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衣蠟蟬入侵對美國東部的農業造成了重大損失,卻也帶來了擁有特殊風味的蜂蜜,它很可能是用斑衣蠟蟬排出的甜味糞便釀造的。

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蜂蜜
2019年秋季的一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養蜂人 Don Shump走進蜂房,看著一個同事采集蜂蜜,突然聞到一陣陌生的香氣,“聞起來就像楓糖培根”。
這批蜂蜜的質地也不同尋常,它更加濃稠,呈現較暗的紅棕色。在賓州的夏季和秋季,隨著紫菀、一枝黃花和虎杖次第開放,蜂蜜的顏色通常會變得比較深。但 Shump 干這一行十幾年,從未見過這樣的蜂蜜。他嘗了嘗味道,看能否識別出某種當時開花的植物,卻嘗不出什么。
在賓州東南部的蜂農也紛紛報告了同樣的現象,但這一地區并未出現新的蜜源植物。最后,他們開始懷疑一個陌生來客——斑衣蠟蟬(Lycorma delicatula)。

斑衣蠟蟬
蜂蜜的品質本來就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如天氣、植物生長狀況和不尋常的糖分來源。2010 年,紐約布魯克林的養蜂人發現蜂蜜變成了亮紅色——蜜蜂從附近馬拉斯奇諾櫻桃(Maraschino cherry,一種亮紅色的裝飾用櫻桃罐頭)加工廠里采集了糖漿,那里面含有食用色素誘惑紅(Red 40)。2012 年在法國,一些蜜蜂采集了廢棄的 M&M 巧克力豆糖漿,制造出藍綠色的蜂蜜。
而在2019年秋天,賓州出現了第一次斑衣蠟蟬蟲害大規模暴發。斑衣蠟蟬原本主要分布在我國、印度、越南等亞洲國家,大約7—10年前隨海運貨物入侵美國。它們以蘋果樹、葡萄藤、啤酒花等植物的汁水為食,也侵害楓樹、胡桃樹和柳樹。而賓夕法尼亞州和臨近的紐約州、康涅狄格州就種植著大量這類經濟作物,其中紐約州還是美國重要的葡萄酒產區之一。
在這些地區,斑衣蠟蟬食物充足,沒有天敵,很快泛濫成災。它們約每年9—12月交配、產卵,每個卵塊包含30~50枚卵。次年的4—6月,若蟲破殼而出,經過3次蛻皮后成熟。美國農業部在入侵生物信息介紹中寫道,斑衣蠟蟬已經“對美國多個產業構成嚴重的經濟威脅,包括葡萄栽培、果樹、觀賞植物和木材”。而賓州農業部門在官方文件中給出了簡單粗暴的指導建議,告訴人們如果見到這種蟲子,那就“殺了它!碾死它,打死它……總之滅了它”。
斑衣蠟蟬暴發,給當地的蜜蜂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食物來源——蜜露(honeydew)。
不要因為蜜露的名字產生美好的想象,它其實是斑衣蠟蟬排出的油狀糞便。斑衣蠟蟬以植物的汁液為食,無法消化的多余糖分通過肛門排出,這些排泄物就是蜜露。它呈黏糊糊的油狀,附著在植物的表面,容易滋生霉菌,使植物感染煤污病,這也是斑衣蠟蟬對植物殺傷力巨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螞蟻、蠅類和蜜蜂也會取食蜜露,因此賓州的蜂農們懷疑,蜂蜜的變化是因為蜜蜂采集了太多的斑衣蠟蟬蜜露導致的。在一些歐洲國家,你可以買到類似的產品,就是使用蚜蟲排出的蜜露釀造的蜂蜜,稱為蜜露蜜(honeydew honey)或森林蜜(forest honey),或者用蚜蟲取食的樹種命名。和主要用花蜜釀造的普通蜂蜜相比,蜜露蜜通常顏色更深,甜度更低,香味也更濃烈。

螞蟻取食蚜蟲排出的蜜露
用蜜露做蜂蜜聽起來有點令人倒胃口,但普通蜂蜜也是蜜蜂用花蜜混合唾沫加工制造的某種嘔吐物,兩者本質上好像沒有太大區別。
目前還不確定斑衣蠟蟬暴發和相關防治措施對當地的蜂蜜和養蜂業有怎樣的影響。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助理研究教授 Robyn Underwood 正在進行一個研究項目,邀請當地蜂農為她提供2021年8—10月采集的蜂蜜樣品,以供檢測分析。此前她已經發現當地的蜂蜜中含有斑衣蠟蟬的DNA,但還無法確定蜜蜂是否會采集蜜露,并將其帶回去釀造蜂蜜。
如果蜜蜂確實會取食蜜露,Underwood 還將進一步研究消滅斑衣蠟蟬的農藥會不會影響蜂群健康和蜂蜜的安全性。對樹木噴灑內吸性殺蟲劑(systemic pesticide),可以讓斑衣蠟蟬進食后中毒而死,但現在還不確定它們是否會在死亡前排出一些含有農藥成分的蜜露。
在2017年的一個項目中,Underwood 在斑衣蠟蟬蜜露中檢測到了少量的殺蟲劑,并觀察到蜜蜂在覆蓋蜜露的樹上活動,但沒有在附近蜂巢中的蜂蜜、蜂蠟和工蜂中檢測到殺蟲劑成分。2019 年的蜂蜜樣品檢測中也沒有發現殺蟲劑,但發現了一種特殊物質——臭椿酮(ailanthone)。
臭椿酮是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釋放的一種苦味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周圍植物的生長和驅趕前來采食的動物。但斑衣蠟蟬似乎對此并不在意,臭椿是它們在原產地亞洲最主要的寄主植物,又先于它們入侵美國,算得上一道“家鄉菜”。專家們推測,臭椿酮可能就是蜂蜜強烈煙熏味的來源。也許在夏末,當大部分果樹的花期已經過去,同時斑衣蠟蟬成蟲暴發,找不到花蜜的蜜蜂就開始采集它們排出的蜜露。

臭椿
為了更安全、高效地消滅斑衣蠟蟬,美國科學家正在測試能夠感染斑衣蠟蟬的真菌和寄生蜂。2019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大孢巴科霉(Batkoa major)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能夠導致斑衣蠟蟬大量死亡。未來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研究確定這些真菌的影響,比如它們是會導致斑衣蠟蟬種群進入周期性的暴發和消亡,還是會將種群穩定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
目前,可能含有斑衣蠟蟬蜜露的蜂蜜只出現在賓夕法尼亞州,因為這一帶蟲害最為嚴重。而如果控制蟲害的舉措成功,賓州居民們可能要失去這種獨特的美味。Shump說,這批特殊的蜂蜜受到了顧客們的喜愛,面包師傅們充分利用它濃烈、醇厚的風味,制作出美味的餅干。他為當地的農作物感到擔憂,但他承認蟲害也給他帶來了好處。而且他指出,另一種令美國人頭疼的入侵植物——虎杖,也是很好的蜜源植物。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應當放任生物入侵,而恰恰說明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在干預生態系統的時候應該小心謹慎。這個夏天是多雨還是干燥,炎熱還是涼爽,附近的農場栽了些什么樹,多年前從他鄉駛來的貨輪,都在無形中塑造著一瓶蜂蜜獨一無二的風味。誰又能知道在更遠的未來,現在混進蜂蜜中的臭椿酮,對斑衣蠟蟬使用的殺蟲劑等等,又將造成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