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思 姚夢楠
杭州市余杭區余杭街道上,坐落著一家常年免費開放的杭州殿堂壁畫藝術館。館長張煒,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殿堂壁畫的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從事殿堂壁畫研究創作近20年。他的壁畫作品《中國夢》《長征》等,先后亮相浙江省非遺成果展、博覽會、G20 峰會,多次榮獲全國及省、市各項工藝美術博覽會金獎、銀獎和特等獎。
而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杭州市、余杭區人大代表。
從“大師”到“代表”,他把對藝術創作精益求精的“匠心”傾注于履職之路,為百姓鼓與呼。履職十余載,他共提出議案建議40 余件,參加各類代表活動230 余次。
余杭的殿堂壁畫,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自南宋以來,便在余杭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張煒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民間畫匠。他從小耳濡目染,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也促使他走上了藝術創作之路。
“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化,給了我豐富的創作題材和靈感。”張煒的作品,造型夸張、顏色明亮、立體感極強,又蘊含著無限的想象力和中華文化的韻味,受到頗多青睞。而這背后,是他積年累月的沉淀。
勤學技藝、融入思想、創新表達,他一步一腳印實現了從“技”到“藝”的提升。
完成一件壁畫作品,要經過畫稿、線稿、拓稿、泥塑、塑造、翻制石膏模、刮灰、打磨、刮底色、繪制、寶石鑲嵌/瀝粉貼金、裝裱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很長時間。他樂此不疲,常常在工作室一泡就是一天。他堅信,好作品來源于生活,需要精心打磨。
“我曾為了一幅壁畫作品,去了十次九寨溝。”張煒回憶,在創作《中國記憶——白蛇傳》時,總是想起九寨溝變化的光影,“為了能讓這些光影更加真實、生動地呈現在壁畫上,我就一次又一次前往九寨溝,實地觀察尋找想要表達的東西,直到創作完成。”
而這一份“匠心”,也讓張煒在代表履職之路上,走得踏實,收獲好評。
在他看來,提出議案建議是人大代表履職的重要途徑。怎樣提好建議?
“寫建議和創作異曲同工,都應當扎根生活。只有深入群眾,實地走訪摸清情況,了解他們的難點痛點,才能提出真正反映群眾心聲的建議。”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有一年,為了寫一份關于推進杭州人文地鐵的建議,他特意去北京、上海等地體驗。回到杭州,地鐵一號線的每一個站點他都下來仔細觀察,細細研究。在杭州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他提出了《關于打造人文地鐵,融入本土元素,彰顯魅力杭州的建議》。
有人曾問張煒,寫一份建議要多久。他說,就像畫一幅壁畫一樣,有時候看似一氣呵成,但之前的積累卻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年底寫的建議可能年初就開始收集材料,時時刻刻留意思考,真正寫成可能只是幾小時。有時候,發現新問題,可能又會提出一份新的建議,一步一步完善。
如,2013年,他提出《關于“重拳出擊”嚴懲工程超載車輛整治力度的建議》;經深入調研后,又于2015年提出《關于建立工程超載車輛整治長效監管機制的建議》,均被有關部門采納并較好地得到落實。

杭州市、余杭區人大代表 張 煒
2022年3月,張煒當選杭州市人大代表,這也是他第三次當選。
當了這么多年代表,有什么變化嗎?他笑笑說:“有很多改變,但想想其實也沒有變。”
改變的,是履職方式和履職能力。
正如壁畫創作需要與時俱進一樣,這些年,張煒關注的領域更多了,生態環境、道路交通、醫療教育,老百姓關注什么就調查什么,走街串巷時,聽到百姓反映,總是會停下來多問幾句。
今年3月底召開的杭州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他提出《關于全面加強“西湖益聯保”監管,真正把“西湖益聯保”打造成“民心工程”的建議》,建議加強西湖益聯保項目運營監管和針對性宣傳,鼓勵有關保險機構,逐步取消適應癥限制、擴大疾病種類,提高賠付比例、降低起付線標準,使西湖益聯保真正成為杭州的一項普惠制民心工程。
“我在走訪群眾時了解到,西湖益聯保實施以來,參保人數眾多。如何更好地保障患者利益,如何監管,如何提高廣大市民對西湖益聯保的實際認知度,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張煒說。
也有不變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他寫建議,依然要準備很久、思考很久,“就像寫論文,必須要有足夠的論據才能論證自己的觀點。”為此,他還經常會去請教各個領域的專家,不懂的問題,總是要弄懂為止。
還有不變的,是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初心”。
他提出要加快培育本土非遺項目傳承人才,建立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獎勵機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名人名家館等建議,為打造“文化余杭”作出貢獻。
他領銜提出《關于設立“良渚文化日”或“良渚文明日”的議案》,推動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確定每年的7月6日為杭州良渚日,進一步擦亮良渚文化這張世界級文化“金名片”。
他說,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人大代表,有責任保護傳統文化、守望精神家園,也有責任宣傳傳統文化,讓更多人知道中華的文化,在精神層面富足,“以思想引領文化,以文化帶動群眾,讓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使本土文化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