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日昌 梅林 萬德培 賴竟中 劉思遠
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中以交通意外引起的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占比最高。目前,臨床上對于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首選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隨著國內內固定材料的不斷發展,內固定效果也不斷提高[1]。而對于手術時機一般多認為在患者病情穩定后,避過機體應激持續加重期[2]。近幾年也有專家指出,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危重度較高,應該在各項指標達到手術指征時及早進行手術治療以改善疼痛情況、降低并發癥風險[3]。因此,本院選取60 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對不同手術時間內固定術的效果進行比較,以期為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提供指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5 月于本院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的60 例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患者手術時間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37~54 歲,平均年齡(42.47±5.33)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4 例、工傷事故16 例;連枷胸6 例。對照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38~55 歲,平均年齡(42.85±5.41)歲;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3 例、工傷事故17 例;連枷胸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數量3~4 根;閉合性損傷;符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適應證;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顱腦損傷者;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凝血功能異常或嚴重感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即轉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接受呼吸機輔助通氣、鎮痛、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處理,密切監控生命體征變化,通過靜脈補液維持生命體征。觀察組行早期手術(骨折至手術時間≤72 h)治療,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治療,視患者的病情予以胸腔內止血、清除血胸、修補肺裂傷等操作,術后留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予以鎮痛干預。對照組先給予胸帶外固定,維持生命體征,行晚期手術(骨折至手術時間>72 h)治療,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手術效果、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術后1 個月GQOLI-74 評分。相關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張、胸腔積液、胸廓畸形。手術效果判定標準[4]:優: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影像學檢查可見肋骨骨折端對位良好,雙側胸廓對稱;良: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肋骨骨折端對位良好,雙側胸廓基本對稱;可: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肋骨骨折端對位略有偏移(≤3 cm),有胸廓塌陷;差: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肋骨骨折端對位有明顯偏移(>3 cm),胸廓塌陷明顯;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GQOLI-74 評分[5]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4 個維度,前3 個維度各有5 個因子(評分為20~100 分),物質生活維度有4 個因子(評分為16~80 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手術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n(%),%]
2.2 兩組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及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術后1 個月GQOLI-74 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1 個月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1 個月GQOLI-74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術后1 個月GQOLI-74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是一種嚴重胸部閉合損傷,主要因交通意外或工傷事故等因素引發的暴力沖擊所致,患者肋骨骨折3 根及以上或斷端穿刺肌體與重要臟器,危重度較高。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容易導致殘疾或死亡,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是目前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法,且新型內固定材料兼容性良好,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手術預后[6]。
但目前臨床上對于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的內固定手術治療時機仍存在一定爭議[7]。大量專家指出,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3~5 d 內處于機體應激持續加重期,患者體內炎性介質被大量釋放、體內水腫明顯,因此在渡過這段危險期后再進行內固定術治療能夠避免加重肺損傷[8,9]。但也有研究報道指出,雖然采取常規做法延時進行內固定手術有利于避免加重肺損傷,但臨床療效并不能令人滿意,術后還存在肺部感染、肺不張、胸腔積液等并發癥,而且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時間也有所延長[10]。林鑫等[11]的研究報道還指出,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患者存在明顯的疼痛癥狀和呼吸紊亂,在骨折3~5 d 后再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不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呼吸狀態,若大量使用鎮痛藥物又會引發不良反應或引發成癮。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呼吸機輔助通氣時間短于對照組,且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開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較晚期開展內固定術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與上述研究報道相符。而觀察組術后1 個月軀體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早期開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從而提升生活質量。任清泉等[12]的研究報道也顯示,常規選擇骨折72 h 后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不利于早期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在改善缺氧狀況方面也有一定不足,因此患者術后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恢復,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早期開展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創傷性多發肋骨骨折手術效果更佳,術后并發癥更少,生活質量恢復更好,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