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江偉烽,羅文,張細權,陳杰,曾憲軍,殷允謙,羅慶斌**
(1.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2.廣州市江豐實業翁源有限公司,廣東 韶關 512600;3.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450)
肉雞產業是我國畜牧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來源,所以研究肉雞遺傳育種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肉雞銷售市場主要以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為主,白羽肉雞主要以分割品進行銷售,而黃羽肉雞則以活禽進行交易。但由于國家對禽流感的管控,現在主要采取“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措施。以往消費者可以根據羽毛顏色對雞進行間接選擇,但采取冰鮮上市后,消費者可以直接根據雞屠體皮膚顏色進行選擇。在粵港澳地區,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皮膚較黃的雞,所以對于黃羽肉雞的膚色進行選擇和遺傳機制的研究非常重要。
黃羽肉雞的膚色主要受黑色素和類胡蘿卜素在皮膚沉積的影響。黑色素是由雞體內的黑色素細胞合成,類胡蘿卜素則來源于飼料,常用的谷物類玉米就富含葉黃素,是肉雞黃色素的主要來源。有研究報道稱,色素沉積是一個累積過程且表現出組織特異性,其中背部、腿部和翅部皮膚累積時間較短,而胸部和脛部皮膚累積過程較長。有研究表明,雞的皮膚顏色受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的影響,其中白皮膚相對黃皮膚為顯性性狀。在沒有色素沉積在皮膚真皮層及表皮層的情況下,該基因主要通過影響皮下脂肪中的類胡蘿卜素沉積量來影響膚色。本試驗通過測定77日齡江豐G系黃羽肉雞的胸部、腹部、下背、上背、脛部和腹脂6個部位黃度值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為雞皮膚黃度選育提供一個理論依據。
選擇廣州市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G系黃羽肉雞,在同一環境及管理條件下飼養,隨機挑選600只77日齡G系黃羽肉雞進行屠宰。
試驗中的膚色測定均使用3nh-NH310色差儀(深圳市三恩時科技有限公司),其光源采用LED藍光激發,測定口徑4 mm,測量時間間隔1~2 s左右,測定部位分別是胸部、腹部、下背、上背、脛部和腹脂6個部位。
試驗數據用Excel 2019統計并進行初步處理,結果均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利用SPSS 26.0分析軟件對試驗數據各項指標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
江豐黃羽肉雞脛色與腹脂及體表不同部位皮膚黃度值匯總情況見表1。

表1 江豐黃羽肉雞脛色與腹脂及體表不同部位皮膚黃度值匯總表
由表1可知,脛色、腹脂色、前胸色、腹部色、下背色黃度值的變異系數在26%~41%[變異系數(%)=(標準差/平均值)×100%],而上背色高達110.07%,可見相對于脛色、腹脂色、前胸色、腹部色、下背色,上背色的黃度值變異系數最大,說明不同個體間上背色的黃度值差異較大。
脛色與腹脂及體表不同部位皮膚黃度值關聯分析匯總見表2。

表2 江豐黃羽肉雞脛色與腹脂及體表不同部位皮膚黃度值關聯分析匯總表
由表2可知,脛色與前胸色、腹部色和下背色的黃度值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腹脂色與腹部色和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前胸色與腹部色、上背色及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腹部色與上背色和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上背色與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
皮膚顏色對于黃羽肉雞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性狀,其遺傳機制非常復雜,受到多個基因及信號通路的調控。由于國家出臺“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政策,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重視雞皮膚的選育。憑借肉眼對膚色進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有不錯的效果。但因為工作人員的主觀性,肉眼選擇會因為不同人操作而出現差異,膚色相近的個體用肉眼無法準確篩選,而色差儀的使用可解決這一難題,但色差儀的使用也帶來新的困擾,如代表性部位如何選擇以及L、a和b三個色度指標如何利用等問題。
許繼國等研究表明,雞屠體在經過第一次機器脫毛后,表皮會變得非常黃,與脛色幾乎沒有差別,但由于清洗過程中水溫的影響,使得表皮沉積的一部分色素被沖洗掉了,導致皮膚呈現較淺的顏色,因此可以判斷雞皮膚表面和脛部同樣沉積了色素,通過黃色脛色可以斷定個體膚色為黃色,只是部分個體可能受某種原因影響導致膚色呈現深淺不一的黃色。這與本試驗結果相一致,去除角質后的脛色與前胸色、腹部色和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我們可以通過去除角質后的脛色來初步判斷雞屠體整體的皮膚黃度。
腹脂色與腹部色和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因此可通過色差儀測定腹部和下背的黃度值初步判斷腹脂色;去除角質后的脛色與前胸色、腹部色和下背色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可通過色差儀測定去除角質后的脛色來評估前胸、腹部和下背的黃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