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蘭,龔放華,谷家儀,黃麗芳,明珍華
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于機體神經控制機制出現紊亂而導致的下尿路功能障礙[1],可引起尿路感染、上尿路損害等并發癥,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及醫療費用,甚至可引發腎衰竭及生命危險。改善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的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研究表明,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病人膀胱功能恢復,改善其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促進病人康復。因此,本研究采用陳超美教授團隊開發的CiteSpace 5.8.R3軟件[3]對目前國內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了解研究的熱點和發展趨勢,并針對我國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現存不足提出建議,為今后開展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提供借鑒。
1.1 文獻來源及檢索方式 使用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時限為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檢索國內發表的有關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的文獻,以“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間歇導尿”“膀胱功能”等為主題詞或關鍵詞進行檢索。文獻納入標準:①國內公開發表的中文文獻;②研究內容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排除標準: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來源于會議和報紙的文獻、信件、新聞報道等。共檢索到641篇文獻,通過對文章題目、摘要或正文進行篩選后排除明顯不符合主題的文獻,最后納入635篇文獻。
1.2 分析工具 采用CiteSpace 5.8.R3軟件對CNKI中的文獻進行篩選,然后以Refworks格式導出,經數據轉換后進入分析階段。對發文作者、機構和關鍵詞進行共現和聚類分析,繪制可視化圖譜,直觀地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并推斷該領域未來的研究趨勢。
2.1 發文量情況 2006年—2008年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發文量較少,年均發文量不足10篇;自2009年起,國內發文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其中以2015年—2016年增長幅度較大;2019年發文量最多,達70篇。2000年—2021年CNKI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發文量見圖1。

圖1 2000年—2021年CNKI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發文量
2.2 發文機構分布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所屬機構的知識圖譜見圖2。圖中每個節點代表一個機構,字體大小代表機構發文量,有名字標注的是發文2篇以上的機構,節點間連線代表機構間合作關系,連線粗細表示合作關系的強弱。發表有關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文獻的機構中,發文量排名前3位且引用頻次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廣東省工傷康復醫院、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機構間合作情況的可視化分析結果共得到363個節點、116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1 8,表明國內各大機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地域之間的合作非常欠缺,雖然目前部分醫院與學校之間有一定的合作,但合作力度不大,未形成凝聚力較強的科研團體。

圖2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所屬機構的知識圖譜
2.3 作者共現分析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的作者共現分布見圖3。圖中每個節點代表1位作者,有名字標注的是發文3篇以上的作者,節點字體越大說明該作者發文量越多,作者間合作關系的知識圖譜共得到477個節點、344條連線,網絡密度為0.003。發文量排名第1位的是劉靜(6篇),其次為馬燕蘭、蔡文智、王曉丹、何曉慶等均發表5篇。

圖3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的作者共現分布
2.4 關鍵詞分析
2.4.1 高頻關鍵詞 關鍵詞最能反映文章核心內容,是文章的代表性詞匯,出現的頻次越高,說明研究熱度越高。高頻關鍵詞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本研究將含義相近的關鍵詞進行合并,通過CiteSpace軟件繪制出高頻詞頻表(見表1)及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4),其中節點數量為323,連線數量為388,密度為0.007 5。綜合高頻詞表及共線圖譜可知,目前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脊髓損傷、腦卒中及糖尿病三大疾病;針對膀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膀胱功能訓練、預防尿路感染、病人生活質量;在排尿方式方面主要是對間歇導尿、留置導尿進行研究。

表1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高頻關鍵詞及中心性

圖4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
2.4.2 關鍵詞聚類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5。對關鍵詞進行聚類標記共得到有意義的聚類15個。分析各聚類后的關鍵詞群發現,脊髓損傷、康復護理、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生活質量、護理體會、尿失禁、膀胱功能等是國內文獻的主要研究熱點。

圖5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2.4.3 突現關鍵詞 突現關鍵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該領域研究的發展趨勢和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中的關鍵詞突現功能制作圖6,反映了2000年—2021年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領域關鍵詞的變化情況。結果表明,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從最開始的護理體會、術后護理、尿失禁、殘余尿量測定逐漸深入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病人進行自我護理和關注病人生活質量等方面,其中“膀胱功能”“延續護理”“膀胱容量”是近3年來的研究熱點,且有繼續成為熱點的趨勢。

圖6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中文文獻前沿熱點突現關鍵詞圖譜
國內外研究報道,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的患病率為15%~96%[4],通常伴有神經系統病變。神經源性膀胱具有疾病周期長、難以治愈、易合并多種并發癥的特點,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也給病人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5]。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是動態進展的,早期干預、正確處理、終身護理和定期隨訪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隨著發病率和病人總例數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神經源性膀胱的護理,以求采取更科學、有效的膀胱管理方法改善病人預后。
3.1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熱點分析
3.1.1 不同病種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在管理上存在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文獻高頻關鍵詞有脊髓損傷、糖尿病、腦卒中等。據報道,80.0%~97.3%的脊髓損傷病人伴有神經源性膀胱,40.0%~80.0%的糖尿病病人會發生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37.0%~58.0%的腦卒中病人會并發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6-8],但是由于糖尿病和腦卒中引發的神經源性膀胱發病隱匿,醫護人員對神經源性膀胱相關知識知曉不足[9],臨床上常常容易被忽視。隨著對神經源性膀胱的認識和研究逐漸加深,國內外學者對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和腦卒中后神經源性膀胱的相關治療及護理也已經進行了相關研究[10-11],并在不斷探索最佳膀胱管理方案,規范醫療護理行為,這對改善病人疾病預后有積極作用。
3.1.2 神經源性膀胱相關并發癥預防仍需加強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文獻高頻關鍵詞有尿路感染、尿失禁、排尿障礙等。在目前醫療水平下,神經源性膀胱尚不能完全治愈,治療目標包括保護上尿路功能、恢復下尿路功能、改善尿失禁。研究證實,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的首要致死原因是腎衰竭[12],因此保護上尿路功能至關重要。國內護理專家針對神經源性膀胱病人上尿路功能保護也開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清潔間歇導尿、膀胱功能訓練、盆底肌訓練等保守治療,但這些措施的具體干預過程、頻率及時機存在較大差異。目前臨床上缺乏相應的風險預測工具,神經源性膀胱相關并發癥預防方案既缺乏權威指南也缺乏高質量的實證研究證據[13]。胡英杰等[14]基于循證提出了神經源性膀胱上尿路損害風險管理方案,但是其臨床有效性仍待進一步驗證。
3.1.3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措施不具備針對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文獻高頻關鍵詞有間歇導尿、排尿日記、殘余尿量、尿動力學、膀胱功能、膀胱容量、功能訓練、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神經源性膀胱病程長,難以管理,因此需要從膀胱功能、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病人心理健康等幾個方面進行綜合護理管理,改善病人疾病預后。目前國內康復護理措施主要體現在對病人膀胱壓力和容量進行評定、規范病人間歇導尿的時機和頻次、采取多種方式加強病人膀胱功能恢復、重視病人心理護理,但在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干預上臨床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獻不足,尤其在對病人實施更具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措施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1.4 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生活質量亟待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文獻高頻關鍵詞有自我護理、延續護理、生活質量、心理狀態等。神經源性膀胱具有病程長、臨床癥狀復雜、治愈率不佳等特點,病人承受著生理和心理雙重壓力,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和社交活動,導致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從而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國內對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生活質量的研究相對滯后,尤其是特異性測評工具研究報道較少。近年來相關研究更加注重神經源性膀胱病人及照護者真實心理體驗,從病人癥狀群[15]及病人膀胱管理體驗[16]方面進行研究,對病人的需求有更全面的了解,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有選擇性地使用并積極開發適合國情的神經源性膀胱病人生活質量測量工具,并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全面評價病人生活質量,從而對病人采取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
3.2 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趨勢分析 神經源性膀胱病人需得到多方面的綜合管理,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將不斷加深其他疾病導致的神經源性膀胱問題,并加以科學、有效的綜合管理。從研究結果來看,采取更有效的護理措施促進病人膀胱功能恢復、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開展有效的延續護理、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仍然是關注的熱點和研究的趨勢所在。
3.2.1 神經源性膀胱管理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 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近幾年的研究更加關注病人膀胱功能的訓練、膀胱容量的評估等細節問題。一方面是由于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來膀胱尿壓測評系統、影像尿流動力學、膀胱掃描儀等逐步開始應用于臨床,對病人的膀胱容量和膀胱功能可以進行更為精準的評估,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夠對病人采取更具有針對性的排尿控制和更有效的膀胱功能訓練。另一方面是由于循證醫學理念的深入,研究者更加關注膀胱管理的每一個細節,逐漸開始尋找最佳證據指導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實踐[17],這對改善病人疾病預后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2.2 神經源性膀胱管理更加傾向于回歸社會和家庭 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康復過程漫長,病人在不同階段的需求不同,出院后由部分自理模式轉變為完全自理模式,對這類病人進行出院后延續護理、幫助病人過渡尤為重要[18]。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護理”服務逐漸興起、微信平臺廣泛使用,使得醫院—社區/門診—家庭的延續護理服務模式已逐步成為可能,但限于目前護士無法實現多點執業、護士工作繁忙難以顧及居家病人、社區專科護士人員短缺、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在現有醫療環境下探索更為有效的延續護理模式仍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CiteSpace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2000年—2021年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對國內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研究的發文量、主要研究作者和機構、研究熱點和趨勢進行分析,為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提供新的科研視角。目前國內在該領域研究機構及作者間未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今后需在提高研究深度和廣度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機構間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神經源性膀胱康復護理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