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迎臺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長沙 410000)
我國現代城郊農業區兼有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復雜功能,土地價值高;但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衍生的土地待價而沽和城郊人口的大量外出,導致城郊可耕地閑置,部分城郊地區耕地棄耕撂荒等問題日益突出。耕地作為一種稀缺性的不可再生資源,合理利用是影響農業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城郊土地價值攀升明顯高于其他農村地區,但城郊土地資源閑置浪費卻與其他農村地區相似,導致城郊土地資源難以高效利用實現其價值。為探尋這一反常現象背后的原因,筆者深入長沙城郊地區進行實踐調研,發現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手段很難適用于情況特殊的城郊地區,城郊農戶存在耕種意愿不強的現象。
近年來,關于城郊農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郊農業的功能演變、功能定位和發展模式等方面。一是從多維度分析城郊地帶的耦合機制,以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多中心、多層次的中國式現代城郊農業功能區系統;從城郊生態功能區產業化發展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城郊農業生態功能區健康發展方式。二是分析現代城郊農業的特點和優勢,重點討論現代城郊農業的功能定位問題,認為傳統的城郊農業功能已不再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功能互補,功能定位向生產、經濟、生態、文化及景觀等方向轉移。三是通過分析健康城鎮化與城郊農業發展的經驗和趨勢,探索中國城鄉互助農業的機遇、實踐和挑戰,構想城郊農業未來發展模式;同時有學者提出未來城郊農業的發展方向將往都市農業轉變。現有研究成果為城郊地區農業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理論指導,但關于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方面的研究較少。城郊農戶作為城郊農業活動的主要微觀主體,其行為直接影響城郊耕地的利用效果以及城郊農村經濟發展。然而,現有農戶耕種意愿的相關研究并未將城郊和其他農村地區進行區分。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由于城郊地區的特殊性,原有農戶耕種意愿的研究并不適用于城郊地區。
鑒于此,該研究聚焦于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問題,通過對長沙市城郊地區的實地走訪和問卷調研,構建了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及其影響因素,提出提高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相關建議,激發城郊農戶投身農業生產,進而提高城郊土地利用率,為解決城郊土地資源浪費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城郊農戶作為耕地的使用主體,農業生產活動的組織者決策者,其耕種行為將直接影響城郊耕地的使用情況和農業的發展前景。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指出個體行為意愿對行為的產生具有導向性。因此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對耕種行為具有指導性作用,而耕種意愿作為農戶是否從事農業活動的一種主觀意向,往往會受到多重現實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由于城郊地區城市化、產業化及區位特點,影響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因素具有復雜性。因此,該研究從理論上構建了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農戶家庭情況往往包括家庭總人口,農業勞動力梳理,農業勞動力的年齡及家庭收入情況。農戶在獲得比外出務工收入更高的農業收益時,偏好于增加耕地的勞動力等多個要素的投入;即當農業收入高于外出收入或家庭中務農人數較多時,農戶一般呈現出耕種意愿度更高的特點。有學者同樣指出非農收入比重較低的農戶更渴望提高農業收入;同樣家庭勞動力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戶農業生產方式,務農人數越多耕種意愿更強。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務農人數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
H:農戶外出收入(非農業經營收入)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反向影響。
土地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和主要成本投入,土地流轉價格將直接影響到農戶的前期投入成本。機械化條件和土地穩定性是農戶耕種意愿的直接影響因素,機械化條件和土地穩定性受到土地的細碎化程度、土地流轉價格、征收情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土地細碎化和流轉價格會對耕種意愿造成影響。考慮到城郊土地征收頻率更高的特點,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4)數據顯示我國被征地農民群體就業分化明顯,總體就業質量良好,這類農戶一般會享受經濟補償和社會保障(就業保障),其經濟條件普遍較好且務農勞動力偏少,耕種意愿往往不強。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土地細碎化程度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反向影響。
H:土地流轉價格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反向影響。
H:土地是否征收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反向影響。
面積是農業經營規模的外在表現和評價指標之一。小規模分散經營可以使得農民維持溫飽,但卻難以顯著提高農民生產效益水平。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農民不再滿足小規模經營,主觀上想通過擴大種植面積,以求獲得更高的回報;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成為農業轉型與現代化發展的有效路徑。一方面,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意味著規模經營的農戶將獲得更多的農業收益報酬。另一方面,產生要素的進一步投入意味著農戶將付出更多的機會成本。根據上述討論,提出以下假設:
H:現有實際耕種面積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
該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以長沙市中心為原點,在距離長沙市中心15~25 km圓環內的城郊地區采取2種方式收取調研數據,以便數據相互驗證,可信度更高。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農戶基本情況、土地基本情況和農戶耕種意愿3個部分。為保證問卷質量,采取入戶調查的方法,在長沙市城郊不同方向隨機選取了3個行政村。共回收問卷數113份,剔除數據存在缺失或明顯不符合邏輯的問卷后,有效問卷73份。73份農戶樣本中未流轉可耕種總面積13.613 hm,其中實際種植總面積10.403 hm,可耕地利用率只有76.4%,城郊土地資源利用有待提高,具體樣本特征見表1。

表1 調研農戶樣本特征Table 1 Surveying sample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為了更加清晰簡明地估算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影響,該研究將被解釋變量分為“愿意”和“不愿意”兩種情況,具備0~1分布特點。故選用二元Logistics回歸模型對影響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二元Logistics回歸分析統計學要求樣本量應達到解釋變量數目的5~10倍,現有樣本量是解釋變量的12.16倍滿足樣本條件,模型構建過程如下:
模型包括被解釋變量(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和6個自解釋量,,…,,在6個變量的作用下結果為1(愿意)的概率為
={=1|,,…,}
(1)
那么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則為

(2)

(3)
式(3)中,為待估參數;為解釋變量(務農人數、外出收入、土地細碎化程度、土地流轉價格、土地是否征收、實際種植面積)。
該研究以城郊農戶未來耕種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包括:家庭現有務農人數占比、外出收入、土地細碎化程度、土地流轉價格、土地征收情況、實際種植面積這6個因素。根據樣本實際情況及分布頻率,對解釋量及被解釋量進行賦值,以求更好地進行實證分析,獲得準確的實驗結果。變量具體說明及描述性統計見表2。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也稱為可靠性分析,信度分析的作用是未來檢驗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信度大小的衡量標準是信度系數,信度系數越大,說明越可信,信度系數在 0.6 以上則可以接受。通過SPSS 22.0軟件,得出可靠性分析結果:樣本總體的克朗巴赫系數(Cronbach’s alpha)為0.655,大于0.6。因此采用的量表均具有較好的可靠性。

表2 長沙市城郊農民耕種意愿影響因素模型變量Table 2 Model variabl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ultivate in Changsha suburbs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的目的在于判斷研究問題是否可以有效地測量需要測量的變量即判定測量問卷題是否準確有效。通過SPSS 22.0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結果顯示,樣本KMO值為0.656,大于0.6,該量表通過效度檢驗,其對應的顯著性均為 0.000,遠小于統計學臨界值 0.05,即表明該量表擁有良好的效度并且測量內容能較好地涵蓋研究主題。
多重共線性檢驗。 為保證模型的可靠性,該研究利用VIF法對各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主要通過容差和方差膨脹因子進行判斷,其結果如表3所示,各解釋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和容忍度1/VIF值均在0~2,說明各解釋變量之間并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滿足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的前提要求。

表3 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Table 3 Multicollinearity test results
Hosmer-Lemeshow 擬合度檢驗為評估用評分工具計算出的預期概率和實際概率是否擬合,該研究采取Hosmer-Lemeshow 擬合度檢驗來分析模型擬合優度情況,結果顯示,Hosmer 和 Lemeshow 檢驗的顯著性大于0.05,說明模型的擬合狀況結果良好。
運用SPSS 22.0軟件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具體回歸結果見表4。從模型結果來看:外出收入和實際種植面積分別在0.05、0.01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原假設H、H成立。而務農人數占比、土地細碎化程度情況、土地征收、土地流轉價格在0.05的水平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原假設H、H、H、H不成立。其原因可能是城郊地區的區位特性,使得土地流轉價格等因素不再成為農戶經營的主要影響因素,權重下降,或是樣本數據量不夠。

表4 長沙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影響因素的Logistic模型估計及其檢驗結果Table 4 Logistic model estimation and test resul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cultivate in Changsha suburbs
(1)外出收入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呈顯著的負向影響,且在0.05水平下顯著,外出收入對農戶耕種意愿的影響Exp值為1.601。表明外出收入(非農業經營收入)越多,城郊農戶耕種意愿越弱。正如前文理論分析所言,非農收入比重較低的農戶更渴望提高農業收入;而農業收益高于外出務工收入時,農戶耕種意愿上升。從理論和實際上講,城郊農戶相比于其他地區農戶,享有更多就近務工和城市創業的經濟機會,城郊農戶多為兼業農戶,從事行業靈活性較好。因此外出收入成為了農戶是否愿意耕種的主要影響因素;通過實地調查也證實了這一結論的科學性。
(2)城郊農戶實際種植面積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呈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在0.01水平下顯著,實際種植面積對農戶耕種意愿的影響Exp值為1.946。表明農戶實際耕種面積對農戶的耕種意愿影響程度更大。一方面,適度規模經營生產單位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和收益增加,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城郊農戶憑借離城市距離近、交通條件好、與城市經濟交流密切的優勢,大規模耕種果樹、鮮花、蔬菜等經濟作物,農業收入較高。其次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前期在基礎設施、技術等方面投入成本更高,種植規模越大投入越多。如果農戶不再從事農業生產,不僅失去了農業收入,也意味著原有投入成為了虧損。
(3)模型預測準確率。該模型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度較弱的預測準確率為65.6%,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度較強的預測準確率為75.6%,總體預測準確率為71.2%。模型預測準確率較好,但該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幫助和促進城郊農業的發展,以及充分發揮城郊閑置資源的利用效果,從而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利用該模型可以更好地分析種植意愿較強的農戶,從而精準地幫助和扶持耕種意愿強的農戶。
該研究通過對長沙市城郊農村地區閑置土地及農戶耕種意愿的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構建二元Logistic模型探究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主要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城郊農戶的耕種意愿總體較低,其中只有56.16%愿意耕種;外出收入和現有耕種土地面積對城郊農戶未來耕種意愿具有顯著影響,現有耕種土地面積對耕種意愿影響程度高于外出收入。根據結論,可從對接同城社區需求、結合耕種面積進行政策扶持及完善農業生產配套基礎設施3方面采取措施,以期提升城郊農戶耕種意愿,解決城郊土地閑置問題。
結合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的政策背景,當地政府應利用城郊農業區位優勢,對接同城社區需求,建設完善城鄉銷售新渠道,合理引導農業生產規模和種類,鼓勵城郊農戶發展以果樹、鮮花和蔬菜為代表的經濟作物農業產業,保障和提高城郊農戶預期務農收入。結果顯示,城郊農戶的耕種意愿受外出收入影響較大,即當外出收入高于農業收入時,農戶的耕種意愿普遍較低。實地調研發現,影響城郊農戶農業收入的關鍵因素在于如何在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前提下,將農業產出通過銷售手段轉化為農業收益;“豐產不豐收”現象已成為制約城郊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積極性造成了嚴重打擊。通過深入訪談發現,城郊農產品“賣難”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郊農戶習慣于“單打獨斗”,對市場行情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供需雙方信息存在不對稱,容易導致供需失衡;二是銷售渠道單一且環節過多,一般形式為“農戶—收購商(批發商)—一級分銷商—二級分銷商—消費者”,農戶在環節中處于劣勢地位。另外,同城社區作為城郊農業的主要銷售對象,其消費需求和喜好直接影響城郊農產品收益,而社區居民普遍喜愛生鮮農產品,城郊農業可以以村為單位通過互聯網平臺縮短中間環節,降低產品的流通成本,使得農產品快速到消費端,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程度和口感從而保障和提高了城郊農戶預期務農收入。
因此,政府應當鼓勵城郊農業對接同城社區需求,進一步加強與同城社區的聯系交流,掌握供需雙方的信息,合理引導城郊農業生產。其次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城郊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積極嘗試社區團購等新的銷售方式,幫助城郊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從而提高農戶預期農業收入。同時,城郊農戶預期務農收入的保障和提高,有利于激發城郊農戶耕種意愿的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城郊勞動力特別是60歲以上不再適合外出務工的人員從事農業生產,進而提高城郊土地利用率,進而實現城郊農業現代化。
政府對實際耕種面積大的城郊農戶采取政策和資源傾斜,幫助鼓勵城郊農戶實現規模經營。試驗結果表明,城郊農戶實際種植面積越大耕種意愿更強烈;實際調研發現城郊實際耕種面積較大的這類農戶普遍耕種意愿更強,在主觀能動性上相比于耕種意愿弱的農戶更加積極和配合,更符合城郊農業的發展需求。耕種意愿強的城郊農戶發展規模經營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因為各類原因不愿耕種而導致的城郊土地拋荒等問題;另一方面規模經營更能發揮出城郊農業的資源、區位、交通、技術等優勢;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我國農業轉型與現代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同時相比于偏遠農村地區,城郊農業顯然更適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家庭農場經營。因此,政府應根據城郊農戶實際耕種面積加強和改善城郊農業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需要提高農業補貼標準,增加涉農補貼項目;另一方面,需要將以農民擁有農田面積為依據的現行農業補貼政策,轉變為以實際耕種農田面積為依據的農業補貼政策,從而更好地扶持實際耕種面積大、耕種意愿強的農民,使其獲得更多的農業優惠政策的支持,從而吸引更多的城郊農戶從事農業生產,培育更多城郊家庭農場,提高城郊農戶的耕種意愿,緩解可耕地利益率不高、土地閑置問題,促進城郊農業的發展轉型。
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城郊地區的土地價值也越來越凸顯;由于城郊土地面積有限且價值較高,城郊農業不再適用于傳統的粗放經營。新的環境對城郊農業提出了發展集約化、規模化、高效化和綠色化等新的要求,城郊農業需要發展以果樹、鮮花和蔬菜等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產業,由粗放型農業向精細化農業發展。但實際調研結果顯示有70%以上的農戶反映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一般或較差,現有基礎設施主要配套于糧食作物的生產經營,僅能滿足粗放型農業生產需求,而難以滿足城郊農業精細化發展需求,抑制了城郊農戶的耕種積極性,制約了城郊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因此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與精細農業匹配的設施設備,為城郊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