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全珍 莫壽山 廖傳德 周燕 陸章藝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急性丙類傳染病,也是多發生于嬰幼兒期的傳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見的病原體為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V-A16)、腸道病毒71型(EV71)。而臨床實踐證實[1],部分重癥患兒的疾病進展迅速,雖然可以救治,但是仍遺留神經功能障礙,甚至會對整個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早判斷、早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若不及時診斷并予以有效治療,則很容易延誤病情,因此,需要相關指標進行輔助判斷,并且可以根據指標水平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判定預后等[2]。在臨床指標中,白細胞是常用的炎癥疾病評價指標,但是由于臨床中多種感染性疾病均可造成白細胞水平升高或者異常,因此,其診斷的特異性較低。目前臨床需要為重癥HFMD 患兒尋找另外一種特異性較高的指標。BNP 是一種多肽激素,由心肌細胞分泌[3]。但對于HFMD 的診斷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重癥HFMD 患兒發病后全身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被激活,血流動力學直接改變,致心室室壁張力增高,心源性BNP 被刺激分泌增加[4]。為了明確BNP 是否可以對重癥HFMD 進行疾病程度及預后的判定,為臨床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選取近期本院收治的HFMD 患兒,檢測其BNP 水平,比較不同疾病程度及預后的BNP 水平,明確其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兒科住院的120 例HFMD 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 年版)》診斷標準,將患兒按臨床表現分為重型組、危重型組和普通組,每組40 例。疾病分類標準[5]:據2010 版診療指南,普通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熱。重癥病例中又包括重型及危重型。重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等。危重型: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②呼吸困難、血性泡沫痰、發紺、肺部濕啰音等;③休克等循環功能不全表現。重型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4.5 個月~7.0 歲,平均年齡(1.79±0.25)歲;病程0.5~3.5 d,平均病程(1.72±0.30)d。危重型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0 個月~6.0 歲,平均年齡(1.73±0.23)歲;病程0.4~3.0 d,平均病程(1.61±0.28)d。普通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4.0 個月~6.0 歲,平均年齡(1.73±0.23)歲;病程1.0~3.5 d,平均病程(1.72±0.28)d。三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根據患兒的預后將患兒分為預后佳組(病情減輕,91 例)和預后差組(病情加重或者死亡,29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HFMD 診斷標準;各組患兒均符合疾病分類標準;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可配合完成。排除標準[6]:合并先天性心臟病、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和其他影響BNP 水平的疾病;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家屬存在著溝通障礙。
1.3 方法 所有患兒在入院后采取靜脈血2 ml,經離心后收集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其血清BNP 水平,并記錄數據。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疾病程度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預后差組和預后佳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同疾病程度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 危重型組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高于重型組和普通組,重型組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高于普通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疾病程度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pg/ml)

表1 不同疾病程度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pg/ml)
注:與危重型組比較,aP<0.05;與重型組比較,bP<0.05
2.2 預后差組和預后佳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 預后差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 水平高于預后佳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預后差組和預后佳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pg/ml)

表2 預后差組和預后佳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 水平比較(,pg/ml)
注:與預后差組比較,aP<0.05
小兒HFMD 是兒童急性傳染病,是近幾年來世界范圍內流行的疾病,分析其病因,并非為單一感染誘發,而是由多種病毒感染所導致的,在較早期并未探究其病因時,曾經對患兒家屬造成恐慌[7,8]。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進步,對其進行病因學分析后發現,其實際上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導致了在患兒患病后,引發不同程度的發熱、體表丘疹等相關的癥狀與表現。而目前研究指出[9,10],其主要是由 CV-A16、EV-A71 為主要且多見的誘發疾病因素,但是也不排除其他的病毒及其他類型的誘發因素。其中病毒EV71是目前發現的本病的致病毒株,而相較目前發現的其他病毒毒株而言,更易導致患兒出現相關癥狀,甚至導致患兒死亡。HFMD 的傳染源是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且病毒攜帶者數量更多,雖沒有臨床癥狀,但是同樣具有傳染性。HFMD 可通過直接接觸、呼吸道飛沫、消化道糞口傳播。僅只有少數重癥可累及神經系統出現相關并發癥,甚至導致死亡。而重癥HFMD 多發生于<3 歲嬰幼兒,考慮與患兒的機體免疫能力較差有著直接關聯[11]。而其特點為進展快,病死率高。然而疾病早期難以識別,因此,極易造成因誤診或者漏診所導致的醫療糾紛。如果能早期通過檢測實驗室指標以獲得早期識別,將有助于兒科疾病診療的發展。
EV71 毒株所導致的感染為重癥HFMD。HFMD 患兒的臨床分期分析如下。①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皰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此期病例屬于HFMD 普通病例,絕大多數病例在此期痊愈。②神經系統受累期:重癥病例病程1~5 d后可進展到第2 階段,表現為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急性肢體無力、頸項強直等腦膜炎、腦炎、脊髓灰質炎樣綜合征、腦脊髓炎癥狀體征。腦脊液檢查為無菌性腦膜炎改變。腦脊髓CT掃描可無陽性發現,磁共振成像檢查可見異常。此期病例屬于HFMD 重癥病例重型,大多數病例可痊愈。③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發生在病程5 d 內,表現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膚花紋、四肢發涼,血壓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細胞升高,心臟射血分數異常。此期病例屬于HFMD 重癥病例危重型。及時發現上述表現并正確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④心肺功能衰竭期: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發紺,咳粉紅色泡沫或血性液體,持續血壓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肺水腫不明顯,出現頻繁抽搐、嚴重意識障礙及中樞性呼吸循環衰竭等。此病例屬于HFMD 重癥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較高。⑤恢復期: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癥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以留神經系統后遺癥。
BNP 最早是由學者Sudoh 發現的,是從豬腦組織中分離出來的,其廣泛分布于腦、脊髓、垂體、心、肺等組織中,體內含量最高為心臟,腦內含量最高為延髓,具有強大抑制交感神經傳出沖動作用。機體心室負荷和室壁張力的改變主要是由心肌細胞分泌BNP 導致的,其具有利尿、排鈉、擴血管等作用[12]。其主要的生物學特征為濃度高、半衰期長、敏感性高、易檢測等。
分析BNP 水平在HFMD 中的檢測意義,HFMD患兒發病后全身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激活,血流動力學直接改變,致心室室壁張力增高,當患兒心臟的室壁壓力增大或心肌細胞受到牽張,BNP 前體蛋白(proBNP)釋放并立刻分解成BNP 和氨基末端proBNP(NT-proBNP),其釋放的比例為1∶1,生物半衰期分別為60~120 min 和20 min,由于患兒疾病發生時間較短,因此,實施BNP 檢測理論上是可以幫助臨床明確疾病情況[13-15]。本研究中,危重型組患兒的血清BNP(55.83±13.52)pg/ml 高于重型組的(27.08±9.73)pg/ml 和普通組的(15.93±5.17)pg/ml,重型組患兒的血清BNP 水平高于普通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后差組患兒治療前的血清BNP(73.96±20.18)pg/ml 高于預后佳組的(19.49±6.24)pg/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HFMD 患兒診治中,應用BNP 指標進行檢測與分析,可以幫助明確患兒的疾病程度,并且可以對患兒的預后進行預判,為患兒的治療提供指導性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