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馬艷
作為產婦在臨產前胎膜自然出現破裂情況之一,足月胎膜早破在分娩總數中所占的比例為2.7%~7.0%[1]。同時此種情況的發生幾率約為10%。但是足月胎膜早破可能會出現新生兒敗血癥、感染等臨床癥狀[2]。當前臨床上對于胎膜早破的誘發因素還未明確,此情況可能與產婦下生殖道發生感染等狀況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3]。此外,對于治療足月胎膜早破狀況,臨床通常對產婦實施抗感染治療措施。而抗感染療效與抗生素類別、應用時機存在密切關聯性。合理選擇抗生素應用時機可以在確保達到最佳抗感染效果的基礎上,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目前臨床對抗生素應用類別研究較多,而對抗生素應用時機研究相對較少,且應用時機仍存在較大爭議。基于此,本文通過觀察對足月胎膜早破產婦使用抗生素,研究抗生素的應用時機以及對產婦的臨床治療效果,旨在明確適宜抗生素應用時機,為臨床抗生素規范應用提供數據支持。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本院產科治療的56 例足月胎膜早破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4~38 歲,平均年齡(28.27±2.35)歲。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28 例。
1.2 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參照《胎膜早破臨床實踐指南(2020)》診斷標準:產婦出現突發性陰道流液、無法控制的漏尿或外陰部濕潤癥狀,經窺陰器檢查存在混有胎脂羊水經子宮頸口流出,經陰道液圖片、超聲等輔助技術檢查證實。
1.2.2 納入標準 ①產婦滿足胎膜早破診斷標準且子宮頸條件成熟產婦;②產婦孕周≥37 周;③家屬及產婦均悉知抗生素用藥風險后簽署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①未足月胎膜早破、胎兒宮內窘迫、胎盤早剝等;②合并妊娠糖尿病、高血壓等妊娠期疾病或原發性疾病者;③對抗生素用藥存在不耐受或嚴重不良反應者。
1.3 方法 對照組產婦羊水破水6 h 后使用抗生素,觀察組產婦羊水破水6 h 內使用抗生素。具體內容如下:①對產婦開展常規性檢查,醫護人員在此基礎上對胎位、體溫等情況做好檢查與記錄。②幫助產婦改變體位的同時對其外陰部位展開消毒滅菌處理,從而保證產婦的外陰部位時刻保持清潔干凈的狀態。③在對其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時,護理人員應該根據產婦與胎兒發生感染的風險系數、胎兒情況等方面評估確定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將1.5 g 頭孢呋辛鈉頭孢呋辛鈉(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015,規格:1.5 g)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3310,規格:100 ml)100 ml 中,靜脈滴注,每間隔12 h 對產婦用藥1 次,直到產婦順利分娩。
1.4 觀察指標
1.4.1 比較兩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 包括產婦產褥感染、絨毛膜羊膜炎、新生兒窒息以及胎兒宮內窘迫。
1.4.2 比較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 包括自然分娩、陰道助產以及剖宮產。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21.43%,低于對照組的64.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85.71%高于對照組的53.57%,剖宮產率3.57%低于對照組的2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產婦的陰道助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比較[n(%)]
作為圍生期時臨床治療常見且發生率相對較高的并發癥之一,胎膜早破極有可能導致產婦出現早產,同時還會造成圍生兒病死的幾率、產婦出現產褥感染以及宮內感染等的幾率均呈上升趨勢。導致此種并發癥發生的主要誘因是產婦出現感染、創傷等情況[4],如果產婦未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搶救治療,則會對母嬰雙方的生命安全均產生嚴重威脅。有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有60%~70%的胎膜早破并發癥出現在產婦處于足月妊娠時期[5]。同時足月胎膜早破其發病機制相對比較復雜,通過大多數的臨床調查研究可知,足月胎膜早破和劇烈運動、創傷等情況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或者此種并發癥還可能與產婦自身發育不成熟或者胎膜結構不正常有關,但是感染是導致此種并發癥出現的關鍵誘導因素[6-9]。為此在臨床對足月胎膜早破進行治療時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藥物為主[10-12]。但是如何合理應用抗生素以及應用何種抗生素才能對產婦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是臨床所需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有相關臨床研究顯示,不合理、不規范的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產婦出現多重耐藥菌,以致于導致治療難度系數增加,嚴重的甚至會導致產婦死亡[13-15]。此外,對于足月胎膜早破產婦而言,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感染抑制措施,伴隨著產婦破膜時長的增加,其羊水量也會隨著下降,容易導致胎兒發生感染與呼吸困難狀況,從而導致胎兒的痛苦被增加的同時嚴重時會導致其窒息。為此,醫護人員應該結合產婦具體情況為其設計出針對性、個性化的治療控制計劃[16-18]。其次,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幫助產婦改變其體位的同時對其外陰部位展開消毒滅菌處理,從而保證產婦的外陰部位時刻保持在清潔干凈的狀態之中[19,20]。同時,還應該對其合理科學的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產婦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組產婦的陰道助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產婦出現胎膜早破癥狀的6 h 內對其應用抗生素治療,可以增加產婦自然分娩幾率,還可以明顯幫助其改善妊娠結局。其原因在于胎膜早破后產婦及胎兒感染風險將會明顯增加,衡量感染風險及分娩風險,胎膜早破后12 h 內可能會出現宮縮發動,順產較快,但同時考量胎膜早破時間越長感染風險越高,而抗生素用藥原則為對癥治療,針對未發生感染癥狀產婦不推薦用藥,針對發生由于胎膜早破誘發的感染跡象可給予抗生素預防性用藥,最大程度確保抗生素用藥安全性。除此之外,在對足月胎膜早破產婦治療過程中關注其體溫與白細胞等臨床相關指標,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適當使用抗感染藥物治療,同時護理人員對產婦的病情進展情況進行密切關注。
綜上所述,在產婦出現胎膜早破癥狀的6 h 內對其應用抗生素治療,可以增加產婦自然分娩幾率,還可以明顯幫助其改善妊娠結局,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發生幾率,值得臨床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