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唯寧, 郭維靜
(1.北京清美道合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2.西安城市發展資源信息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8)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到,“夜經濟”成為國家層面促進消費的20條意見之一。隨之夜景照明建設成為各大城市重點,層出不窮的光影項目帶來諸多社會問題。因此,中央指導小組做出規定將夜景照明項目納入規劃審批[1]。
東北嚴寒地區城市夜間環境受季節性氣候條件影響較大,與其他氣候區存在較大差異。國內外多位學者認為,在城市規劃方面考慮城市氣候等相關因素具有重要戰略意義[2]。城市氣候特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當地居民的生活行為習慣,尤其是東北嚴寒地區,居民夜間生活習慣與中國大多數地區不盡相同。
文獻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城市夜景照明規劃主要根據地方本體資源、空間格局特色等編制[3]。但從人本需求角度出發,對東北嚴寒地區夜間研究和夜景照明專項規劃探索應用得較少。本文詳細分析了東北嚴寒地區季節性氣候特點,以及氣候對人們心理需求和行為模式造成的消極影響;從人本需求角度將夜景照明的“視覺感受”作為次要條件,將“心理感受”作為必要條件,打破季節性氣候約束,使其產生積極影響。本次研究以長春新區夜景照明專項規劃為案例,為我國東北嚴寒地區城市夜景照明規劃設計提供啟發。
中國幅員遼闊,由于地理緯度、地勢等條件的不同,各地區氣候相差懸殊。因此,《民用建筑設計統一標準》(GB 50352—2019)將我國劃分為7個主要氣候區,東北屬于I類建筑氣候區,暨嚴寒地區。該區域冬季漫長嚴寒,1月平均氣溫為-30 ℃~-10 ℃,夏季短促涼爽,7月平均氣溫低于25 ℃,氣溫年較差為30 ℃~50 ℃;西部偏于干燥,東部偏于濕潤;冰凍期長、凍土深、積雪厚;冬季半年多大風,12月至翌年2月平均風速為1~5 m/s,3月至5月平均風速最大為3~6 m/s。
東北嚴寒地區冬季漫長達5個月之久。冬季日照不足,入夜后氣溫急速下降,平均氣溫達到-20 ℃以下,地面長時間結冰,嚴重影響居民夜間出行意愿和便利;受西伯利亞強風、冷風侵襲,冬季半年人們多是低頭疾步行走,停留觀景時間短促;冬季可培育的植物較少,城市景觀對市民夜間外出活動的吸引力大幅減弱。受此類因素疊加,居民夜間生活舒適度呈現出消極負面影響[4,5]。
為了更好地研究東北嚴寒地區居民夜間行為習慣和氣候影響,本次研究對長春新區內居民夜間出行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夜間出行活動受季節性氣候影響非常大,如圖1所示;55%的受訪者認為此種情況不能滿足夜間出行活動需求,對生活品質造成了一定影響,如圖2所示。
圖1 夜間活動是否受季節性氣候的影響Fig.1 Whether nighttime activities are affected by seasons climate
圖2 是否能滿足夜間出行需求Fig.2 Whether it can meet the needs of night activity
這一問題在夜間出行頻率、時間和活動范圍上尤為明顯。夜間活動頻率與時長的結果顯示,冬春季(11月至翌年4月)夜間活動時長在2~3 h的僅占44%,55%的受訪者在冬春季夜間平均活動時長會縮短至1 h以內,且活動地點會選擇在商場、桑拿房、體育中心等室內場所,或是居住區附近,方便回家,如圖3所示。夏秋季(5月—10月)夜間平均活動時長在2~3 h的受訪者占66%,平均活動時間≥4 h占15%,如圖4所示。活動區域不受限制,公園、廣場、商業、娛樂等場所均有較高的占比。
圖3 冬春季節夜間活動頻率與時間Fig.3 Frequency and time of night activities in winter and spring
圖4 夏秋季節夜間活動頻率與時間Fig.4 Frequency and time of night activities in spring and summer
1944年,美國著名城市規劃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在他所寫的《人類的處境》中提出,社會的重建必須從“人的再生”開始[6]。他認為正確的規劃要弄清現狀,牢牢抓住所有能適應“人類需要”的地理、經濟要素[6]。這些年,隨著城市夜景照明規劃的普及與行業標準《城市照明建設規劃標準》(CJJ/T 307—2019)的頒布實施,夜景照明規劃思想也逐漸從“注重美學價值”轉變為“激發引導城市活力”層面,起決定性因素的正是“人民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類需求劃分為五級“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這是“以人為本”規劃設計理念的研究基礎。人們在滿足基本生存條件后,會對城市空間環境提出更高層級需求,如圖5所示,如環境美學、信息感知、社會溫情等,這也是近些年“過度亮化”、“光污染”被廣泛關注的原因。因此,通過強化人在不同地域空間內的活動感知,如北京城市副中心照明規劃提出“讓人重回公共空間”,強調公眾需求精準響應等[7],達到人與環境間相互認同,為城市空間環境產生持久的吸引力,才是東北嚴寒地區夜景照明規劃解決之道。
圖5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人本規劃系統構成(圖片部分來源:http://m.ipadhd.cn/employee-motivation.html)Fig.5 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and humanistic planning system composition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思想,希望將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訴求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中。因此,本次規劃在問卷中增加夜間活動需求環節。結果顯示,近半數以上的市民在夜間選擇室外場所如公園、廣場、體育中心等進行活動,但對該類場所夜間整體滿意度較低,如圖6所示,這對尚在建設發展階段的長春新區造成消極影響。
開放式問題中發現,市民對夜間戶外活動的豐富性上期望值較高,希望在長春新區的北湖公園、龍翔廣場、硅谷大街、光谷大街等標志性特色區域增加特色夜間活動。年齡層次結果顯示,全年齡段受訪者均希望在公園、廣場上增加燈光裝飾;其次是富有長春特色的夜間主題活動、燈光互動體驗和文化創意活動;而建筑立面主題照明展示占比較低,如圖7所示,也是由于近些年建筑媒體立面產生的光污染已對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的負面影響[8]。因此,本次規劃將夜間戶外活動做為關注重點。
圖7 您所期待的夜間活動Fig.7 What’s your expect night activity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規劃對國外嚴寒地區城市夜景照明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世界上同緯度地區的嚴寒城市所面臨的氣候問題各不相同,北歐地區冬季夜間極長、降雨降雪較大[9];加拿大冬季多風、氣溫低,伴隨有長短不等的連續積雪期。對比發現加拿大魁北克、芬蘭赫爾辛基、加拿大蒙特利爾、瑞典斯德哥爾摩等城市的夜景照明手法較為簡單,多采用建筑基礎照明和夜間活動場所燈光表演兩種方式。
建筑基礎照明以展現特色區域、歷史建筑的風采為主,多采用投光與內透光結合的手法,光色上以暖色光展示歷史建筑,如芬蘭赫爾辛基、加拿大魁北克老城區,如圖8所示;中性白光表達現代建筑,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如圖9所示。
圖9 加拿大蒙特利爾照明情況Fig.9 Illumination of Montreal night scenery
為了提升冬季夜間活力,國外多在冬季舉辦燈光節、燈光表演活動[10]。首先,在建筑中下部、開放公園和廣場增加暖色光基礎照明,提高人行區域亮度,暖色光溫暖人心;其次,增加照明小品、互動設施、冰雪演繹等,考慮到豐富性問題該部分照明設施沒有過多限制,如圖10所示。滿足人們冬季夜間出行需求,豐富觀感體驗。
圖10 其他嚴寒地區城市冬季舉辦燈光節Fig.10 Light festivals are held in cities in other cold regions in winter
規劃將上述問題分析、需求調查、策略研究三部分結合,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各季節夜間出行活動為基準,依據地域性特色空間的評價量級,及人類需求層次與空間環境間的遞進關系,構建長春新區夜景照明規劃系統,如圖11所示。通過分季節、分場所、分時段、分模式的打造,實現全年常態化夜景,滿足人民全年夜間出行活動的基本需求;合理化夜間活動場所開閉燈時間,冬季增設避風御寒設施,提升長春新區溫度,增加市民與城市間的粘性;利用東北雪景、長春一汽的資源環境優勢,在公園、商業前廣場等人們喜愛的場所,舉辦冬季夜景主題活動,抵消因氣候條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擴大長春新區吸引力。
圖11 長春夜景照明專項規劃系統構成(圖片部分來源:https://image.baidu.com/)Fig.11 Urban lighting planning of Changchun new district system composition
夜間活動常態化設計意在解決季節性氣候條件對于市民夜間出行的消極影響,對上述問卷中深受人民喜愛的特色場景進行分季節、分模式的精細化打造,運用照明控制系統實現季節更迭。充分利用人們不同季節的觀景習慣,色彩心理學上冷暖色系造成的不同心理感受,同一場景形成不同視覺效果與觀景體驗,使得夏秋季節、冬春季節所展現的畫面重點、主題風格、亮度范圍、色溫冷暖等照明方式各不相同。
夏秋季節夜間氣候適宜,市民夜間出行活動時間在4 h左右,這為散步觀景提供了良好條件。因此,規劃將建筑主體立面和開放空間行道樹作為畫面表現重點。高大的新建建筑群為遠眺觀景提供了良好的畫面焦點,高亮度投光照亮建筑頂部構件展現城市優美的天際線,利用內透光和立面特色構件照明,節約能源、提升品質。利用冷色系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建筑光色主要以4 200~5 000 K的高色溫白光為主,干凈清爽、避免夏天的悶熱。濱水空間的行道樹作為近人尺度觀賞主體,可采用低亮度、中性白光(3 300~4 200 K)泛光照亮,在炎炎夏日增添一份生機盎然,如圖12所示。
圖12 夏秋季節夜景效果圖Fig.12 Night scene in summer and autumn renderings
冬春季節氣溫低、寒風凜冽,市民夜間出行時間短促,外出行走多靠近建筑底部取暖、避風、驅寒。因此,該場景冬春季節表現重點為建筑中下部的建筑裙房和鄰近建筑的行道樹。通過照明控制系統,降低建筑群主體立面燈具設施的亮度輸出,調低色溫至3 300 K暖黃光;提高建筑裙房和人行空間照明設施平均亮(照)度維持值,達到溫暖人們心靈的作用;改變夏秋季節行道樹光源顏色,可設置為彩光模式或增加少量裝飾燈,提高人們夜間游賞體驗和出行樂趣,營造溫馨愉悅的冬季夜間活動場所,如圖13所示。
圖13 冬春季節夜景效果圖Fig.13 Night scene in winter and spring renderings
習近平總書記說“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嚴寒地區“人文關懷”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對于人類更高層次的需求體現。因此,在冬季各級開放空間設置不同尺度的共享空間,提供可移動的休憩裝置或智慧照明設施,為市民夜間出行提供臨時休憩、避風御寒、充電共享的場所。冬季流浪小動物也是規劃關注點,設有燈光的城市家具可為小動物提供避風休憩場所。此類照明設施不僅僅是視覺享受,更是提升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之一。
東北嚴寒地區市民在不同季節夜間出行時長的問題,可通過調整開關燈時間解決。規劃按照長春全年日落時間、夜間氣溫以及市民夜間出行時長意愿,重新劃定季節分區和開關燈時間,見表1。夏秋季節(每年的4月16日—9月30日期間),景觀照明隨路燈開啟,直至21:30后氣溫漸涼,外出人員減少,進入節能模式;冬春季節(每年的10月1日—次年4月15日期間),平均天黑時間為17點前后,景觀照明隨即開啟,20:30后氣溫過低不適宜戶外活動,開啟節能模式,除燈光秀和大型演出外,照明設施均在22:00前全部關閉。
表1 長春新區景觀照明控制模式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lighting control modes in Changchun new district
了解城市的訴求和文化,才能“把光用好”[11],體現城市獨特魅力。城市夜景照明建設使城市特色文化在夜間得以重新表達,能夠調動游客賞玩體驗的情緒,也能增強本地居民的情感認同與歸屬感[12]。提升人們與環境間的認同感,則需要環境為人們帶來深度體驗,而夜間主題活動恰恰滿足了此類需求。
冬季東北風光對市民、游客均有著獨特吸引力,在良好的夜間環境基礎上,增添特色主題夜游是提高冬季夜間出行頻率、延長出行時長、提升文化經營的重要手段。因此,規劃將長春新區各個片區環境特征與東北印象結合,利用人們對于色彩記憶的敏感度,打造四種“色彩”主題游線。銀色浪漫游對應為時尚冰雪展演,培育網紅打卡點;金色休閑游對應為糧食豐收休閑場景,夜間漫步在搖曳的玉米地中,觀光東北生態農業;綠色青春游對應為青春創新主題,將大學與一汽聯動,燈光互動表演新生代數字孿生技術;紅色熱情游對應雪鄉風情,將會展與滑雪場進行路徑串聯,定期舉行紅色主題表演,如圖14所示。
圖14 長春新區游覽線路Fig.14 Tour route planning in Changchun new district
照明規劃堅持以人為本、以功能照明為基礎兼顧景觀照明,避免過度照明,節約成本,降低能耗,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13]。東北嚴寒地區夜景照明規劃意在有效解決季節性氣候條件帶來的消極影響,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于人本需求角度出發的規劃思路恰恰符合東北嚴寒地區實際情況,通過對人們夜間行為習慣的深入調查,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制定符合人與環境關系協調的規劃策略。在典型場景建立常態化夜景,分季節、分重點的照明設計,滿足人民日常夜間出行活動基本需求。“人文關懷”是體現一個城市的溫度,冬季防護與合理夜景照明啟閉時間,既保證了人民出行安全,又節約能源,保障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與環境產生共鳴,為城市提升活力和持續吸引力是夜景照明的魅力所在,這也是東北特色化夜間主題活動的主旨。筆者希望通過此項目的研究,對東北嚴寒地區其他城市的夜景照明專題規劃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