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啟祥 莫莉 張慧 田箐箐
近年來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顯著升高,且多發于中老年婦女,并有逐漸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了女性患者的日常生活。婦科疾病發病早期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病情加重,嚴重者則造成死亡[1]。世界衛生組織(WHO)顯示我國女性婦科疾病發生率高達90%以上,且全球83%的已婚女性均伴有不同程度婦科疾病,因此對患者實施早期診斷有利于制定有效的治療措施。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可用于多種疾病的診斷,此方法因操作簡便[2]、無創和無射線等優點被廣泛用于臨床診斷中。目前因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儀器分辨率不斷提升,圖像質量更加清晰[3]。本文選取151 例在本院行二維超聲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的女性婦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兩種檢查方法在婦科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為臨床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從而擬定最佳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7 月~2020 年7 月間于本院行二維超聲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女性婦科疾病患者151 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49.84±3.56)歲。納入標準:根據術后病理結果及患者臨床癥狀體征經臨床婦科醫師確診為婦科疾??;具有較好的耐受力;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伴有系統或組織等疾病者;懷孕或處于哺乳期;患有精神疾病或目前意識不清醒者;因病情加重和其他因素導致其在實驗過程中中途退出。所有患者臨床基本資料如下,見表1。

表1 151 例患者臨床基本資料(n,%)
1.2 方法 患者均行二維超聲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避免部分患者腹腔腸氣過多導致檢查診斷結果產生偏差,檢查前飲用500 ml 純凈水后休息30 min再行超聲檢查;采用GE Voluson E8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器腔內探頭,頻率在5~9 Hz 范圍;檢查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經陰道先后采用二維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技術對子宮、附件及周圍組織病變進行掃查。首先采用二維超聲檢查技術根據病變位置調節適當的探頭頻率,對感興趣區域經前后處理技術使圖像更加清晰顯示,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病變部位、病變大小、形態、結構等聲像圖特點,在此基礎上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技術,仔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病變部位的血流灌注狀況、病變部位血流與周圍組織血流的關系、子宮膜的厚度及供血情況等。為避免因血流原因對圖像造成干擾,檢查過程中避免不斷加壓。檢查時須在二維超聲診斷結束后再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為了利于對照分析,選擇雙圖顯示模式同時顯示二維聲像圖和彩色多普勒聲像圖。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二維超聲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檢查結果。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圖像質量,在掃描參數相同的情況下觀察兩種診斷方法的圖像清晰度,判定標準:圖像清晰,對比度高,影像清楚,為優;圖像質量一般,影像有輕微模糊,為良;圖像模糊不清,出現偽影,與周圍組織無法分辨,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診斷方法檢查結果比較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子宮肌壁間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腺癌、宮外孕和宮內節育器檢出率均明顯高于二維超聲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法檢查結果比較[n(%)]
2.2 兩種診斷方法的圖像質量比較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圖像質量優良率明顯高于二維超聲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診斷方法的圖像質量比較(n,%)
近年來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呈逐漸升高趨勢,嚴重威脅了女性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中仍未有副作用小且不易復發的治療方法,且部分患者因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造成病情加重[4-7]。研究發現,部分婦科疾病惡性病變患者在發病初期癥狀、體征不明顯,而檢查發現時已為中晚期[8-10]。因此早期應提高自我體檢意識,早發現、早治療,可降低死亡率,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臨床預后[11,12]。
本研究發現,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子宮肌壁間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膜單純性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腺癌、宮外孕和宮內節育器檢出率均明顯高于二維超聲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的圖像質量優良率明顯高于二維超聲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婦科疾病診斷效果更佳,超聲圖像更加清晰,診斷更加明確,可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更為準確的判斷。有研究發現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腫塊和盆腔惡性腫瘤效果均較好[13-15]。
綜上所述,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效果優于二維超聲診斷,因此更適用于婦科疾病的早期診斷,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