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磐 編輯/周一澤
在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雪糕品牌。北京有北冰洋,上海有光明,天津有康樂和大橋道,廣東有五羊,江蘇有馬頭牌,浙江有五豐和佑康,河南有天冰,西北地區的甘肅有五零四,寧夏有迎賓樓,陜西有鐘樓,內蒙古有伊利和蒙牛。一年四季都要吃雪糕的東北,品牌更是多到讓人眼花繚亂:黑龍江的馬迭爾、老鼎豐、東北大板,遼寧的中街、德氏、奧雪、德華,吉林的宏寶萊……
中國雪糕擁有輝煌的記憶,本土品牌也曾在洗牌中歷經失意。在和路雪、雀巢、哈根達斯等外資品牌的夾擊中,它們也曾苦苦掙扎,或沉沒在歷史的長河,或沖出重圍繼續前行。網紅新紀元之下,雪糕的記憶或將重新書寫。
│ 01 │
中國雪糕的發展大幕應該從1925年說起,我國第一家大型冷飲廠——上海光明雪糕廠的前身——美國公司海寧洋行,為解決蛋制品淡季的窘境,從美國引進冰棒設備和技術,做冷飲生意,并取名“美女牌”。

美女牌冰棒曾一度占到全國雪糕70%以上的份額。當時國內也有其他品牌的冰棒,但無論資金還是技術相較于海寧洋行差距甚遠,故產品也被歸類為雜牌,未形成影響力。
新中國成立后,海寧洋行被收歸國有,更名益民食品廠。1950年,該廠推出“光明”牌冷飲,寓意“解放了,天亮了,新中國一片光明”。
相較于產品線更豐富的“美女牌”,光明冰棒依靠相對的低價以及貼近人民群眾的宣傳路線打開了市場,如鹽水棒冰4分錢,桶裝小冰磚1毛9分錢,彼時作為國營廠的光明牌不負眾望,打得美女牌節節敗退。1959年,美女牌冰棒停止生產,直至1993年,光明雪糕都保持著全國第一的市場占有率。
光明牌鹽水棒冰、赤豆/綠豆雪糕、冰磚、和平雪糕、三色杯冰激凌等產品不僅在上海冰激凌市場排名第一,也是中國幾代人的共同記憶。在光明不斷前行時,全國的冷飲行業也在蓬勃發展,受限于當時的冷鏈技術、物流運輸等,雪糕生意的區域化特點明顯,很多城市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如1936年的北平制冰廠(北冰洋前身)、1946年的沈陽中街冰點、1958年的甘肅五零四雪糕、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廣東五羊牌雪糕……用百花齊放來形容彼時的中國雪糕市場再合適不過。
或許有人會問,一會兒冰激凌,一會兒雪糕,一會兒棒冰,讓人看得迷糊。雖然對消費者而言,這幾個區別不大,但嚴格意義上說,它們是三種不同的冰品。
棒冰的主要原料是水和糖,外加一些食品添加劑;對消費者而言,雪糕和冰激凌的區別更多的是工藝和形態上的,雪糕有棍、有形狀;冰激凌多裝在碗里、盒里或者蛋筒里。但如果依據國家相關標準規定,雪糕和冰激凌更多是營養成分上的區別。
20世紀90年代之前,因經濟、技術等多方因素限制,一眾品牌的產品多以棒冰為主,而含有牛奶、蛋制品、水果制品、奶油等豐富材料和復雜工藝的雪糕和冰激凌是1990年代之后的主角。

│ 02 │
聯合利華的到來,終結了光明雪糕的輝煌。1992年,聯合利華旗下的和路雪進軍中國,中國市場的“冰與冰之戰”開打。
次年,和路雪依靠聯合利華的雄厚資本在中國大打“冰柜戰略”,先后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為商店、小賣部,免費提供有和路雪標志的冰柜及紅白相間的太陽傘,前提是免費冰柜里只許放和路雪產品。
《北京晚報》曾寫過一篇報道,文中用“滿城飄滿和路雪”來形容和路雪的勢如破竹。
為了加快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和路雪還決心用低價換市場。1999年,它宣布要讓2元以下的產品占到總量的一半,并以此下調之前的高價產品價格25%~30%。
和路雪的“攻城略地”,將中國本土的雪糕小廠,甚至美登高這種外資大牌都打得無還手之力。它的份額從1996年的18%升至1999年的36%,直至2002年都是處于領先地位;2003年開始,伊利成了新“王者”。
老對手雀巢眼瞅著和路雪在中國市場高歌猛進,自是不甘心。開始效仿后者的“冰柜戰略”,同時收購本土品牌,加速圈地,圣麥樂、廣凍廠(拿下五羊的經營權)、蔓登琳等都被它收入囊中,而且雀巢也加入了價格戰,降價幅度最高達20%。
值得一提的是,和路雪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穩坐雪糕第一品牌,但始終“攻不下”五羊占領先地位的廣東市場,雀巢對五羊的收購,無疑讓和路雪的目標破滅。
彼時,本土雪糕品牌的特點呈現規模小、品牌雜、市場亂、價格低,和路雪和雀巢的到來一方面加速了對本土品牌的洗牌,另一方面,它們在技術、設備、產品標準上的優勢也給本土品牌指明了方向,加速了雪糕市場的變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雪糕不再是國營冷飲廠的獨門生意,河南的天冰、營口的奧雪、吉林的宏寶萊、沈陽的德式、內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等在迅速崛起。
而之前被外資巨頭收購的大熱本土品牌則沒那么走運,如五羊、蔓登琳以及被百事可樂收購的北冰洋,冰激凌業務要么被擱置、要么被放棄。
與此同時,雀巢旗下的高端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進入中國,繼續用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等為中國品牌“傳業授課”。
遵循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全國超4000家冰激凌品牌加速了洗牌,由小牌混戰發展至2000年前后的十多個大品牌的抗衡。
很顯然,1993年成立的伊利和1999年成立的蒙牛抓住了這次機會。
火炬冰激凌和現象級拳頭產品“苦咖啡”雪糕的營銷,不僅為伊利在全國范圍內打開了知名度,后者單1997年就為公司貢獻了3億元的銷售額。隨后小布丁、玉米香、綠色心情、冰工廠等產品也都順利出圈。

圖/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1998年年底離開伊利,次年創立蒙牛的牛根生宣布“再造一個伊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關系的兩家也在冰激凌市場對上了,伊利有小布丁,蒙牛推出布丁雪糕;伊利推出冰工廠,蒙牛有冰+;蒙牛推出綠色心情,伊利就推出伊利心情……
雖然競爭激烈,但本土優勢讓兩家的雪糕交出了不俗的成績,它們將奶制品的經銷商渠道直接拿來用于冰激凌的銷售,不僅沒被外資巨頭打趴下,反而后來居上。
2003年,中國冰激凌市場占有率前三分別為伊利(17%)、和路雪(16%)及蒙牛(10%),雀巢和美登高被擠到第四(8%)和第五(6%)。時至今日,前四的格局仍沒有變化,只是八喜取代美登高拿下了第五。
│ 03 │
2018年,網紅雪糕時代的到來,引爆了本就競爭激烈的中國雪糕市場。2018年3月成立的鐘薛高,推動雪糕市場直接進入網紅時代。
某年“雙十一”,66元的鐘薛高“厄瓜多爾粉鉆”猶如一場春雨,讓網紅雪糕遍地開花,并推進了主流雪糕品牌的高端布局,雪糕變得越來越貴。
茅臺冰激凌、恒順雪糕、五菱宏光MINI雪糕、就連伊利和蒙牛都相繼推出高端產品“須盡歡”和“蒂蘭圣雪”,田牧金鉆、中街1946、東北大板、馬迭爾等的文創聯名款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多種“獵奇”的網紅產品也讓人看得瞠目結舌,紅遍各大社交平臺的真尚“蔥爆牛奶”“芥么脆”“德式黑啤冰激凌”、中街1946“螃蟹肥了”、奧雪“東北鐵鍋燉雪糕”“芥末綠雪糕”、康怡“揚州炒飯雪糕”,這類區別于傳統口味的冰激凌也都呈快速增長狀況。
據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統計,2015年冰激凌市場規模839億元,2021年這一數字翻了一番至1600億元。
“好生意”讓入局者越來越多,2017年有超8200家冰激凌相關企業成立,截至目前,我國這一數字已經超過4萬家。
做冰激凌的越來越多,售價高昂的網紅款熱度也越來越高,但相對而言,平價雪糕仍是消費主流,伊利、和路雪、蒙牛三足鼎立的格局仍穩定就是最好的證明,雀巢、八喜、天冰、中街、德式、哈根達斯、光明等緊隨其后。
讓人眼花繚亂的網紅品牌和產品,雖然給冰激凌市場帶來了新鮮的觀感和口感,但不必要的噱頭和套路讓這一市場的內卷越發嚴重,主要體現在讓人瞠目結舌的售價上。
網紅品牌掀起的內卷風暴,讓3元及以上甚至數十元的高價雪糕是超市、便利店冰柜中的主流。平易近人的雪糕如同童年一般,只剩回憶。
即便如小布丁、綠色心情以及老冰棍,也只能去特定的渠道或冷庫批發方可見到,消費者想要吃一根一兩塊錢的雪糕,變得越來越難。
當獵奇和噱頭高于產品本身和品質時,在回過神的廣大消費者心中,能得幾時好?

買到網紅冰激凌后,消費者的第一選擇不是“開吃”,而是拍照打卡并發上社交網絡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