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王丹 祝萍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齡產婦以及各類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也不斷提升,這些問題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的關注[1]。妊娠期糖尿病作為一類發病率較高的妊娠期并發癥,主要是指在妊娠前無糖尿病以及糖耐量異常表現,但在妊娠期首次發現并出現了糖尿病相關癥狀,不僅導致了產婦在孕期內體重的快速增加,各類不良母嬰結局發生風險也升高[2]。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妊娠期糖尿病進行干預治療至關重要。當前臨床工作中所實施的常規一般飲食指導及正常產檢效果較為一般,所給予的飲食指導仍然屬于初級階段,過度強調的是營養補充,忽略了對患者營養的有效監測以及客觀評價。現本院開始就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及母嬰結局的影響展開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收治的120 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年齡25~38 歲,平均年齡(32.12±2.14)歲;孕周26~32 周,平均孕周(30.25±1.24)周;體質量指數(BMI)20.4~24.5 kg/m2,平均BMI(22.58±1.23)kg/m2。觀察組年齡24~36 歲,平均年齡(32.21±2.20)歲;孕周27~33 周,平均孕周(30.40±1.33)周;BMI 20.9~24.8 kg/m2,平均BMI(22.90±1.15)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行臨床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指標檢查后確診,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推薦指南 (草案)》[3]中相關標準;精神狀態以及認知功能正常;均簽署了關于本次實驗的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孕前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合并先兆流產、宮內發育遲緩、前置胎盤的妊娠期婦女;合并重要器官及功能障礙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臨床資料不全或者無法完成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一般飲食指導及正常產檢。給予低糖飲食、避免患者禁食油膩的食物、同時避免進食味道過甜或者過咸的食物,減少對肉類食物的使用量,在烹飪食物時以植物油為主[4]。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方法如下:①干預前期根據患者的體重及身高,計算出孕前BMI、孕周等,綜合計算患者全天總能量以及三大營養素所占比例,由此制定個體化的營養指導干預方案。②三大營養素占全天總能量的比例分別為: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5%~30%、碳水化合物占50%~60%,按照1/7、2/7、1/7、2/7、1/7比例5 餐或1/10、1/10、3/10、1/10、3/10、1/10 比例6餐分。每周囑患者配合營養狀態以及血糖情況的檢查,追蹤時間持續至分娩,期間每隔2~4 周對患者進行面對面的膳食調查。要求患者做好日常的飲食日記,確保自身能夠按照配餐進食,同時為患者及其及家屬發放食物成分配比調查表,以供參考及學習。③行為干預。結合上述患者的檔案以及營養情況給予干預措施,規定好每日運動量以及幅度,為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指派專人回訪及指導,同時對患者的日常行為進行監測并給予及時的溝通。為患者發放瑜伽、太極拳或者體操等視頻及光盤供患者學習。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不同孕期體脂百分比及分娩方式、母嬰結局。①血糖指標:分別在干預前、干預后(入院分娩前)測量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②體脂百分比是指將脂肪含量用其占總體重的百分比形式表示。③分娩方式包括順產、臀助產、吸引產、產鉗、剖宮產。④母嬰結局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羊水過多、孕期感染、巨大兒、新生兒窒息、圍生兒死亡、產后出血,各母嬰結局類型的診斷標準參考第9 版《婦產科學》[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較本組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4.13±1.25)mmol/L、餐后2 h 血糖(5.76±0.73)mmol/L低于對照組的(5.69±1.13)、(8.46±0.84)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對比(,mmol/L)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血糖指標對比(,mmol/L)
注:與本組干預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對比,bP<0.05
2.2 兩組不同孕期體脂百分比對比 兩組患者孕早期體脂百分比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孕晚期體脂百分比均高于本組孕早期,但觀察組患者孕晚期體脂百分比(30.15±1.57)%低于對照組的(34.36±1.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孕期體脂百分比對比(,%)

表2 兩組不同孕期體脂百分比對比(,%)
注:與本組孕早期對比,aP<0.05;與對照組孕晚期對比,bP<0.05
2.3 兩組分娩方式對比 觀察組患者順產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剖宮產率5.00%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臀助產率、吸助產率、產鉗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 觀察組羊水過多、巨大兒、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分別為1.67%、3.33%、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13.33%、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妊娠期高血壓、孕期感染、產后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生圍生兒死亡。見表4。

表4 兩組母嬰結局對比[n(%)]
據調查資料顯示,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在我國已經達到了20%左右,且其中20%~50%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隨著疾病的進展發展成為2 型糖尿病,對母嬰健康以及生育結局均造成了較大的影響[6]。大量資料證實發現,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給予科學合理的營養干預至關重要,但既往報道中實施的飲食指導并未足夠強調營養干預的科學性及重要性[7,8]。現本院開始在常規飲食指導的基礎上對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及應用。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在應用期間通過對患者當前的各類基礎指標進行評價,綜合計算患者全天總能量以及三大營養素所占比例,由此制定個體化的營養指導干預方案[9,10]。結合計算出的比例,將營養素按照比例做出相應分配,在保證母體及胎兒生長發育需求的同時,也可維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圍內[11,12]。
在本次結果中,本院就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及母嬰結局的影響進行探討,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均較本組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空腹血糖(4.13±1.25)mmol/L、餐后2 h 血糖(5.76±0.73)mmol/L低于對照組的(5.69±1.13)、(8.46±0.84)m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孕晚期體脂百分比均高于本組孕早期,但觀察組患者孕晚期體脂百分比(30.15±1.57)%低于對照組的(34.36±1.8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妊娠期糖尿病能夠更好的對血糖指標進行客觀評價,對患者體重的增加以及體脂的增長也進行了有效控制[13,14]。另外,觀察組患者順產率85.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剖宮產率5.00%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羊水過多、巨大兒、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分別為1.67%、3.33%、3.33%,低于對照組的13.33%、13.33%、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的應用可進一步加強對患者血糖以及血脂指標的嚴格管理,避免體脂大幅度的升高,減少孕婦盆壁脂肪以及外陰部位脂肪的堆積,以此減少對正常生產過程帶來的不良影響,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減少剖宮產率的同時增加了順產率,同時也減少了不良母嬰結局的發生風險[15,16]。
綜上所述,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應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血糖指標,控制體脂,順產率較高,母嬰結局更好。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需要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以更好的對個體化營養指導干預方案的優勢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