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河南鄭州,一位59歲的女患者因為長期反復發燒、咳嗽、咳痰,住進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經過檢查,醫生發現她患有多種疾病:雙肺多發高密度結節,懷疑為肺結核、感染或腫瘤;全身多處淋巴結腫大;肝占位。但這些是疾病的表現,到底是什么引起患者發燒、咳嗽以及淋巴腫大呢?醫生們開始“探案”。
通常肺部有陰影、反復的發燒首先考慮感染和腫瘤,但奇怪的是,傳統的細菌培養沒有找到致病菌,抗菌素治療后沒有見效,而多次肺部穿刺活檢也找不到腫瘤細胞。住院一個星期后,患者的病因卻還是謎團。
治療團隊決定向基因檢測技術尋求幫助,mNGS檢測結果顯示:患者感染人皰疹病毒4型(EB病毒),同時檢出染色體拷貝數異常,提示腫瘤信號。
明確了感染病原體后,醫生給予的針對性藥物很快有了作用,肺部的炎癥好轉了。患者辦理出院當天,最終的病理結果印證了基因檢測作出的另一個判斷:患者患“頸深部腫物”淋巴瘤。
這種臨床上少見的腫瘤,給醫生診斷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基因檢測在這一次的“探案”中顯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給呼吸內科的醫生們打開了新的診斷思路。
類似這樣的“探案”故事,近幾年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的醫院里,臨床醫生們通過一個個診斷認識了基因檢測技術,對這一新技術的信任與日俱增。
基因檢測,無疑是近幾年國內科創領域最熱賽道。
投資者的目光更能說明基因檢測產業的火熱。國內許多基因檢測公司創立可能僅僅三五年,但已經是多家投資公司繞不開的候選對象;反過來說,如果一家知名投資公司案頭上沒有幾家基因檢測企業,那只能說太落伍了。
海南博鰲樂城永不落幕國際創新藥械展的展廳里,國內頭部基因檢測企業與各家跨國藥企巨頭并肩而立;互聯網售藥平臺上,可以在家中使用的基因檢測產品在各種促銷活動中賣力吆喝;學術會議中,基因檢測公司發布的最新信息會牢牢吸引住業界專家的注意力……
市場無比火熱、新創企業如雨后春筍、新產品不斷涌現、技術迭代加速——如果說普通人對以上這些并不十分關心,那么孕前診斷更加精準、腫瘤輔助診斷提高治療效果、感染性疾病病原體快速鎖定……這些基因檢測技術帶來的疾病診療上的變化,就和每個人都有了關系。
中國的基因檢測技術創新,可以說是新技術領域內與領先國家差距最小的細分領域。也就是說,中國人在基因檢測技術上的獲益與發達國家差距已經很小,在某些基因檢測項目上,中國的普及率比美國還要高出很多。
這樣的開局值得珍惜。
近日,《新民周刊》采訪了多位基因檢測領域從業者和臨床醫學專家,他們對基因檢測行業的前景無不表示看好。
技術進步和精準診療兩端的驅動,將催生更多的基因檢測服務新項目誕生,它們會越來越精準、越來越便宜、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快速。基因檢測可以說從根本上為實現疾病精準診療提供了可能性,當精準診療得到實現,患者痛苦將大大減少,疾病負擔也將大大下降。
基因檢測已經對醫療產生巨大影響,接下來它還會掀起更多的診療革命。
這是一個年輕的產業。
70年代末出生的王珺,在中國的基因檢測行業里卻是資深的“老人”了。
2006年,從海外留學歸來,有著浙江大學臨床醫學本科、英國鄧迪大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博士學習經歷的王珺,進入浙江大學的一個研究機構。這是高學歷人才回國很好的事業平臺,可以接觸到世界最前沿的新技術,王珺在這里,第一次與基因檢測親密接觸。
“當年,只有院士級別的團隊才有機會使用高通量測序儀。” 高通量測序儀是基因檢測的最基本的硬件,高通量測序解決了一代測序一次只能測定一條序列的限制,一次運行即可同時得到幾十萬到幾百萬條核酸分子的序列,因此也被稱為新一代測序。
這種設備如今在國內已經非常普遍,但當時卻貴為“院士專用”。王珺工作的實驗室,購買了中國內地購入的第二臺高通量測序儀,也是全球售出的第二十三臺。
中國內地第一臺高通量測序儀的買家是后來聲名鵲起、引領中國基因測序行業發展的華大基因,這兩臺價格昂貴、代表當時基因測序最新技術的儀器,前后腳來到中國。
在科研崗位上工作4年后,作為國內精通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第一批科研人員,王珺敏銳地看到了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巨大價值,也嗅到了這項技術巨大的市場潛力。
2010年,王珺離開體制,開始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一起創業,他們創立了國內第一家上市的基因測序公司——貝瑞基因,這家公司目前是產前診斷領域最有優勢的基因檢測企業之一。

基因檢測是一個年輕的產業,多數公司成立時間只有三五年。
國內基因檢測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最早是從產前診斷開始的。中國過去的產前診斷技術可以說相當“粗糙”,比如為胎兒做唐氏篩查,如果有100位孕婦被判定為“高危”,最終通過羊水穿刺確認高危的僅有1位。這個基于上世紀90年代的技術,唐氏風險檢出率只有65%,這樣的篩查無謂地增加了孕婦因羊水穿刺帶來的流產風險,也并沒有起到篩查高危孕婦的作用。
針對痛點,準確率大大提高的基因檢測產前診斷迅速贏得了醫療機構的認可,僅僅幾年就成為國內產前診斷的標配,幾乎淘汰了傳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