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茗婷
無論是哪一個行業,在氣候危機與新冠疫情疊加的雙重危機面前,都會被風暴裹挾。2020年麥肯錫公司發布的行業報告顯示,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建筑行業的轉型與重組有所加速。革新,從建筑行業的核心——建筑設計環節開始。
近日,由《迅捷公司》雜志評選出的2021年全球十大創新設計事務所榜單出爐。在榜單上,有企圖平衡超高速城市化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的建筑實踐,也有懷抱人文關懷以實現完全無障礙空間的實踐,還有嵌入智能技術以應對新冠肺炎患者治療高峰的醫院設計等。上榜作品無一不在回應社會發展、人居、綠色、智能、實用需求等一系列時代問題。
順應時代,是建筑設計的功能。從原始社會開始,建筑形態便跟隨著人類生活形式的變遷而變化。正如現代主義建筑學派倡導者之一、包豪斯學院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所說,建筑學必須前進,否則就要枯死。建筑沒有終極,只有不斷變革。
新冠疫情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可見的。居家隔離、居家辦公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生活形態。2020年2月,一座被德國媒體稱為歐洲最智能、最高效、物聯程度最高的建筑落成。這座坐落在柏林市中心華盛頓廣場的形似立方體的建筑,名為柏林立方。從遠處看,柏林立方玻璃幕墻像被打碎的鏡子一樣,從墻面中心向四周伸展出直線,不同的玻璃板塊映照出柏林天際線各個角度的圖像。當路人走近建筑,街道影像反射在玻璃墻面上,引人駐足觀看。
進入柏林立方,會發現建筑內有乾坤。只要通過手機等電子設備連上建筑內部的物聯網,就可以調控建筑內部的溫度、濕度、風量、光照等環境因素。此外,為了順應線上會議以及居家辦公的工作模式變化,柏林立方為用戶提供了線上預定工位以及停車位的服務。辦公空間與停車位成為共享的資源,既順應了人們工作方式的轉變,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引入數字手段促成自身的節能減排,這類建筑被稱為生態智能建筑。通過應用室內熱工環境和人體工程學理論,生態智能建筑能夠根據外界氣候環境的變化自動調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為用戶創造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
早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生態智能建筑領域就出現了。在這一領域走得最早的,當屬歐洲。2000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市就建成了生態智能建筑——維多利亞保險公司總部大樓:該建筑通過雙層智能玻璃幕墻、置換式新風系統和混凝土板樓供暖制冷系統等成熟的技術系統,實現建筑內部再供暖、光照、噪音和通風等方面的自控。
智能建筑將承擔起防御危險的功能,當緊急狀態出現時,智能建筑能夠分化成“孤島式”的空間系統,以抵御全球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外擴。2020年8月,來自意大利皮埃爾·里梭尼工作室的概念摩天大樓天際線建筑項目,是一個針對疫情隔離而設計的具有獨立能力、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大樓垂直分布的各功能區,為居民提供了進行各種活動的空間,實現了學校、辦公、住宅、醫院等功能。高樓為收集雨水、太陽能與風能提供了載體,回收能源的智能設備將太陽能、風能轉化為電能,雨水為建筑內部綠植提供灌溉,多種能源的循環使用實現了建筑節能低碳的目標。
草叢中的石徑,通往一棟鑲嵌著形狀各異、大小不同洞穴的白色建筑。這座矗立在中國南部海域之濱的建筑物,是2021年3月開館的海口云洞圖書館。圖書館流動的形狀與海面上涌動的浪花遙相呼應;海岸、落日、圖書館構成的詩情畫意圖景,成為流量追捧的“打卡點”。這一座由中國MAD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建筑物,還沒落成,就被《泰晤士報》列為2021年最期待建成的建筑作品。該建筑的設計師馬巖松表示,讓人與自然舒服地相處,并重新建立關系,是建筑應該具備的能力。
為提供人與自然相處的空間,在設計云洞圖書館時,馬巖松利用墻面上的孔洞實現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屋檐的懸挑設計,有效利用物理遮陽降低熱輻射,實現可持續發展。節能、綠色、可持續,是生態建筑的特征,也是當下建筑業對生態環境問題做出的回應。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蔓延與加重,綠色建筑的概念不僅在全球建筑設計領域流行,還受到了房地產市場的熱捧。
建筑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步伐。根據中國住建部數據,在全球范圍內,有超過40%的能源消耗和2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建筑業。因此,綠色開發理念逐漸成為全球建筑業的新要求。綠色建筑與綠色地產,應當成為可持續發展和碳中和的“主力軍”。

海口云洞圖書館