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林 (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荊州 434023)
鄉村振興需要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有效運行,以有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振興,是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環節,雖然鄉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多年,但是隨著鄉村人口結構的空心化和人口城市化流動的加速,鄉村文化中不利因素更有放大趨勢,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動鄉村文化建設和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圈層理念。形成以“家”為核心的家庭圈層、家人圈層、家族圈層和家鄉圈層。“家庭圈層”是鄉村文化圈層的最核心圈層,其典型特征為直系親屬關系;“家人圈層”包括直系和3代以內旁系親屬關系;“家族圈層”包括4代及其以上旁系親屬關系甚至僅為同姓非血緣關系成員;“家鄉圈層”是以家庭居住地和鄰里關系形成家鄉圈層。
信仰理念。形成以宗教和迷信為核心的信仰理念。傳統宗教中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外來宗教中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在我國鄉村具有較多的信徒,其中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鄉村的信徒超過中國傳統宗教的信徒;迷信是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部分鄉村居民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往往更加愿意相信迷信而非科學。
重習俗輕法律的是非觀念。習俗為鄉村民眾熟悉并經常使用,重視習俗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由于法律過于復雜、深奧、嚴謹和較少用到,反而很少用作判斷是非的標準。
習俗規范。習俗規范是傳統文化習慣的養成和延續,即約定俗成,在一定區域的鄉村會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習俗規范,具有自律性、自發性和自主性。
自治規范。自治規范是基于鄉村自治而出臺的鄉規民約,自治規范不像政策與法律那么強的強制力,屬于引導性規范。
政策與法律規范。政策與法律規范是國家和政府對鄉村文化要求的制度化,是國家意志在鄉村治理中的體現,屬于強制性規范。
①鄉村自然風貌千姿百態,既有青山秀水,也有窮山惡水。②鄉村人文符號既有納入保護的文物古跡、傳統建筑、傳統村落和民族村寨,也有鄉村土屋、小洋樓、鄉村別墅和四通八達的鄉村公路。③鄉村產業以在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逐步發展了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和鄉村信息產業。
圈層理念的“四化”。①“家庭圈層”兩地化。 2018—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分別是28 836萬、29 077萬和28 560萬,按照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2人計算,扣除未成年留守兒童,約2億家庭不是“妻離”就是“子散”,形成2個活動中心。主要原因是經濟壓力增加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期望與努力嘗試,可能帶來諸如“臨時夫妻”、婚內出軌、“喜當爹”、高離婚率等社會問題,最終導致的問題是未成年人權利保障問題。②“家人圈層”淡化。第一代農民工們有的在城市安家,有的年老傷病回家,還有的流浪無家;新生代農民工特別是“90后”和“00后”農民工在第一代農民工影響和自己探索下背井離鄉,大比例融入城市,遠離家人、家族和家鄉,“家人圈層”在淡化。其原因與其說是經濟壓力增加和縮小貧富差距的期望與努力,不如說是教育帶來能力的提升和機會增加形成的選擇的自由和自主。“家人圈層”的淡化帶來的核心問題是老年人贍養、醫療和陪伴等權益保障問題,多子女老人無人贍養現象不在少數。③“家族圈層”強化。我國一些村組甚至鄉鎮以姓氏命名,這些姓氏的血緣關系特征明顯,由于流動人口相對本地非流動人口比例較小,“家族圈層”在非流動人口中得到強化,因此就出現家族企業的正常現象,也出現少數家族把持基層政權,涉黑、涉毒、涉黃、涉貪等“家族圈層”違法亂紀情況。④“家鄉圈層”分化。改革開放至今40多年,僅農民工流動人口超過120億人次,雖然大部分又回到了家鄉,但由于農村相對于城市過于貧窮而且機會較少,不少落后地區農民工千方百計留在城市并且落地生根,成為新城市居民,改革開放40多年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40多年,每年數以百萬的農村大學生走出農村,他們中有學成歸鄉的,也有成功留在他鄉的,還有滯留他鄉的,這帶來比較嚴重的鄉村精英流失、勞動力紅利喪失和地方消費潛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回鄉創業”,對家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但也存在回鄉創業人員利用政策和鄉村留守人員進行不正當競爭,損害鄉村留守人員的利益或者加大貧富差距。
信仰理念的偏差。①宗教信仰蔓延。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在我國城鄉都有宗教活動,在鄉村形成壟斷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相當多的老人和婦女成為基督教的信徒,信徒不但教堂做禮拜,甚至把宗教活動開展到信徒家里,滲透到信徒的婚喪嫁娶和生老病死活動中,宗教信仰特別是外來宗教信仰泛濫必將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我國的文化自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成潛在威脅;還有一些邪教滲透到城市鄉村,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干著違法犯罪的勾當,嚴重挑戰法律的嚴肅性。②迷信依然嚴重。在某些鄉村,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動幾乎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婚姻需要“合八字”,結婚下葬“擇日子”,事業成敗“靠瞎子”,治療疾病“跳繩子”,預測吉兇“投幣子”,祭奠求神“燒票子”。迷信的傳播,與其有著廣泛的人口基礎和文化傳統有關,也與科學教育普及程度和普及水平低有關。
重習俗輕法律的是非觀念。①良俗和惡俗標準混雜。良俗斷是非,但也存在“惡俗斷是非”,諸如以“開玩笑”為名做出的婚鬧和性玩笑等性騷擾行為,以“沾喜氣”為標準的婚鬧和攔婚車索取財物,以多寡標準的“法不責眾”“能鬧”和“受傷”為標準的“誰鬧誰有理”和“誰受傷誰有理”等。②法治觀念較淡。社會判斷是非的根本標準是政策和法律,而鄉村居民之所以棄之不用,是教育程度和水平問題,也是不學法所以不懂法,不懂法所以不守法,不懂法、不學法所以不用法。
習俗規范良惡混雜。習俗規范是一種非成文規范,習俗規范是人類社會行為的最初和應用最廣的規范,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習以為常。我國大多良俗盛行,鄉風淳樸,樂善好施、助人為樂、敬老愛幼;但也不排除一小部分人惡俗滿身,習慣損人利己、背信棄義、不忠不義不孝。
自治規范公私混同。鄉村實行自治,自治規范是基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授權而制定用以指導、規范、約束和懲戒村民的制度,幾乎所有鄉村都制定了自己的村規民約。但也存在無權制定和過度執行,侵犯村民合法權利問題,特別是家族勢力和黑惡勢力把持鄉村基層自治組織后,利用自治規范逃避政策與法律約束,甚至用于打擊異己,滿足小集團私利,使基層組織淪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形成自治規范私利化,從而導致人們存在不認可自治規范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究其原因,除了家族和黑惡勢力把持基層組織外,還因為鄉村居民組織渙散、權利意識差、維權能力低。
政策與法律規范執行偏差。第一,政策和法律制定相對完善。國家層面出臺了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居民養老保險,省市縣鄉都有結合自身實際的鄉村政策;制定了《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土地承包法》《鄉村振興促進法》和《民法典》等與鄉村關系密切的法律。第二,執行政策和法律有待完善。比如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在執行中存在部分不符合條件的關系戶享受低保待遇、土地承包糾紛處理不當損害農民利益、農村醫院違法套取村民醫保資金等問題。
鄉村自然風貌破壞存在。我國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存在毀林、毀山、毀湖、環境污染等極端案例,經過近10年的治理,鄉村自然風貌基本達到我國綠色發展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格局正在形成,但局部、個別破壞自然風貌的案例依然存在。原因在于發展理念存在問題,對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執行不到位,甚至是知法犯法和執法犯法。
鄉村人文符號規劃落后。鄉村人文符號是數千年來鄉村人們進行創造的成果。但目前來看,鄉村人文符號在鄉村振興中存在以下問題:①鄉村民居建筑規劃滯后。鄉村人居最大的問題是散亂,散到200多人的村民組戶間距3 km左右,亂到朝向上四面八方,位置上田間路旁各類民居“星羅棋布”,小洋樓、大別墅、磚混瓦房茅草鋪,千姿百態,結果水電氣路等公共服務難享受。②鄉村交通設施落后。經過多年“村村通”公路建設,鄉村交通狀況得到很大改觀,但是依然存在“窄窄一條路,會車就堵住,到莊不到戶,農機去無處”等問題。③教育與公共文化活動建筑利用率不高。鄉村中小學近年來的投入巨大,校園整潔,鳥語花香,公共文化活動場地干凈整齊,但由于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導致利用率不高。
鄉村產業質量不高。①種植業質量不高。種植業以糧食和蔬菜為主,加上其他經濟作物,保障14億人口基本生活無憂。但由于我國土地資源、就業人口素質、農業技術推廣和市場經濟意識差異巨大,導致我國種植業高質量發展不足,傳統種植業存在過剩。②養殖業規模不大。由于連年環境保護執法,除了漁業養殖外,家庭養殖幾乎都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較大的養殖場,但規模還是不夠大,產量相對較小。③農產品加工深度不足,流通業坐地起價。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初級產品價值較低,通過深加工流通業的加工與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和豐富了市場上的農產品種類的供給,但存在著深度不足,過度漲價問題和過量加工帶來的產品過剩問題。
圈層理念的優化。①“家庭圈層”的一地化。重視核心家庭成員的團聚,形成就業、生活和求學等一地化,形成互敬互愛的家庭文化,既可以通過外出務工子女隨讀解決,也可以通過增加居住地就業機會解決。②“家人圈層”的適度強化。重視主干家庭的成員關系,有利于培養互幫互助、敬老愛幼、團結友愛的優秀文化。③“家族圈層”的淡化。“家族圈層”由于親情疏遠,利益放在了優先考慮的位置,特別是家族成員相對較多,在鄉村居民關系中往往會打破均勢,形成仗勢欺人,甚至對抗政府,因此應該淡化,鄉村基層組織發揮自治功能或基層政府發揮管理職能。④“家鄉圈層”的同化。鄉村振興人人有責,也是人人受益,雖然從招商引資的角度給予回鄉創業的家鄉人一定的優惠符合政策,但作為有能力的回鄉企業家應該把共同富裕作為擔當與責任,符合政策的享受,不搞特權,不追求特殊利益,公平競爭,共建家鄉。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學習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摒棄宗教迷信產生理論基礎——唯心史觀,使宗教和迷信在科學知識面前失去魅惑力。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生短暫,莫負為人。宗教和迷信的共同點是讓人對它們膜拜不疑,自我的成功源于努力而非上帝或鬼神的相助,生命的孕育和撫養是父母付出而非上帝和鬼神的恩賜,為自己,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了人類,莫為上帝和鬼神。③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小到對家庭和親人的付出、中到對組織和社會的付出,大到對國家和人類的付出作為價值取向,而不是孝敬上帝和鬼神。
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①以公序良俗判斷善惡。中華民族具有很多傳統美德,是經數千年檢驗和認可的公序良俗,符合公序良俗則正確,不符合則錯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換位思考。②以“法律準繩”斷是非。法治社會判斷是非的標準是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法律,都必須學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形成“以法律為準繩”的是非判斷標準。
以“優良家風”養成良俗規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良俗很多,在優良家風養成中,重點養成“仁義禮智信,勤儉孝悌廉”的品格,逐漸養成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在“優良家風”建設中,成人應言傳身教和率先垂范,給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榜樣,“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
以“淳樸民風”和“文明鄉風”形成自治規范。以“優良家風”養成的良俗規范是形成“淳樸民風”和“文明鄉風”的基礎,從“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發展到“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自治規范的形成需要鄉村精英嚴守踐行,需要通過弘揚和懲戒來保障。
以“法治思維”維護政策與法律規范。①國家層面。制定政策和法律的部門、執行政策和法律的部門、監督和糾錯的部門要具有法治思維,不能政策與法律沖突、下位法和上位法沖突,維護政策和法律的嚴肅性;②鄉村自治組織在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中自覺執行政策和遵守法律,不能以自治為借口不執行政策和不遵守法律,自治組織負責人更應該具有法治思維,嚴于律己,率先垂范;③鄉村居民的行使個人權利、處理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時,必須遵守政策和法律的規定,避免違法受罰。
美化鄉村自然風貌。我國早在2005年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2015年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先后建立了多種自然保護區,劃分了功能區,自然風貌由人為破壞轉變為主動保護,美化了鄉村自然風貌,使綠水青山更加美麗。
規劃鄉村人文符號。鄉村人文符號的規劃重點在3個方面:①人居規劃。鄉村交通機械化已經很高,田地和居家的分離雖然具有一定的不便,但已經不是大問題,本著方便生活和生產的原則統一規劃人居建設區,解決散亂問題。②道路規劃。把鄉村生活和生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鄉村道路,不僅實現村村通,更要拓寬和延伸到“戶戶通”和“田地通”。③公共區域規劃。依托人居規劃建設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公共區域。
優化鄉村產業。①優化鄉村產業從業者結構。目前鄉村從業者以第一代農民工為主,他們在知識、技術、精力、體力和市場判斷力上都和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有差距,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引進農業產業工人和技術人員,優化從業者結構,提高鄉村產業從業者的競爭力。②優化鄉村產業品種結構。我國實現了全面小康,農產品應該從保障吃飽轉變到保障吃健康,產品品種結構就應該從縮小低端產品轉向擴大中端產品、開發高端產品。③優化鄉村產業產銷結構。鄉村產業生產主體眾多決定了生產的無計劃,由此帶來了很多產品的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開發基于需求分析的生產計劃系統,實現產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