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芬 饒智明 徐思恩 張映娜
骨科是各醫院中較常見的科室之一,此科室主要涉及到骨骼肌肉系統的解剖、生理、病理方面的診斷、治療與研究[1]。中藥注射劑是指藥材經提取、純化后制成的供注入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供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利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對骨科患者進行治療,可達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治療目的。但若未依中醫理論辨證用藥,未結合患者康復情況、具體病情等,一味地對骨科患者進行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則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增加患者病痛,耽誤患者診療進程。因此需由臨床藥師進行干預治療,合理運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方式,以提升藥物治療合理性[2]。則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在骨科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過程中臨床藥師對此治療方式適應證合理性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200 例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時間分為干預前組(2018 年1~6 月)和干預后組(2018 年7~12 月),各100 例。干預前組男58 例,女42 例,年齡19~77 歲,平均年齡(48.43±9.94) 歲。干預后組男60 例,女40 例,年齡20~75 歲,平均年齡(48.38±8.9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本研究中所有骨科患者,均符合《臨床技術操作規范,骨科學分冊》中診斷標準[2];②研究選擇的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字同意,并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①患者有嚴重精神疾病、語言障礙、意識障礙,臨床配合度較低;②妊娠期、哺乳期者。
1.2 方法 干預前組的患者均未接受臨床藥師對其用藥情況的干預。干預后組的患者則均接受了臨床藥師對其用藥情況的干預。干預如下。
1.2.1 制定管理條例 由臨床藥師共同組成合理用藥干預小組,查詢同活血化瘀類中藥相關的文獻、指導原則、指南、藥品說明書等資料并整理成冊,根據各類藥物的應用情況,制定相應的用藥條例,包括用藥適應證、用藥時間、各藥物使用劑量及相關注意事項等,以便于中藥注射劑的合理用藥管理。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用藥過程中,需嚴格按照相關條例制度,為患者進行相關的注射治療,若存在用藥問題,則需及時查閱相關文獻,并與中藥臨床藥師進行商討,以分析探討患者的用藥方案。
1.2.2 統計分析用藥問題 合理用藥干預小組中的臨床藥師分析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臨床調研等方式,分析記錄造成此類問題的主要因素,并根據問題原因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
1.2.3 臨床藥師干預措施的實施 臨床藥師需根據制定的干預計劃、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用藥手冊等,對骨科患者的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用藥情況進行干預治療。①在用藥前,臨床藥師需綜合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過敏史、現病史、既往病史、檢查檢驗結果、診療情況等,結合中醫診斷及辨證,合理評估判斷此患者是否可以接受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若可接受注射治療,則其可采用的藥有哪些,即用藥前,需先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西醫辨病”以及結合患者的身體素質、診療康復情況等,以便于為其制定更有效且更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若患者接受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則臨床藥師還需合理調控患者的藥物滴注速度,盡量避免注射劑與其他藥品有配伍治療等情況的發生。在用藥時,臨床藥師還需嚴格審核處方,密切關注患者用藥后是否存在不良反應,若有不良反應,則藥師需及時調整用藥方案,并及時上報相關診療情況。②加強對臨床藥師的專業培訓,即通過定期講課等方式,向臨床藥師講解與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相關的醫學知識,定期培訓、考核藥師對各類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正確運用方式的認知,包括適應證、用藥時間、用藥劑量、配伍禁忌等,以提升患者用藥安全性,提升用藥合理性,提升臨床藥師的專業技能。③由臨床藥師共同組成的合理用藥干預小組,還需定期檢查、商討分析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并整合相關干預措施實施后仍存在的用藥問題,經商討分析后,再提出相應的改善方案。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包括統計有使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的患者人數,及用藥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患者人數。②統計不合理用藥使用情況,即統計在接受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的骨科患者中,存在重復給藥、超適應證用藥、用藥劑量過多或不足、用藥療程不當等不合理用藥方式的患者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對比 干預后組有使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用藥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占比分別為6.00%與1.00%,均低于干預前組的87.00%與7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使用情況對比(n,%)
2.2 兩組不合理用藥分布情況 干預前組重復給藥、超適應證用藥、用藥劑量過多或不足、用藥療程不當的占比分別為2.82%、83.10%、4.23%、9.85%,干預后組分別為0、0、0、100.00%。見表2。

表2 兩組不合理用藥分布情況[n(%)]
骨科主要是對骨骼傷病進行診斷、診療,以幫助患者恢復具有正常形態及功能的骨骼肌肉系統。但就實際診療情況而言,由于骨骼傷病多會對患者的運動能力造成一定影響,則此科室患者臥床靜養時間多相對較長,易出現血栓等并發癥狀,因此在其臨床診療過程中,多會加入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治療,以幫助患者改善氣血循環狀態,降低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幾率[3]。
本院為三級甲等中醫醫院,骨科是市級的重點專科,但骨科中有不少醫生為西醫臨床專業的,他們沒有經過系統地學習中醫理論知識,對中醫中藥知識了解不多。雖然近年來本院通過“西學中”的中醫學習班培訓了部分西醫醫師,但與傳統的中醫師相比,在中醫中藥的運用上他們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骨科活血化瘀類中藥的不合理應用尤為突出[4]。中醫講究的是辨證用藥,依據中醫理論,辨認、分析疾病的證候,針對證候確定具體治法,依據治法,選定適宜的中成藥。不同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因其藥物的配伍、組成不同其適應病癥均會有所不同,其藥性、藥品禁忌、不良反應等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診療中,醫師需先依據中醫辯證,再綜合骨科患者實際的診療情況、康復情況等進行辨病,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判斷,再制定相應的藥物治療方案[5-7]。根據本研究調查可知,干預后組有使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劑、用藥中存在不合理用藥的占比分別為6.00%與1.00%,均低于干預前組的87.00%與7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組重復給藥、超適應證用藥、用藥劑量過多或不足、用藥療程不當的占比分別為2.82%、83.10%、4.23%、9.85%,干預后組分別為0、0、0、100.00%。經過分析本院骨科常用的中藥注射劑主要有丹紅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大株紅景天注射液等,主要不合理用藥問題是適應證不合理。
綜上所述,由臨床藥師對骨科患者的活血化瘀類中藥注射治療進行干預控制,能降低接受此注射治療的患者人數,能降低不合理用藥人數,能有效提升患者病癥同藥品適應證的相匹配度,提升用藥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