各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研究,世界強國普遍將區塊鏈視為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施,我國也不例外。
2008 年11 月1 日,一個網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或組織在Metzdowd.com網站的密碼學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提出一種新的數字貨幣——比特幣,論文描述了比特幣的工作原理與實現機制。
區塊鏈技術來自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以比特幣為例的區塊鏈數據存儲結構如圖1 所示,區塊鏈由區塊頭和區塊體構成,區塊體上存儲大量的交易信息,并對所有交易的哈希值進行兩兩計算,生成一個默克爾樹,將默克爾樹根哈希值保存在區塊頭中,同時區塊頭中還存儲著上一個區塊頭哈希值、區塊鏈系統軟件版本、時間戳、隨機數和目標哈希值等信息,因此區塊鏈采用哈希值形式的鏈連接前后區塊,從而形成一條以區塊為單位的鏈式數據結構。

圖1 區塊鏈數據結構
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存儲的數字賬本,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通過點對點網絡傳輸共享交易和區塊信息,全節點存儲區塊鏈上的全部區塊,輕節點存儲區塊頭和部分交易信息,節點通過非對稱加密技術實現對交易信息的簽名和驗證,采用共識算法來解決分布式系統數據存儲的一致性問題。
2019 年10 月31 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目前,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技是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支撐,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產生了海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往往是存儲在政府和企業中,其中政府各部門擁有國家、社會和公民的大量信息,這些信息是社會治理的基礎數據,擁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政府和企業的各部門由于職能權屬、商業價值和部門利益等原因,導致這些數據無法進行共享,這些數據成為“數據孤島”,阻礙信息技術在社會治理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技術具有的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去信任中介、難以篡改和可溯源等特點,符合社會治理的多方參與、共治共管等要求。傳統的社會治理往往采用集中式治理,政府采用中心化的層級管理體系,雖然具有穩定性的優點,但是存在公眾參與度低、反應遲鈍、運行成本高和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中各節點分別代表各參與方,處于平等地位,特別是具有多中心化的聯盟鏈,既能發揮出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優勢,又避免社會治理中的無政府狀態,能夠充分調動各參與方的積極性,實現社會治理中扁平化管理,提高社會治理的效率。區塊鏈技術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和共識機制來實現在一個不可信任環境下的數據存儲和共享的安全,從而達到上鏈數據難于篡改和可溯源的特點。當前我國正在全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海量的數據存儲在政府各個部門,區塊鏈技術的特點適合應用于政府各部門之間數據共享與協同,分布式存儲提高了政務數據的安全性,時間戳和鏈式存儲結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可溯源。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是一段能夠自動執行的程序代碼,區塊鏈中各節點事先制定規則條件,智能合約一旦測驗發現條件得到滿足,則執行約定的操作,在社會治理中使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可以事先將政務中各項業務的依據、許可條件、執行程序等信息上鏈,讓智能合約來自動完成一些政務,既提高了政府部門的社會治理水平,又有效除低政務工作中的暗箱操作、缺少監督和權力尋租等問題的發生頻率,從而提高社會治理公信力。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區塊鏈1.0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階段,區塊鏈2.0 是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和智能合約相結合階段,區塊鏈3.0 是“可編程社會”。目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是最成功的,也是目前應用中最成熟的領域,在司法領域的電子存證方面已經出現一些成熟的應用,在政務領域,特別是在社會治理中也出現一些創新應用,例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危化品的管理、污染排放物的監測和食品藥品的溯源等,并取得較好的社會治理效果。
區塊鏈技術本身來自比特幣,當比特幣熱潮興起的時候,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比特幣的工作原理,發現比特幣系統的數據結構就是區塊與鏈的結合,命名為區塊鏈。目前,全世界已經發行了上千種數字貨幣,其中知名數字貨幣有比特幣、以太幣、瑞波幣、萊特幣、比特幣現金、幣安幣、恒星幣等,數字貨幣總體上分為價值幣和山寨幣,山寨幣也稱為空氣幣,沒有價值,發行數字貨幣是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最基本應用。聯盟鏈具有的多中心化、數據難以篡改、分布式存儲等特點,適合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例如票據融資、授信融資、跨境支付和保險管理等。
在現代社會的經濟活動中,票據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證明資料,而金融票據的偽造會對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造成巨大的損失,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稅務領域是區塊鏈賦能金融的一個創新應用,目前深圳、北京、廣州、昆明等地都在試點區塊鏈電子發票。在跨境支付領域,區塊鏈技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顯著降低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降低跨境交易的門檻。在保險領域,區塊鏈能夠降低保險成本,簡化理賠流程,特別是智能合約能夠實現自動化審核自動完成理賠,提高客戶對保險公司的信任。
隨著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深入應用,產生大量電子數據,電子證據已經成為證據的一種新形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明確了電子數據的定義,而區塊鏈對上鏈數據難以篡改的特點,適合用于電子數據的存證,2018年6月28 日,杭州互聯網法院針對杭州華泰一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起訴深圳市道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判令道同科技公司賠償華泰一媒公司經濟損失,該案例是區塊鏈技術在知識產權領域的首次應用,被稱為“區塊鏈電子存證第一案”,也是全國首次認定區塊鏈電子存證具備法律效力的首個案例。
目前我國在杭州、北京和廣州分別建立了互聯網法院,分別建立了司法區塊鏈、天平鏈和網通法鏈,主要節點包括公證處、司法鑒定中心、CA、法院、行業組織、大型央企、大型金融機構、大型互聯網平臺等,建立可信電子證據平臺和司法信用共治平臺,打造電子數據事先存證、及時調證、自動驗證新模式,重點解決數字版權、金融合約和網絡服務合同等類型的糾紛,三家互聯網法院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以及制定應用接入技術及管理規范,實現了電子證據的可信存證、高效驗證,降低了當事人的維權成本,提升了法官采信電子證據的效率,促進了司法聯合,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我國各級政府都在推動電子政務,圍繞“互聯網+政務”、“最多跑一次”、“一網能辦”、“政務服務一體化”中的數據跨部門共享、跨層級共享、業務協同和降本增效等方面,區塊鏈技術都能發揮巨大的價值。
目前,我國部分城市開始探索運用區塊鏈技術在社區服務、教育、醫療、交通、養老和便民服務等方面的創新應用,例如浦東新區的區塊鏈數據共享項目,建設了基于政務云和資源目錄的數據共享交換體系,實現了全區數據通道全覆蓋,有效地解決了全區數據共享問題。北京市的“區塊鏈+”電子證照應用創新實踐項目,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全程網辦、全網通辦”政務大場景中,實現企業和人民群眾在政務活動中“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腿”,顯著提高了政務工作效率。南寧市政府建設了全國首個“區塊鏈+人社”應用平臺,包括區塊鏈電子勞動合同應用、區塊鏈人社信用授權應用、區塊鏈社保卡掛失服務應用和區塊鏈就業資金發放與監管應用,實現了人社業務的鏈上辦理。
我國各級政府也推出了一些區塊鏈政務應用,并在一些城市進行了小范圍試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總體上區塊鏈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技術標準規范,解決與現有電子政務中信息系統的兼容問題,同時推動區塊鏈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加快區塊鏈在社會治理中的創新應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