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曉敏
遼寧,地理位置優越,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黨的領導下,勤勞聰慧的遼寧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開啟了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第一次創業”,遼寧建成全國重工業基地,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創造了新中國工業的輝煌;改革開放后,遼寧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進行“第二次創業”,老工業基地重新煥發生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遼寧吹響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號角,正在續寫新的輝煌。回顧黨領導遼寧工業發展的歷程,從中提煉和總結遼寧經濟發展的脈絡與啟示,對于推動遼寧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遼寧工業發展歷史悠久,產業工人比較集中,到20 世紀初,工人數量已超過30 萬人。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遼寧,較早在遼寧建立了黨的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工人運動從最初的自發經濟斗爭逐步向有組織的政治斗爭發展。特別是抗日戰爭勝利后,遼寧的廣大工人積極組織起來,護廠護礦,配合和參加接收斗爭。解放戰爭時期,工人群眾熱烈響應中共中央“一切為了支援前線,一切為了戰爭勝利”的號召,大力發展工業生產,為遼寧全境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遼寧成為解放戰爭轉折地。
遼寧全境解放后,全省迅速掀起恢復生產,全力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高潮。各級黨委、政府和工會組織堅決貫徹黨的“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等方針政策,在企業陸續開展了獻交器材運動和群眾性生產競賽運動,有力地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熱情,生產得以迅速恢復,為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時期,遼寧的廣大工人以“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涌現出了孟泰、馬恒昌等“工業勞模”“支前勞模”。鞍鋼以“高爐衛士”孟泰為榜樣,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獻交器材運動。從一片廢墟到恢復生產,鞍鋼人只用了不到16 個月時間,打破了外國專家“這里只能種高粱,要出鋼至少需要20 年”的斷言。這種愛廠如家的主人翁精神,后來被譽為孟泰精神,在全國職工中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工人階級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象征。
“馬恒昌小組”原是沈陽第五機械廠的一個車工小組。1948年11 月,沈陽剛解放,馬恒昌率領工人們不顧敵機騷擾,奮不顧身地完成一批批軍工生產任務。為了更有力地支援解放戰爭,1949 年初春,馬恒昌帶領車工一組向全廠發出了開展迎接紅五月勞動競賽的倡議,得到了全廠50多個班組的熱烈響應,開創了中國工業企業先進班組建設的先河。

2007 年5 月27 日,遼陽石化80 萬噸/年PTA裝置順利產出合格產品,實現了投料、開車一次成功,這項技術改造是國務院批準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首批100 個建設項目中第一個被批復的石油石化項目
新中國成立后,遼寧人民懷著感恩黨、感恩國家、感恩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積極投身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
遼寧重工業基地建設主要是在1953—1957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期間,在蘇聯援助我國建設的156 項重點工程中,有24項落戶遼寧,遼寧大地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和機器轟鳴的建設場面。第一爐鋼、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第一枚地空導彈、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等1000 多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在遼寧誕生。更值得一提的是,遼寧老工業基地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極大地支援了國家建設,遼寧的資源和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同時,遼寧為全國各地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和技術。
這五年,遼寧不僅完成了規模巨大的基本建設,并隨著“一五”計劃的勝利完成,增強了經濟實力,提高了遼寧在全國的經濟比重和支援國家建設的能力,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作出了貢獻。
伴隨著老工業基地建設取得輝煌成就,遼寧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紛紛涌現,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不勝枚舉,成為激勵全省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對工業化的無限憧憬,激發出工人們從未有過的勞動熱情。與時間賽跑,絕不僅僅是比喻。“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20 歲時進入東北機器制造廠,從此成為工友們口中那個“總是在跑的鐵姑娘”。從1953—1965 年,尉鳳英帶領廠里的技術人員先后完成了170 多項技術革新項目,其中重大技術革新58 項。她僅用434 天就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用120 天又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工作量。為了多干一點,就連上廁所都是一路小跑。用她自己的話講,“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有多大勁我就使多大勁,能挑千斤擔,不挑九百九”。
這一時期,遼寧勞模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并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樹立社會主義勞動觀念,提升組織管理協作水平,推廣先進經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遼寧是全國國企改革起步最早的省份之一,1984 年6 月,沈陽市汽車工業公司在全國首開個人租賃國有中小企業的先河。1986 年8 月,沈陽市防爆器械廠宣告破產,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破產倒閉的企業。1987 年,本溪市涌現出影響全國的關廣梅集團全行業租賃經營的典型。1988 年5 月,全國首家大型股份制企業、沈陽市最大的工業企業之一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7 月,金杯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這是我國第一家以發行規范股票集資創辦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大型股份制企業,全部采用股票方式集資創辦,改變了長期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基本上依靠國家資金來源的單一局面,開創了企業所有制改革的先河,也為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開辟了新思路。
以企業改革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給遼寧的工業企業帶來了空前的活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體制轉軌過程中,遼寧老工業基地在市場短缺、自身尚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仍然承擔著較高的指令性計劃和較重的財政上繳任務,為全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巨大貢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經濟建設。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日益深入,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機制性和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開始顯現。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遼寧攻堅克難,開拓創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遼寧舉全省之力,進行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脫困攻堅戰,于2000 年底如期實現了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遼寧又在全省開展了社會保障試點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等工作,這些都為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開展接續產業的戰略決策。遼寧抓住這一機遇,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振興發展的舉措,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這一時期,張成哲、徐有泮、蔣新松等一大批遼寧勞動模范順應時代潮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滿懷熱情帶動廣大勞動群眾銳意進取、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們以模范行為和驕人業績,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傲立于時代潮頭。
沈陽電纜廠廠長徐有泮,面對企業生產設備嚴重老化,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低下的情況,從1984 年起,他憑借著國外實習經驗和勇于革新的精神,打破“大鍋飯”,對沈陽電纜廠的內部機制和外部運營結構進行變革,實行承包經營、改善勞資關系、完善分配制度,使國有企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他所創建的“劃小核算單位”和“目標責任制”等先進的管理模式也被推廣到全國。
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于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牽頭創建了國家機器人技術研究開發工程中心和中科院機器人學開放實驗室,為我國機器人學研究及機器人技術工程化建立了基地。他主持完成的多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成果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他參與了“863”計劃的制定,連續四屆擔任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積極推動工業機器人研究開發和應用,為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八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發布后,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黨的領導下,遼寧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踏上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發展的新征程。
為加快推進遼寧振興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遼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遼寧振興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遼寧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對遼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和“四個著力”“三個推進”,扎實做好六項重點工作。把建設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即“一帶五基地”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推進沈陽現代化城市圈、遼寧沿海經濟帶、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和遼東綠色經濟區即“一圈一帶兩區”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等。總之,遼寧振興發展正處于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正在續寫新的精彩,再創新的輝煌。
新時代,新氣象,涌現出洪家光、姜妍、李超、徐強、方文墨等知名的大國工匠。
被譽為“第一打磨匠”的洪家光,是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首席技能專家。20 年來,共完成200 多項技術革新,解決了300 多個技術難題。作為“洪家光勞模創新工作室”的領銜人,經他手打造的數千件產品無一瑕疵。
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姜妍,成功主導設計我國第一臺百萬噸乙烯壓縮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百萬噸級乙烯“三機”設計制造能力的國家。她被譽為“國家百萬噸乙烯壓縮機設計第一人”,成為新時代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職工的杰出代表。
回望遼寧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必須深入挖掘遼寧工業文化底蘊,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使之成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強大力量。
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和奮進新時代的各個歷史時期,無不鐫刻著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形成發展的光輝歷程。
遼寧是勞模輩出的沃土,是工匠傳承的搖籃。孟泰、趙國有、田桂英、王崇倫、尉鳳英、張成哲、蔣新松、洪家光、姜妍……一串串名字享譽全國,每一個勞模的故事都是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每一個勞模的事跡都是激勵人們奮進的力量。從孟泰用雙手撿回聞名全國的“孟泰倉庫”,到馬恒昌向全國工人兄弟發出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倡議;從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到“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勤勞務實的遼寧人民正是靠著腳踏實地的實干奉獻,創造出一個個輝煌業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就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發表重要論述。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進入新發展階段,無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到底要依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新征程上,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帶動全社會一起拼搏、一起奮斗,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匯聚強大正能量。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必將繼續激勵和鼓舞全體人民不懈奮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出巨大引領價值,成為推動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