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婭妮,謝治國,李聯隊,李軍保,俞 靚,楊 波,武 哲 (陜西省林業科學院,陜西西安 710082)
草地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52.17%,是我國陸地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量,承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功能,對人類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同時,草地還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畜牧觀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作用。草地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既是畜牧業生產重要的物質基礎,又是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場所,同時也在維護生態安全和統籌生態空間綜合治理中占有基礎性地位,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將草原作為重要的國土資源,與山、水、林、田、湖、沙統一籌劃,系統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這也預示著新時代對草原保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陜西省地處我國西北部,是全國唯一全境處于黃河與長江干流之間的省份,生態區位重要。陜西草地資源主要分布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是陜西省北部毛烏素沙地防風治沙、黃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前沿陣地。因此,草地在維護陜西區域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
陜西省位于我國西北部,地處 105°29′~111°15′E,31°42′~39°35′N。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 km,東西寬160~490 km,土地面積2 056萬hm。年平均降水量700 mm,年平均氣溫12.7 ℃,無霜期248 d。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整體屬大陸季風性氣候。草地在全省各地市均有分布,以榆林、延安的北部為主要分布區,占全省草地面積的91%以上。其他各市零星分布,面積占比較小(圖1)。

圖1 陜西省草地資源分布Fig.1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陜西全省草地面積223.01萬hm,占全省面積的10.84%。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積149.94萬hm,占全省草地面積的67.23%;人工草地面積1.52萬hm,占全省草地面積的0.68%;其他草地面積71.55萬hm,占全省草地面積的32.09%(表1)。
陜西地域版圖南北狹長,縱跨約8個緯度,包含北亞熱帶、暖溫帶和溫帶3個溫度帶。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陜西氣候多樣,南北降水量差異大,草地植被資源豐富的特征。通過調查發現,陜北地區草地植被優勢物種主要有檸條、蒿屬、針茅、艾草、冰草、花棒、苜蓿、節節草、牛筋草、狗尾草、胡枝子、白羊草等;關中地區草地植被優勢物種主要有木藍、白羊草、白蓮蒿、苜蓿、牛筋草、燈芯草、羊胡子草、白茅、蒲公英、胡枝子、鐵桿蒿、狗尾草等;陜南地區草地植被優勢物種主要有知風草、野艾蒿、白茅草、鴨跖草、地膚、蕨類、青蒿、野青茅、薹草等莎草科植物。

表1 陜西省草地資源現狀Table 1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按照草原發生學分類系統,全省天然草地共分3類組8大類,分別為溫性荒漠草原類、溫性草原類、低地草甸類、山地草甸類、暖性灌草叢類、暖性草叢類、熱性草叢類、熱性灌草叢類。其中,草原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草甸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水系主干流、支流沿岸濕地附近和秦嶺部分山頂區域;灌草叢大面積分布在全省除榆林外的各地市區域(表2)。

表2 陜西省草地類型及主要分布區域 Table 2 Grassland types and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in Shaanxi Province
將1984年第1次草地資源調查數據、全國生態環境10年變化(2000—2010年)遙感調查與評估項目數據以及近期草地資源調查數據進行對比發現,1984—2000年陜西草地面積下降20%,這可能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導致出現過度放牧、部分草地被侵占等問題,使得草地面積銳減。2000—2010年隨著《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辦法》《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的頒布實施以及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陜西草原植被面積增加7.60%,整體呈上升趨勢,陜西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從圖2還發現,2020年草地面積相較于1984年草地面積減少321.61萬hm,減少幅度為59.07%。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部分草地面積退化減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該草地資源調查中草地的鑒定標準與之前相比有所不同。這也進一步說明開展全省草地資源基本狀況調查的重要性。

圖2 1984—2020年陜西省草地面積對比Fig.2 Comparison of grassland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1984 to 2020
草原資源本底不清,目前各地市仍沿用1984年農業部門的草地資源調查數據。經過 30余年的自然變化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陜西草地資源的空間分布、物種組成、生物量等均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草地面積數量、空間分布、草地退化程度及退化原因尚未被管理部門掌握,原有的各類信息和數據難以真實反映當前草地生態系統動態變化實際情況,這些均給科學保護和依法管理造成困擾。
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任務。以往草地歸屬農業部門主管,以畜牧利用為主,兼顧生態保護。各級管理部門對草地的生態服務功能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部分部門仍將草地認作“宜林地”和“灌木林地”進行生態治理,對草原生態保護認識存在誤區和偏差,這些都嚴重影響陜西省草原保護與修復工作開展和草原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生態文明思想的不斷深入,陜西草地生態系統質量及穩定性都得到有效改善,但草地生態系統仍脆弱。首先,陜西絕大部分屬于黃土高原區,土質稀松,溝壑縱橫,坡度較大,加上年降水量少而集中,使得黃土高原地區草地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其次,大量的城鎮化建設、超載畜牧及地下礦產資源開發,造成草地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這些問題都進一步加速了草地的退化。
對全省草原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演替程度、環境條件和利用現狀進行調查,建立陜西省草原資源數據庫,完善草原“一張圖”。在榆林、延安等草原資源豐富地區,建設布局均衡、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的草原監測常規樣地、草原固定監測點、草原生態長期定位觀測站、草原監測預警中心,構建全省草原調查監測樣地場地設施體系。建立信息野外監控采集、實時傳輸、智能終端數據處理系統,實現隨時調取草原綜合專項數據圖件,滿足草原資源基況監測、草原生態評價、年度性草原動態監測、專項應急性監測等多樣化數據需求。
嚴格執行《草原法》等法律法規,落實草原保護政策,明確各類產權主體及其權利義務,穩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規范草原經營權流轉,嚴格根據國家要求界定草原資源有償使用范圍。制定陜西省草原征占管理辦法,規范草原征占審核審批,加大草原用途管制和草地分級保護,嚴禁擅自改變草原用途和性質;全面推進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強化草原管護員隊伍建設;加大草原執法監督力度,依法查處非法開墾、占用草原和亂采濫挖草原野生植物等行為。
各科研院所應加快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啟動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研究,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區域的地類因地制宜地進行草原生態修復。按照適種原則,對坡度25°以上的陡坡耕地、陡坡梯田和嚴重沙化耕地及撂荒棄耕地實施有序的退耕還林還草;在荒山等生態脆弱區,選擇抗旱、抗寒、水保作用顯著的草種進行大面積種植,著力改善土壤環境;在荒灘等水土流失明顯的地段,種植根系發達的草種,著力提高土地的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