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君 李鎮銘
足月引產常指通過人為因素促進宮縮進而使足月妊娠的孕婦提前結束妊娠,在臨床當中,對于存在危害母嬰健康時采用該方法提前結束妊娠[1]。其中瘢痕子宮足月引產明顯增加難度,并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影響妊娠結局、新生兒狀況。而宮頸的成熟狀況與足月引產成功與否明顯相關[2]。以往前列腺素、縮宮素為常用的促進宮頸成熟的藥物,但對于瘢痕子宮應用效果欠佳,并影響產程、妊娠結局。而雙球囊導管干預為近年來新興的、通過張力刺激的促進宮頸成熟的方法[3,4],但臨床上對于該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尚存在爭議。本研究選取50 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引產孕婦作為研究對象,以探討雙球囊導管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引產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25 例。對照組年齡22~34 歲,平均年齡(26.22±4.41)歲;孕齡38~41 周,平均孕齡(39.22±2.01)周;孕次1~4 次,平均孕次(2.22±0.98)次。研究組年齡21~34 歲,平均年齡(26.26±1.38)歲;孕齡38~43 周,平均孕齡(39.19±2.11)周;孕次1~5 次,平均孕次(2.24±0.94)次。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婦及其家屬對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縮宮素(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862)2.5 IU,采用0.9%NaCl 稀釋后靜脈滴注,速度為8 滴/min,觀察孕婦宮縮情況調整滴速,滴速應≤56 滴/min。12 h 后評價孕婦宮頸成熟狀況。孕婦若72 h 未分娩,則實施人工破膜,若破膜48 h 孕婦仍未進入分娩活躍期,則實施剖宮產結束妊娠。
研究組選用雙球囊導管(美國COOK 公司),根據產品說明書放置,球囊內注入60 ml 液體固定,12 h后取出球囊,評價孕婦宮頸成熟狀況,若在12 h 內孕婦出現出血、強直宮縮、胎膜早破等,則提前取出球囊。仔細觀察孕婦產程,若未分娩且宮頸Bishop 評分≥6 分,則開始人工破膜,繼續觀察孕婦宮縮;若未分娩且宮頸Bishop 評分<6 分,則剖宮產結束妊娠。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宮頸Bishop 評分,所有孕婦均于干預前、干預12 h 后進行宮頸Bishop 評分,評價孕婦宮頸成熟度,評分越高,宮頸越成熟,引產成功率越高。0~3 分引產不易成功,4~6 分成功率僅50%,7~8 分成功率80%,評分≥8 分者,引產成功率與陰道分娩自然臨產結果相似。②比較兩組妊娠結局,觀察并記錄行剖宮產孕婦例數,宮內感染、產后大出血、子宮破裂發生情況,并記錄所有孕婦第一產程時間。③比較兩組新生兒情況,包括新生兒窒息、胎兒宮內窘迫例數,并對新生兒評估其5 min Apgar 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宮頸Bishop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宮頸Bishop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h 后,兩組宮頸Bishop 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宮頸Bishop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宮頸Bishop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 研究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第一產程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宮內感染、產后大出血、子宮破裂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n(%),]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 兩組新生兒窒息率、5 min Apgar 評分、胎兒宮內窘迫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n(%),]
注:兩組比較,P>0.05
瘢痕子宮妊娠屬于高危妊娠,明顯增加妊娠風險,給妊娠、新生兒結局帶來不良影響,從而部分瘢痕子宮妊娠孕婦需提前引產[5]。宮頸成熟狀況為引產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往縮宮素最常用做促進宮頸成熟的藥物,可一定程度促進分娩,但對于復雜的瘢痕子宮引產極為困難[6,7]。國外最先引入雙球囊導管促宮頸成熟方法,并對瘢痕子宮妊娠引產較有效、安全,并且可縮短產程時間[8-10]。但國內人群與國外存在一定區別,國內目前關于雙球囊導管干預研究尚少,本研究選取50 例瘢痕子宮妊娠足月引產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驗證雙球囊導管干預的臨床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 h 后,兩組宮頸Bishop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第一產程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瘢痕子宮妊娠足月引產過程中實施雙球囊導管干預可促進宮頸成熟,從而縮短第一產程,提高順產率。國內周麗葉等[11]研究亦發現雙球囊導管干預的優勢。分析原因:雙球囊導管屬于機械物理引產方式,并且相對縮宮素更溫和,通過雙球囊對宮頸的擠壓、導管對宮頸的擴張,促進宮頸變軟,開大宮口,導致機體內源性前列腺素的快速釋放,促進宮頸成熟;另外雙球囊進入宮頸,增加宮腔內容積,有利于機體催產素的快速釋放,宮縮加強,促進宮頸成熟。宮頸越成熟越有利于孕婦經陰道分娩,并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
本研究數據顯示,兩組新生兒窒息率、5 min Apgar 評分、胎兒宮內窘迫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施雙球囊導管干預在促進宮頸成熟、縮短分娩產程時亦不導致不良妊娠、新生兒結局。國內賴寶玲等[12]回顧性分析156 例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的臨床資料,均實施雙球囊導管促進宮頸成熟、引產,結果與156 例對照組比較,亦發現兩組間母嬰死亡率、宮內感染、產后出血、子宮破裂等發生率比較無差異,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雙球囊導管干預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于瘢痕子宮足月妊娠孕婦予以雙球囊導管干預可促進孕婦宮頸成熟,有利于引產,并較安全,可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