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立剛
近日,美媒報道稱美國政府正在考慮限制向存儲芯片制造廠商出口芯片制造設備。美中半導體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當地時間7月28日,美國會眾議院通過價值2800億美元的“芯片和科學法案”,以補貼美國的半導體芯片制造業,并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數十億美元。法案下一步將交由總統拜登簽字正式立法。
這個“芯片和科學法案”塞了太多訴求,對于芯片產業影響最直接的是規定將向半導體行業撥款527億美元,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半導體和芯片,這樣一來此前臺積電、英特爾等宣布在美國建廠的芯片企業有望拿到補貼。這樣的資金支持看似對于美國芯片發展很有幫助,但實際上是給相關芯片企亞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
具體來說,這個法案耋求,如果在美國建廠的半導體公司,同時也在中國或其他“潛在不友好”國家建設或擴建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工廠,那么該公司將不得使用該法案的補貼。這意味著半導體公司如果想要拿美國政府的補貼,就無法到中國建設或擴建工廠。這對芯片企業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兩難選擇。不拿補貼,不和美國站在一起,企業未來的正常運營和發展都可能面臨很大障礙;拿了這個補貼,則意味著要失去在中國市場發展的機會,甚至丟掉這個市場,這個選擇關系到一些芯片企業的生死存亡。
今天的中國每年進口藥芯片占全球芯片市場的60%以上,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芯片消耗國家。無論是消費電子,還是新能源汽車,中國在這些領域的市場總量和增長速度都遙遙領先,丟掉中國這個市場,這些半導體公司就算研發、生產出再先進的芯片,可能也只能留在家中當餅干吃了。此外,在中國發展芯片產業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離務戶近,能夠充分了解用戶需求,在產品開發、售后服務方面都有很好的支撐!中國擁有大量技術水平高、富有進取精神、勤勞踏實的研發和生產人員,人力成本也遠低于美國;中國在能源、供水這些基礎保障上,遠超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地方政府對產業的支持和服務也是世界一流的。這意味著在中國研發生產芯片,效率高、成本低、能力強。同樣一座晶圓廠,在美國的建設時間要比中國多一年半以上,建設成本至少增加1/3,以后每年的運營和生產成本也要增加30%o為了美國政府冗十億美元的補貼,半導體企業將承擔增加成本、降低效率的后港,這對企業而言絕不是好的選擇。
這個法案最后的結果,就是各方都無法滿意,自然也難促進美國芯片產業發展。美國的小芯片公司很難拿到法案提供的補貼,這將讓小企業生存更為困難。美國的大芯片企業就算拿到了這個補貼,但是不能接受不在中國發展的要求,目前這些大企業已經在聯合起來謀求刪除這樣的限制條款。韓國、中國臺灣的芯片企業,知道補貼可能是飲鴆止渴,拿了可能對企業發展帶來巨大問題,卻又不敢斷然拒絕,也不敢不去美國建廠。對于美國政府而言,企業拿了補貼,卻還想要去中國發展,當然也很難接受。因此這將是刀個漫長的多方博弈過程,至于美國芯片產業發展的市場機會,會在這種博弈與扯皮中漸漸流失。
一直反對政府補貼,力主發展市場經濟的美國政府如今卻只能用補貼來保護本國的芯片產業,這一方面很反諷,另一方面也說明打擊中國高科技的這根大棒已經不那么靈了,美國芯片產業如今面臨著很大問題。美國要保持芯片產業領先的地位,最佳方案是支持全球化戰略,自己在先進制程芯片領域形成巨大技術優勢,用較低的價格進行傾銷,從而壓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讓中國芯片企業很難有發展空間。其實最近20年美國就是這樣做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直到2018年左右,中國本土的芯片產業在投資、產能、技術積累上都不夠,為數不多的中國幾家芯片企業資金缺乏、能力不足。然而,自從2018年美國放棄傾銷的方式,轉而想在關鍵技術上對中國卡脖子,這反而極大促進了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今天全世界增長最快的20大芯片企業,中國占19個,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統計,中國大陸預計到2024年將建設31座大型晶圓廠,占全球新建晶圓廠的一半。
只有融入到全球化大格局中去,發揮自己曾經的技術優勢,盡可能保持技術的領先,這才是美國芯片產業的機會。幾百億的補貼,各種力量的角力,就想改變世界芯片產業格局,尤其是促進美國本土芯片產業發展,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低效率、缺人才、缺有技術的產業工人、缺系統性產業政策的支持、缺本土市場,如果這些根本問題不解決,靠527億美元的補貼就想讓美國芯片產業健康發展,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是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
環球時報202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