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晶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阿拉爾 843300)
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迫切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去改善,尤其是對于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至此農業可持續發展已經提上了日程。2019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開展“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的工作,將以此次試驗示范區創建為契機,大力向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的方向去發展,走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但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影響了其健康快速的可持續發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我國的行政體制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定位,重點承擔了邊疆地區管理和屯墾的特殊使命,在行政管理方面受到中央和自治區政府的雙重領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要的生產形式就是分布在全新疆范圍內的各個農牧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的管理中心位于烏魯木齊,在各地都有獨立的行政管理機構。具體來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牧團場主要位于綠洲、盆地以及河谷等具備一定生產條件的地區,在具備發展特色農牧業的優勢,同時生態的環境相對比較脆弱,對于農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較高的要求。
自然環境分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綠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氣候資源成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綠洲生態農業的特色林果的發展的基礎,但是較強的風蝕作用成為主要農業災害。兵團地處新疆境內,屬于干旱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該區氣候主要特點是氣候干燥、降水量相對較少、晝夜溫差大等。光照作用充足和溫差較大的地區植物的糖分積累相對較高。知名的阿克蘇蘋果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常規蘋果的甜度高了接近30%。因此,依據新疆地區的這一特性,特色林果業的發展成為新疆地區的重要選擇。但是由于西北地區干旱,植被覆蓋率較低,加上地處內陸,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等問題,使得頻發的風沙災害成為該地區農業損失的重要因素。
二是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導致農業難以實現高效穩定的生產。由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布在新疆各地,加上新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干旱區域,降水量相對較少,蒸發量較大,水資源十分珍貴,這就直接導致了新疆水資源分布不均勻。以2020年為例,北疆、南疆和東疆的年平均降水量分別為249.6、68.23和31.69 mm,相較于2019年北疆地區降水量增加了71.7%,而南疆和東疆地區的年降水量卻分別下降了41.2%、41.6%。因此,時間和空間的不穩定就直接導致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難以實現高效穩定的生產。
三是生物資源豐富多樣,但生態環境脆弱。新疆地廣人稀,兵團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豐富,尤其是人均經濟作物產量位于全國前列,如棉花和瓜果的人均產量均排名全國第一。但是由于氣候干旱,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地表環境受到破壞,就很難進行修復。因此,對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來講,必須把農業的發展與可持續的理念密切地融合到一起,才能實現良性循環。
經濟環境分析
(1)農業成為兵團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根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官方統計機構發布的2020年統計公報顯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年GDP為2 90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的產值達673.77億元,第一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為23.2%(圖1),由此可見第一產業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由圖2可知,2016—2020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棉花產量也在不斷提升,從2016年的162.81萬t上升至2020年的213.41萬t,年均增長約為7.77%,增長速度較快。由此可見棉花產業在整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圖1 2016—2020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Fig.1 The proportion of the added valu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total GDP from 2016 to 2020

圖2 2016—2020年兵團棉花產量及其增長速度Fig.2 Cotton production and growth rate of XPCC during 2016-2020
(2)兵團生態農業技術發展較快,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兵團在農業科技裝備、技術和人才上具有雄厚的科技水平。精準農業技術體系基本建立,遙感技術、滴灌自動化控制系統等信息化技術已綜合運用于農業生產。兵團農機裝備總動力持續增加,2020年兵團生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710萬kW(圖3),為“十三五”規劃指標的112%。農機新技術推廣成效顯著,棉花機械采收面積超過16萬hm,采棉機保有量900臺左右,以機采棉為代表的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突破了兵團生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瓶頸制約,收獲作業機械化水平超過50%。

圖3 2011—2020年兵團生態農業常規機械動力Fig.3 The conventional mechanical power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XPCC during 2011-2020
兵團綠洲生態農業以灌溉技術為主要分類,可分為常規灌溉(即大水漫灌)和節水灌溉(圖4)。伴隨兵團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兵團綠洲生態農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滴灌技術為核心的生產模式,其中以滴灌技術為核心的大田農業生產模式、特色林果農業生產模式和設施農業生產模式成為兵團綠洲生態農業發展中的亮點(圖5)。

圖4 兵團綠洲生態農業的結構層次Fig.4 The structure level of XPCC’s oasis eco-agriculture

圖5 兵團綠洲生態農業模式的結構層次Fig.5 The structure level of XPCC’s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滴灌技術起源于發達國家,由于技術含量較高,主要應用于花卉、蔬菜以及高附加值的水果等農作物的生產,投資也相對較大。歐美發達國家實踐已經證明,滴灌技術在干旱缺水的地區能夠很好地解決農作物灌溉的問題,因此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知名企業天業集團通過對滴灌技術進行應用創新,最大程度將設備與相關配套設施的成本降到最低,但是初期投入仍然較大,農戶的負擔仍然較大,這些都是推廣滴灌技術的障礙。
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比較粗糙,由于技術限制通常會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需要的水資源量比較大,同時水資源還可以滲透到周邊的生態林,對于生態林的生長也有比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是采用了滴灌技術以后,周邊的生態林能夠得到水分就會比較少,對生態林的成長是不利的,一旦降水量不能有效補給,就會導致生態林大面積退化,造成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
地膜的使用是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尤其是在滴灌技術中,可以有效減少蒸發,保護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水分,同時地膜技術和產品的大力推廣應用,在兵團處于溫差比較大的地區,可以避免由于溫差過大導致的農作物被凍死的現象。但是由于技術和成本的限制,當前使用的地膜成本較高,而且材料本身都是不可降解的,加上無法有效回收和利用,很容易導致地膜對土壤的污染。殘留的地膜對農作物在生長初期都產生危害,同時對后續農作物的生長也是不利的,最終會導致比較嚴重的生態問題。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有的農業經濟結構一直都以種植業為主,同時由于棉花的需求量最大,產值也是最高的,這就使得棉花的種植面積是最大的,這就會導致其他農業,如畜牧業占比就會比較低,這就會造成一定的農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情況。
產業化水平高低與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目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農產品的深加工方面嚴重不足,很多時候對外提供的都是初級農產品,產品附加值較低,這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后續投入不足。
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了滴灌技術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滴灌技術的設備投入較高,主要的成本表現在滴灌技術的管道投入方面,初期的投資是非常高的,加上投資回收周期比較長,這就導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散的農戶很難承受。因此,這就需要國家在政策和補貼方面進行投入,比如說借鑒國家“家電下鄉”的方式,加大對滴灌技術設備使用的支持力度。此外,當地政府部門還需要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尤其是一些核心管道的建設,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戶的投資以及提高規模化的效應,保障滴灌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促進兵團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滴灌技術只考慮了農作物生長的問題,忽略了生態林的用水問題,一旦生態林退化,將會導致整個區域內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滴灌技術不僅用到農作物的生長中,而且還要覆蓋到生態林中,在節約用水的同時,保證生態林用水。
在現有的技術和成本前提下,通過有效的地膜回收,在短期內可以有效解決地膜污染的問題。因此,關鍵點在于充分調動各個地膜使用主體參與到地膜的回收當中,如農戶、企業以及相關的參與方。一是農戶必須負責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的回收,同時還可以指定相應的懲罰措施;二是承包大型農場經營的企業,切實承擔其地膜回收的重任,政府可以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獎勵;三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可以組織高校學生進行地膜清理,從思想上認識到殘留地膜的危害性。
充分抓住中亞經濟圈建設的契機,促進生產建設兵團農業結構升級,全面提高農副產品的質量以及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那些附加值比較高的農副產品的生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在的新疆位于亞洲的中心位置,直接面向中亞地區,地理位置極其重要,這就需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積極地調整兵團農業的經濟結構,大力提升農副產品附加值,大力提升市場競爭力,促進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健全生產建設兵團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積極推動生產建設兵團由當前的粗放式經營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向發展,進而進一步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