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霞,王 偉
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奶產業的發展一直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為規范我國奶產業發展,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奶業振興 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提出要促進優質飼草料生產,發展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完善乳制品加工和流通體系,建立各環節主體企業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優質飼草料供給是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2015年原農業部提出要穩妥推進“糧改飼”,發展草食畜牧業試點工作,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夏”)作為試點之一積極推進“糧改飼”改革,不斷優化玉米種植結構,增加青貯玉米種植面積,截至2019年,青貯玉米種植面積137 萬畝,加工制作量達到542萬噸,全株青貯玉米在奶牛場得到普及。在規模化養殖方面,寧夏地區形成了“兩前三后”的發展形勢,銀川市、吳忠市較中衛市、石嘴山市及固原市發展更為迅速,《中國奶業年鑒2020》數據顯示,位于銀川的寧夏賀蘭山乳業在全國奶牛養殖TOP25牧場集團中排名14,自有牧場13 個,為寧夏規模化養殖起到了良好示范帶頭作用。在產業政策的推動和“黃金奶源帶”的區位優勢下,寧夏吸引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伊利乳業”)和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蒙牛乳業”)的入駐,并與本土企業寧夏夏進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銀川市金河乳業有限公司形成了協同發展之勢,逐步走向集約化發展的道路[1]。
寧夏作為我國奶產業發展的關鍵區域,一直致力于形成以核心企業為原點的輻射圈,推進產業鏈相關配套企業的引入和規模化養殖基地的建設,以實現打造高端奶之鄉的發展目標[2]。但在奶產業鏈利益分配機制中存在牧草種植與奶牛養殖環節獲利與議價能力弱于乳制品加工環節的問題,這使得“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三環節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影響了寧夏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本研究聚焦寧夏奶產業發展狀況,對“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三環節開展研究,針對牧草種植農戶、奶牛養殖企業及乳制品加工企業分別提出建議,以增強各方的利益聯結,助推寧夏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的實現。
本文數據主要選取自《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國家牧草產業體系調查數據及上市公司2014—2019年度報告等。
Shapley值法是一種將付出與回報對等分配的方法,現廣泛用于研究經濟活動、產業鏈條的利益分配是否合理,規避了“不看貢獻值只要求平均分配”情況的產生,使利益鏈條上的主體得到更加科學、合理、公平的分配結果,是一種博弈過程[3]。采用該方法對寧夏“牧草種植-奶牛養殖-乳制品加工”三環節間的利益分配進行評價,公式(1)(2),參數定義見表1。



表1 參數定義
本文將Shapley值法應用于寧夏奶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機制研究,優化牧草種植農戶、奶牛養殖企業、乳制品加工企業三環節自上而下的合作模式。
模式一:牧草種植農戶與奶牛養殖企業簽署飼料供銷合同
牧草種植農戶根據下游奶牛養殖企業發來的訂單表中標明的數量、質量、規格等要求及時發出貨物,奶牛養殖企業在收到貨物后進行入庫前盤點,確認無誤后支付款項。
模式二:奶牛養殖企業與乳制品加工企業簽訂原料奶收購合同
該模式與模式一操作流程基本相同,奶牛養殖企業根據乳制品加工企業發來的原料奶收購單,按照訂單要求在規定時間內生產、運輸生鮮乳。乳制品加工企業驗收后支付貨款,同時向奶牛養殖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資金支持,以強化合作關系,保障原料奶產量和質量,降低供應鏈風險。
2.1.1 各經濟主體單獨經營
原農業部實施“糧改飼”項目的工作重點是引導牧草種植農戶種植全株青貯玉米,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因此,種植環節以青貯玉米作為研究對象。由表2可知,2014—2019年青貯玉米平均年產量為3 825 kg,銷售收入0.37 元/kg,凈收入0.16 元/kg[4,5]。青貯玉米種植所需的人工成本按照每千克牛奶需要投入0.75 kg青貯玉米的奶牛養殖企業的經驗數據計算,為0.09 元/kg[6]。

表2 2014—2019年寧夏青貯玉米成本收益的平均值
奶牛養殖企業單獨經營時,凈收益為原料奶的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的差額。本研究以小規模奶牛養殖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從表3可知,2014—2019年寧夏中、小規模奶牛養殖企業原料奶的平均銷售收入為3.15 元/kg,總成本為2.57 元/kg,凈收益為0.58 元/kg。

表3 2014—2019年寧夏中、小規模奶牛養殖企業成本收益平均值
乳制品加工企業單獨經營時,凈收益為銷售收入與總成本的差額。以伊利乳業為研究對象,利用企業披露的公司年度報告分析乳制品加工企業的盈利狀況。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計算時不考慮期間費用。由表4可知,乳制品加工企業的銷售收入為8.91 元/kg,總成本為5.66 元/kg,單獨經營凈收益為3.25 元/kg。

表4 2014—2019年伊利乳業加工環節成本收益平均值
各主體經營的新增成本為銷售收入減去凈收益及購入成本的差值。由于牧草種植農戶處于第一生產環節,將總成本計為購入成本,則新增成本為銷售收入(0.37 元/kg)與[凈收益(0.16 元/kg)+購入成本(0.21 元/kg)]的差值,即0 元/kg。奶牛養殖企業的新增成本為銷售收入(3.15 元/kg)與[凈收益(0.58 元/kg)+購入成本(0.37 元/kg)]的差值,即2.20 元/kg。乳制品加工企業的新增成本為銷售收入(8.91 元/kg)與[凈收益(3.25 元/kg)+購入成本(3.15 元/kg)]的差值,即2.51 元/kg。根據表5計算可知,各主體單獨經營時牧草種植農戶收益占比為4%,奶牛養殖企業14.5%,乳制品加工企業占比高達81.5%,乳制品加工企業是奶產業鏈上高額利潤的獲得者。

表5 各主體成本收益分析
2.1.2 各經濟主體合作經營
根據表5結果計算得出,各經濟主體合作經營時的凈收益分別為:
當牧草種植農戶與奶牛養殖企業合作時,二者的合作凈收益為奶牛養殖企業的銷售收入(3.15 元/kg)與總成本[牧草種植農戶新增成本(0 元/kg)+奶牛養殖企業新增成本(2.20 元/kg)]的差值,即0.95 元/kg。
牧草種植農戶和乳制品加工企業合作時,由于奶牛養殖企業未參與兩主體的合作聯盟,所以兩主體獲得的利潤為各自在市場上獲取凈收益的簡單相加,即3.41 元/kg。
當奶牛養殖企業與乳制品加工企業的合作時,二者的合作凈收益為乳制品加工企業的銷售收入(8.91 元/kg)與總成本[乳制品加工企業新增成本(2.51 元/kg)+奶牛養殖企業新增成本(2.20 元/kg)+青貯玉米種植所需的人工成本(0.09 元/kg)],即4.11 元/kg。
當牧草種植農戶、奶牛養殖企業及乳制品加工企業三者合作時,三者的合作凈收益為總收入(8.91元/kg)與總成本[牧草種植農戶新增成本(0 元/kg)+奶牛養殖企業新增成本(2.20 元/kg)+乳制品加工企業新增成本(2.51 元/kg)]的差值,即4.20 元/kg。
上述四種模式均滿足合作模式下的收益和大于各主體獨自收益的算術累加條件。
假設A為牧草種植農戶;B為奶牛養殖企業;C為乳制品加工企業。將上述計算數據代入Shapley值法計算公式。根據計算,牧草種植農戶、奶牛養殖企業、乳制品加工企業的收益分別如下:牧草種植農戶凈收益(元/kg)=0.05+0.06+0.03+0.03=0.17;奶牛養殖企業凈收益(元/kg)=0.19+0.13+0.14+0.26=0.72;乳制品加工企業凈收益(元/kg)=1.08+0.54+0.59+1.08=3.29。
根據表6、7、8可知,奶產業鏈各環節均實現了利益增值。其中,奶牛養殖環節收益增加最多,表明其在供應鏈條中處于核心地位,對推動寧夏奶產業鏈利益聯結的健康化、穩固化發展起到紐帶作用。奶產業鏈各主體間合作的收益大于單獨經營時的收益,有助于提高各環節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奶產業發展。

表6 牧草種植農戶收益情況

表7 奶牛養殖企業收益情況

表8 乳制品加工企業收益情況
由上述利益分配的計算結果可知,寧夏奶產業供應鏈利益分配機制存在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乳制品加工企業獲取了絕大多數的收益,致使供應鏈上端盈利空間被壓縮,不利于與乳制品加工企業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雖然利用shapley值法對其進行了優化,但仍應采取多方面措施進行改進。
3.2.1 牧草種植農戶優化飼草種植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
牧草種植農戶應積極響應“糧改飼”項目,調整現有糧食與飼料的種植結構,積極推廣“一年兩熟”的種植模式,選擇適宜復種的飼料作物品種,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創收致富的同時緩解飼料缺口問題[7]。同時,加大技術、人才投入,種植高產優質牧草,推廣集中連片機械化種植,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提高與進口飼料的競爭力和與奶牛養殖企業的議價能力。
3.2.2 奶牛養殖企業利用區位優勢,綠色循環發展
奶牛養殖企業應利用位于“黃金奶源帶”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建立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精準化養殖,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單產及對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抱團取暖”,互相之間進行信息分享和資源整合,提升與乳制品加工企業的議價能力;與牧草種植農戶開展合作,向牧草種植農戶提供牛糞制作有機肥種植飼草料,助推“種養一體化”的綠色循環發展。
3.2.3 乳制品加工企業加速布局上游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在奶源方面,乳制品加工企業應進一步深化與奶牛養殖企業的合作,通過收購、控股和自建奶源基地,保證原料奶的及時、高標準供應,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應在高質飼草培育種植,奶牛養殖企業建設、良種繁育、疫病檢疫等方面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增強牧草種植農戶和奶牛養殖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保證其安全可持續運營。在物流配送方面,乳制品加工企業應應完善倉儲配送物流體系,優化庫存、運輸路線、車輛調度,增強對產品的保鮮能力,降低貨損率,提升客戶滿意度。總之,乳制品加工企業應努力打造集優質牧草種植、高質原料奶生產、乳制品加工、物流配送、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鏈條,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