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張璐

2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占比中國總人口的73%左右。我國網民數量伴隨著互聯網的開放發展呈現逐步上升趨勢。然而,互聯網開放包容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導致“網絡暴力”的產生。8·25德陽女醫生遭人肉自殺事件、7·7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網紅“羅小貓貓子”直播中喝農藥自殺事件、尋親男孩劉學州事件等眾多案件令人觸目驚心,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網絡暴力不同于普通的暴力事件,其造成的危害更廣、影響更遠。對整個社會來說,網絡暴力事件會泄漏個人信息,引發社會恐慌,阻礙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影響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對廣大網民來說,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網絡暴力不僅會危害網民的道德價值觀;還會混淆真善美和假丑惡,使網民喪失對與錯的基本辨識能力。對事件當事人來說,網絡暴力會損害當事人的個人權益和個人名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影響其生命安全。
但網絡社會不僅僅是虛擬世界,同時也是由萬千網民共同參與構建的現實世界。因此,對于網絡這把“雙刃劍”,雖然不能抑制網絡的發展,但針對網絡暴力這一危害性極大的“利刃”,卻可以通過法治手段遏制其“出鞘”傷人。2022年1月25日,中央網信辦決定即日起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在五個方面的整治任務中首先提到了集中整治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的問題,遏制了網絡暴力等不良行為的發展勢頭。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兩會的報告提出:“對侵犯個人信息、煽動網絡暴力侮辱誹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同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全國兩會的工作報告中強調:“從嚴追訴網絡誹謗、侮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侵犯公民權利犯罪”。除此之外,還有多位代表委員提出了制止網絡暴力的建議,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發出了兩會聲音。
除通過法治手段進行防范外,還需要通過在全社會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廣大網民的道德自律意識,增強網民的分辨能力、選擇能力和對低俗文化的免疫力,培養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絡行為。對網民個人來說,追求事件真相并不意味著要通過事件發泄自己的個人情緒,避免被“有心人士”左右個人對是非真假的判斷。在不完全了解真相的時候,要從自身做起,不傳播網絡暴力,不成為施暴者,不做鍵盤俠,共同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